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烈士纪念日特别报道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10:40 1

摘要:“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句感动亿万国人的话,出自牺牲时不满19岁的陈祥榕烈士。他的长眠之地——康西瓦烈士陵园,坐落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的喀喇昆仑山腹地,海拔4280米,是我国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园。由于位置偏远、海拔高、气候严寒,许多烈士亲属难以抵达,因此

康西瓦烈士陵园是我国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园。由于位置偏远、海拔高、气候严寒,许多烈士亲属难以抵达,因此它也被称为“最孤独的烈士陵园”。

◆ 2021年6月,新疆军区、地方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检察机关等多方联合推动,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对康西瓦烈士陵园进行了全面修缮。

◆ 检察机关创新推行“公益诉讼+”模式,积极汇聚军队和群众力量,让保护成为社会自觉。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句感动亿万国人的话,出自牺牲时不满19岁的陈祥榕烈士。他的长眠之地——康西瓦烈士陵园,坐落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的喀喇昆仑山腹地,海拔4280米,是我国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园。由于位置偏远、海拔高、气候严寒,许多烈士亲属难以抵达,因此它也被称为“最孤独的烈士陵园”。

为祭奠英烈,记者从和田市区出发,驱车近8小时,才抵达海拔近4000米的赛图拉镇。次日再行1个多小时,康西瓦烈士陵园终于浮现在视野中。这里距北京4834公里,“不远万里”这个词,在这一刻显得如此具体而真切。站在昆仑之巅,远眺巍巍山河,耳边仿佛传来清晰而坚定的声音:“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一路上,“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弘扬喀喇昆仑精神”等标语不时掠过眼前。远方昆仑山脉巍峨逶迤,雪顶苍茫如戴银冠,而在群山的深处,正安卧着那座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虽然寒风凛冽,却早已有人前来祭扫。他们携着鲜花与敬意,带来告慰与铭记,也悄然唤醒一段段不曾褪色的记忆。

12岁女孩带了一袋橘子

一对带着橘子和鲜花前来祭奠的母女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我叫吕书墨,来自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刚刚小学毕业。”这个暑假,12岁的吕书墨和妈妈专程来到康西瓦,“二年级时,老师给我们看了戍边烈士的视频,很多同学都哭了。陈祥榕烈士生前喜欢吃橘子,这个细节我一直记得。”

吕书墨走到陈祥榕烈士墓前,郑重地摆上几个橘子。“看到好多烈士牺牲时还不到20岁,比我大不了多少,我心里特别难受。”吕书墨说。她的母亲站在一旁悄然拭泪:“她从小受我影响,一直对这些格外关注。”

在无名烈士碑前,吕书墨取出手帕,认真地擦拭着碑面。“他们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真的太可惜了。”她轻声说道,返回深圳后,她打算把康西瓦的故事讲给同学听,“我要让更多人知道,有人曾为我们付出了生命。”

“我的梦想是考上哈工大或者西工大,我想参与制造火箭、导弹,为祖国的强大出一份力。”吕书墨语气坚定地告诉记者。对她来说,这不仅是一次远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场成长的宣誓。

另一位是今年刚退役的军人,在自驾进藏途中特意绕道康西瓦。他从喀什出发,历经两三天才抵达这座海拔4000多米的烈士陵园。在平原服役的他对这里的烈士充满敬意:“真的非常不容易。”临别前,他将自己唯一的一枚“国防服役”徽章轻轻放在烈士墓前。

这样感人的场景时常在烈士陵园上演。据讲解员介绍,烈士陵园设立于1965年,安葬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78名烈士,以及30名因公牺牲或病故的卫国戍边官兵,其中包括2020年牺牲的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等4位戍边英雄。

曾经的康西瓦并非如今这番模样。

“最早的坟茔是用石头垒的,墓碑也是石质的。”讲解员回忆道。改变发生在2021年6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落实“尊崇英雄、缅怀英烈”的重要指示,新疆军区、地方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检察机关等多方联合推动,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对康西瓦烈士陵园进行了全面修缮。

如今,前来祭奠的人明显增多。“尤其是在自驾游高峰期,很多人会顺着219国道前来。”最让讲解员动容的是今年5月从四川自驾而来的一对70多岁的老人,他们是这里一位烈士的侄子。那天,老人跪在墓前失声痛哭:“小叔,对不起,我来晚了。”早年他们已知亲人在新疆牺牲,但直到2015年才通过一位战友得知其安葬于此,今年“五一”终于成行。

