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婆婆还不信,说用了十几年也没事。我没和她争,我去厨房拿了瓶食醋,打开盖子让她闻了闻,说:“醋杀菌还能驱蚊,也没怪味。”她笑着说我“太讲究”,我却觉得,这不是讲究,是对家人的负责。尤其是家里小孩和老人,免疫力本来就差,经不起这种化学刺激。
上周五晚上,家里突然弥漫着一股说不清的味道,像塑料烧焦,又带点淡淡的香气。那天婆婆说蚊子太多,点了液体电蚊香,结果孩子半夜咳得厉害,眼睛也红了。
我一边安抚他,一边心里咯噔了一下:是不是电蚊香出了问题?第二天一早我就把那瓶电蚊香扔了,谁知道,那里面居然含有潜在的致癌成分。
婆婆还不信,说用了十几年也没事。我没和她争,我去厨房拿了瓶食醋,打开盖子让她闻了闻,说:“醋杀菌还能驱蚊,也没怪味。”她笑着说我“太讲究”,我却觉得,这不是讲究,是对家人的负责。尤其是家里小孩和老人,免疫力本来就差,经不起这种化学刺激。
很多人觉得电蚊香没什么危险,闻起来香香的,蚊子也不见了,其实那香味里藏着不少“玄机”。液体电蚊香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叫“氯氟醚菊酯”的化学物,它属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这种成分如果长期吸入,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影响,甚至可能诱发细胞突变。
我有个邻居,老赵,今年刚退休,特别爱干净,家里连只蚊子都不让飞,每天晚上都插着电蚊香睡觉。结果这两个月总觉得头晕恶心,去医院查了半天找不到原因,医生问他有没有接触过化学类用品,我一听他描述,立马想到电蚊香。有些症状不是立马显现,是慢慢积累的。
生活中我们总觉得方便的东西就等于安全,其实很多时候,方便是拿健康做交换的。电蚊香虽然能杀蚊子,但同时也在悄悄地污染空气。
特别是家里空间小、通风差,一整晚的释放量会远远超过安全值。孩子长期吸入这些挥发性物质,可能影响神经发育,还会增加过敏风险。
你以为点个电蚊香只是小事,其实它的危害像滚雪球,一点点累积。曾经有段时间,我家小宝晚上总是哭闹睡不稳,我一度以为是肠胃不舒服,后来才发现,是他房间窗台上放着一瓶电蚊香,虽然没插电,但盖子没拧紧,一点点气味就足够让他不舒服了。
不只是孩子,老人也一样。像我爸,肺功能本来就弱,每年冬天都咳嗽,夏天为了防虫又总是用蚊香。去年他咳得特别厉害,医生建议他减少接触化学挥发物,我回去看了看,发现他床头插着电蚊香还盖着毯子,整个空间密不透风。一边是防蚊子,一边却在让身体越来越差。
说实在的,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知道危险,而是懒得去换个更安全的办法。其实驱蚊的方法有很多,不用非得靠电蚊香。像我们家现在用的是艾草、柠檬草精油加水喷一喷,味道清新,还能净化空气。天然植物提取物经过稀释后,对人体几乎没负担,尤其适合儿童房。
我还教婆婆用橘子皮晒干后放在房间角落,蚊子真的少了不少,她还一度夸我“会过日子”。其实不是会过日子,是我不想让孩子在隐形毒气里长大。家里每一个呼吸的地方,都是我看不见的担忧。尤其是夏天房门窗紧闭,空气循环差,这种时候最容易“毒上加毒”。
有些人可能觉得电蚊香又不是天天用,用几天没事吧?这个想法其实很危险。就像人吃饭,每天多吃一口高盐的菜,短期看不出问题,时间一长,血压就慢慢上去了。电蚊香释放的化学物质也是一样,量不大,但天天吸,后果很可能“悄无声息”。
我女儿有个同学,皮肤最近总是发红起疹子,家长带她跑了三家医院都说是过敏,后来才知道,原来她房间里天天开着电蚊香,还放了空气清新剂。两种化学反应混在一起,更容易刺激呼吸道和皮肤。这下家里人才意识到,原来“香味”并不等于“安全”。
作为营养师,我经常强调“入口的干净”,但其实“吸进鼻子里的干净”也一样重要。空气也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污染的空气就像吃了发霉的食物,后果慢慢显现。尤其像拟除虫菊酯这种成分,在高温下挥发得更快,对呼吸道的刺激性也更强。
前几天有个朋友问我:“你现在养生是不是都不点蚊香了?”我说:“不是不点,是我换了方式。”我用的是风扇+纱窗+天然精油,睡前还会在脚踝处抹点薄荷油。这些办法虽然麻烦点,但我心里踏实。养生不就是为了安心嘛,不能图一时省事,把健康搭进去。
像我婆婆以前吃饭口味重,我慢慢给她减盐,她嘴里念叨“没味道”,现在倒习惯了,还说血压稳定多了。同样的道理,电蚊香也不是非用不可,换个思路,换种方式,舒服又健康。改变从来不是为了麻烦,而是为了把健康留在家里。
有时候我们总是急着解决眼前的问题,比如蚊子多,马上就插电蚊香,却忘了背后的隐患。和养生一样,不是看眼前有没有效果,而是看长远是不是安全。真正的健康,从来都藏在这些看起来“没那么严重”的细节里。
现在我家孩子晚上睡觉前都会说:“妈妈,今天喷精油了吗?”我听到这话,心里特别安稳。不是因为精油多好用,而是他也开始有了“健康意识”。这才是我最想传给他的东西:不将就,不懒惰,认真对待每一个生活的选择。哪怕是一瓶电蚊香,也值得我们多看一眼。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2023年版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拟除虫菊酯类物质使用安全指南》.2022年
3. 世界卫生组织(WHO)."HouseholdAirPollutionandHealth",2021
4. 北京协和医院.《家庭健康环境手册》.2024年出版
5. 中国营养学会.《家庭营养与健康生活指南》.2023年修订版
来源:健康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