摘要:他们渴望稳固“存粮”,同时又不甘于现状,渴望满足扩张的欲望。因此,为了追求短期效果的提升,他们纷纷陷入“内卷”的漩涡,试图通过迅速增加销售量、提升关注度以及扩大市场占有率来获得销量和声量的爆发式增长。
编辑:香瓜
如今,随着消费者日益谨慎地管理自己的钱包,商家们面临着两难境地。
他们渴望稳固“存粮”,同时又不甘于现状,渴望满足扩张的欲望。因此,为了追求短期效果的提升,他们纷纷陷入“内卷”的漩涡,试图通过迅速增加销售量、提升关注度以及扩大市场占有率来获得销量和声量的爆发式增长。
流量红利见顶,野蛮生长的时代落幕了。当今年(2025年)的日历翻过一半,一个清晰的共识浮出水面:单纯靠曝光和渠道轰炸,已经很难再打动人心。消费者的购物逻辑变了,他们不再是“看见就买”,而是进化到了“相信才买”的阶段。
这意味着,品牌的影响力不再是企业单方面灌输的结果,而是与用户在公共舆论场里共同建造的产物。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正在从一场短暂的交易,演变为一段需要用心经营的长期共生。
过去,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的投放比例可能是二八开,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新审视品牌营销的真正价值,将天平向更平衡的位置挪动。为什么?因为大家终于想明白了,在信息过载的今天,信任才是最稀缺、最硬核的通行证。
消费者期待的是真诚和透明。与其听品牌“王婆卖瓜”,他们更愿意看到实打实的证据。创福康这个品牌就做了一个聪明的示范,他们没有藏着掖着,而是选择公开活性胶原蛋白的全链路专利提取技术,甚至用临床实验数据构建起一个“成分透明金字塔”。
这种做法,本质上是把品牌从一个推销员,升级为了一个值得信赖的“科学顾问”。当消费者能亲眼看到你的专业和坦诚,信任的纽带就自然建立起来了。超过30%的复购率,就是对这份信任最好的回报。这恰恰印证了,构建深入人心的差异化认知,是品牌穿越周期的不二法门。
当品牌建立了信任的基础,下一步就是如何让这种连接变得更有温度。技术,曾经被认为是冰冷的、标准化的,如今却成了传递精准情绪的最佳载体,一个懂得“比用户更懂用户”的共情引擎。
想象一下,一位白领连续三天熬夜加班,身心俱疲的早晨,手机里弹出的不是硬邦邦的促销广告,而是一张某咖啡品牌通过AI算法推送的“元气唤醒券”。这已经超越了营销,变成了一种恰到好处的情绪安抚。
巴黎欧莱雅更是将情绪共鸣玩到了极致。他们敏锐地抓住了女性成长中的自我怀疑,推出“没关系每一步都值得”的主题短片。这种“不完美叙事”瞬间击中了无数人的内心,让品牌不再是冷冰冰的交易对象,而是一个能给你拥抱的精神陪伴者,最终带动GMV环比增长了惊人的58%。
技术不仅能传递温暖,还能消除消费过程中的不安全感。某美妆品牌推出的AR试妆镜,让用户在手机上就能试遍三百支口红,买货的心理成本大大降低,退货率也因此从30%骤降至8%。无论是深夜里30分钟就能送达的退烧药,还是帮你选对色号的虚拟镜子,技术正在让消费体验变得更即时、更安心。
当信任和情感都到位了,品牌要思考的,就是如何从一个“卖东西的”,变成消费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功的品牌正在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从一个个孤立的“店”,融合成一个个鲜活的“场景”。
上海一家社区面包店,老板没有把心思全花在打折上,而是巧妙利用拼团工具设计阶梯式折扣,5人团和10人团的不同价格,让邻里之间自发地裂变拉新。短短半年,就建立起58个活跃的社群。这家店卖的早已不只是面包,而是一种邻里间的社交货币。
这种“商业即生活”的策略,正在重构品牌与用户的关系维度。长沙某老社区的便利店,除了代收快递、租赁充电宝,甚至还搞出了一个“共享厨房”,供居民们一展厨艺。它不再只是一个商店,而是一个社区的“第三空间”,一个生活的组织者。
品牌甚至可以成为文化体验的创造者。嘉定咖啡文化节与中医院合作,推出“咖啡健康指南”,让喝咖啡这件事瞬间升华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的体验。国防教育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探索创新的传播方式,以适应新时代受众的需求。其中,将国防教育融入二次元场景,成为了一种极具创意和成效的尝试。
二次元文化以其独特的动漫风格、奇幻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角色设定,吸引了大量年轻群体的关注和喜爱。这个群体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是文化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国防教育工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特点,大胆地将国防教育与二次元场景相结合。用“答题赢文创”的互动,让红色文化在二次元中成功破圈。这些,都是品牌与用户深度共鸣、相互塑造的生动实践。
新消费时代的品牌营销,说到底是一场关于“人性解码”的持久战。从叙事方式来看,品牌经历了从成分叙事到情绪共鸣的转变。过去,品牌在宣传产品时,更多地侧重于成分叙事。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品牌也从即时满足走向了社区共生。在过去,品牌主要关注的是为消费者提供即时满足。例如快餐行业,消费者下单后能够迅速拿到食物,满足当下的饥饿感。
这种即时满足的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成功,但它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消费者开始追求更加持久和有意义的消费体验。于是,一些品牌开始构建社区,实现社区共生。那些真正穿越周期的品牌,都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在技术赋能与情感温度之间,找到了那个绝佳的平衡点。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技术赋能对于品牌的发展至关重要。
消费的本质终将回归于“人”。当一个品牌不再仅仅追求流量的收割,而是致力于积累“关系资产”,它所收获的,将远超一份销售报表。正如那个咖啡品牌的广告语所言:“我们卖的不是咖啡,是凌晨三点陪你加班的那盏灯。”
这,或许就是价值共生的终极奥义。
来源:采风百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