捍卫不容玷污的英烈尊严

康西瓦烈士陵园之所以引起人们关注,除了写出“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陈祥榕安葬在这里,还源于一起网络侮辱英烈案件。据皮山县检察院检察官助理祖丽胡玛尔·努尔麦麦提介绍,2021年,网民李某为博取流量,在康西瓦烈士陵园内踩踏刻有烈士姓名的石碑底座及陈祥榕烈士墓碑,并用手比划“手枪状”对准墓碑摆拍,随后将照片发布至网络平台。这些图片迅速传播,引发公众强烈愤慨,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刚接手案件时,我心里确实没底。”办案检察官,现任策勒县检察院党组书记、副检察长孙莉洁回忆道,“这是当时全国第二例类似案件。虽然江苏省检察机关曾办理‘辣笔小球’诋毁卫国戍边英雄案,但我们只能通过公开报道进行侧面了解,无法直接参考证据和法律适用细节。更棘手的是,犯罪嫌疑人李某起初完全否认罪行,坚称自己的行为不构成侮辱。”

面对这一复杂情况,新疆三级检察机关迅速联动,自治区检察院高度重视,指派业务骨干全程指导办案。针对李某的辩解,办案团队重点分析了他的两个动作:一是在烈士墓前以手比枪,二是用脚踩踏墓碑底座。根据社会普遍认知,比划手枪手势通常带有“击毙”意味,常见于儿童打闹中,具有明显的蔑视和侮辱含义。而烈士墓碑基座,本是公众祭奠时虔诚瞻仰、用手帕擦拭或敬献食物之处,而李某用脚踩踏,明显构成对英烈尊严的践踏。经深入分析,检察机关认定该行为属于对英烈的严重侮辱。

开庭前,办案团队精心准备,查阅大量关于康西瓦烈士陵园及陈祥榕烈士生平和战斗的资料,并制作成短片。“视频播出后效果显著,不少观众感动落泪,对英雄挺身而出、献出生命的事迹产生更深敬意,同时也更加认清李某行为的违法性。”孙莉洁说。

“这种做法既借助公开审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也以真实而庄严的影像促使被告人认识错误。”皮山县检察院检察官助理麦尔旦·赛迪说。李某最终当庭认罪,承认自己实施了侮辱英烈的违法犯罪行为。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检察院和田分院(下称“和田地区检察分院”)第六检察部主任、三级高级检察官姜永智介绍,经征询陈祥榕母亲意见,其同意由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该院依法承办该部分诉讼,请求判令李某公开道歉、消除影响。2021年10月,李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在国家级媒体公开道歉。

“该案是新疆首例英烈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也是捍卫英烈权益的典型范例。”姜永智表示。2020年,随着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推进,尤其是在英烈保护领域开展专项监督后,这座全国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园开始受到重点关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检察院和田分院检察官与皮山县检察院检察官在康西瓦烈士陵园调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检察院和田分院、皮山县检察院检察官围绕英烈保护及康西瓦烈士陵园修缮问题召开座谈会。

同年,和田地区检察分院与皮山县检察院干警会同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赴烈士陵园实地勘验,发现因权责不明、未实施分级保护,康西瓦烈士陵园存在一系列问题:纪念碑外饰黑瓷砖剥落,墓体多为石块水泥砌筑,围墙结构不稳,园内设施破损老化,加之宣传教育不足,红色资源的精神价值未能充分彰显。

2021年李某案件发生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检察院与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英烈保护处积极沟通,召开专题座谈会厘清职责,通过磋商明确整改路径。经持续跟踪监督,康西瓦烈士陵园最终得以全面修缮。

从陵园修缮到红色传承

“我前后去了康西瓦十余次,单程就要七八个小时。”姜永智说,“那里海拔4280米,我们带着氧气瓶上山,有时会遇到车辆故障、交通管制等各种突发状况,但我们必须坚持。”每一次抵达,都是一次对初心的回望;每一次站立在这片土地,都更深刻理解“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背后的千钧重量。

姜永智坦言,办理英雄烈士保护案件起初只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当他看到康西瓦烈士陵园如今庄严整肃的模样,内心格外触动。许多看似微小的努力,最终汇聚成真正的改变:检察公益诉讼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且深远的。

皮山县检察院检察官对康西瓦烈士陵园“回头看”。

如今,康西瓦烈士陵园纪念碑庄严肃穆,老旧设施已更新换代,平日由当地护边员定期巡查,并设置了文明祭扫警示牌,宣传教育功能也得到了强化。

姜永智还注意到,在陵园之外,和田地区仍有一些散葬烈士墓散布在偏远区域。因管理薄弱,这些墓地常面临环境破损、信息缺失、保护边界不清等问题,部分烈士姓名湮没无闻,成了“无名英雄”……和田检察机关依托公益诉讼检察职能,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推动行政机关修缮墓体、划定保护范围、为无名者“寻名立传”。如今,这些曾被遗忘的角落已重归肃穆,清晰的碑文静静诉说着英雄往事,如同“散落的星辰”重新闪耀在人民的记忆中。

