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 月 3 日,一条“安徽考古大突破”的消息在考古圈炸开了锅。省考古所老专家吴卫红在内部会上提出,凌家滩可能不只是文明的“曙光”,甚至需重新掂量其“正午”般的重量。
华夏文明起源究竟在哪?安徽考古的新发现,或许将颠覆我们以往的认知!
9 月 3 日,一条“安徽考古大突破”的消息在考古圈炸开了锅。省考古所老专家吴卫红在内部会上提出,凌家滩可能不只是文明的“曙光”,甚至需重新掂量其“正午”般的重量。
2024 年新挖出的凌家滩夯土台基令人瞩目,两万平米大、一米二厚,分三层打实,每层夹着红烧土颗粒和碎石英,这种建筑方式在长江下游前所未见,还比良渚水坝早约五百年。台基正中间的“中轴沟槽”更是让圈里人坐不住,宽 40 厘米、深 30 厘米,冲着正北,沟槽壁被火烧白却无陶片等遗物,测年数据为 5750±30 年 (待刊) 。
还有“黑土脚窝”“网格玉人”“北斗九星石钺”等发现,都引发诸多争议。“黑土脚窝”能否证明当时大规模种稻存疑;“网格玉人”因孤证需复查;“北斗九星石钺”虽有惊艳之处,但专家提出地磁校准、隐星真伪等问题。
对于“版筑提前 1500 年”说法,考古所也在降温。文化传播方面,虽彩陶主题有相似处,但“相似不等于传播”。 9 月 5 日,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申报凌家滩为 2026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还要多学科联合攻关。文明就像一条不断加固的缆索,黄河与长江或许本就是绕在一起的两股线,共同编织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未来,又会有怎样的新发现等待着我们呢? 来源:朔州日报-知鉴趣史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