除了捍卫英烈名誉,和田检察机关还聚焦军人军属的“现实困境”:针对部分退役军人家庭未按规定悬挂光荣牌、公共场所“军人优先”落实不到位、优待证办理进度滞后等问题,开展专项督促整治。如今,“军人优先”标识已在公共场所全面覆盖,优待证办理效率显著提升,“尊崇军人”正从理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现实。

然而,仅靠检察机关难以完全破解“发现难、监管散、修复慢”的困境。和田地区检察分院党组书记、副检察长麻玉江介绍,检察机关创新推行“公益诉讼+”模式,积极汇聚军队和群众力量,让保护成为社会自觉。2024年,和田地区检察分院与乌鲁木齐军事检察院签订军地公益诉讼协作机制,以服务强军、备战打仗、依法治军为重点,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通过党建引领、线索移送、业务交流与办案协作等机制,精准对接军队法治需求,在军人军属权益保障、军事设施保护、国防利益维护等领域凝聚监督合力,将检察保障深度融入强军实践。

此外,检察机关还创新“公益诉讼+法治宣讲”模式,在督促整改中小学国防教育缺失问题的同时,主动走进校园开展宣讲。检察官结合所办案例,用生动易懂的方式讲解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英雄烈士保护法等法律知识,让抽象的法条变得鲜活直观。这不仅弥补了学校的国防教育短板,更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尊崇英雄、守护历史的种子,让法治精神与爱国情怀同频共振。

守护喀喇昆仑的“清澈之爱”

随着康西瓦烈士陵园被越来越多人知晓,前来瞻仰的游客也逐渐增多,但在崇敬与怀念之外,一些新问题也随之浮现。赛图拉镇派出所民警提醒道:“不少游客喜欢拍摄视频分享到网络,但安全意识还需要加强,同时严禁任何不雅或侮辱先烈的行为。”他们曾处理过游客发布涉密内容的情况,“发现后立即联系删除了,这类行为不仅影响恶劣,还可能泄密。”

检察机关与派出所之间也建立了联动机制。“这是一个很好的普法机会。”民警说,如今的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焕然一新,设施也完善了很多。巡逻时,民警常讲述陈祥榕、肖思远等烈士的事迹,让更多人了解背后的故事。遇到拍摄或祭奠的游客,会上前细心提醒:“可以拍,也可以发,但请注意言辞,避免不当内容。”

在这个寂静的陵园里,还有人以更长久的方式守护着烈士的记忆。杨珂是一名志愿者,2023年起,他几乎每隔两三天就会来到烈士陵园。“很多烈士牺牲时只有十七八岁,没有成家,也没有子女。即便父母还在也年事已高,难以远行。”杨珂一边在附近打工,一边帮忙整理烈士信息,陆续发布在网络平台上。“我想尽量多搜集一些烈士资料、照片,让他们的形象更完整。”被问起为什么执着于此,杨珂沉默了一会儿说,“有些事情,总得有人去做。”

从一案一办的细致审查,到制度层面的持续建设,每一个司法实践,都在为“清澈的爱”筑牢法治根基。和田检察机关运用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直面侵害军人权益、破坏红色资源等突出问题,让“检察蓝”与“国防绿”“中国红”交相辉映。正如姜永智所说,无论是在生态保护、食品安全、英烈保护,还是特定群体维权等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中,都能感受到这份“清澈的爱”所承载的深刻力量——它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也属于每一个坚守正义的检察人。

他们从未离去 他们已成山河

——探访中国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园康西瓦烈士陵园

康西瓦烈士陵园全貌。

康西瓦,在维吾尔语中意为“有矿的地方”,却因一座陵园被世人铭记。荒凉而壮美的喀喇昆仑高原上,海拔4280米处,静静矗立着一座烈士陵园。

为了抵达这座中国海拔最高、“最孤独”的烈士陵园,记者一行先后进行了两次艰难尝试。第一次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219国道零号公路出发,预计10个小时车程。出发前,当地检察院干警再三叮嘱记者要吃饱了再出发:“这可能是你们未来两天最丰盛的一顿饭。”然而,5个小时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截断了前路,滚石裹挟泥沙倾泻而下。记者一行只能无奈折返,连夜赶回和田。

两天后,219国道终于清障通车,但第二天预报有雨,极可能再次出现泥石流。一旦无法下山,记者一行将被困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当地干警问:“要不要再等两天?”记者毫不犹豫:“上,必须上,下不来总比上不去好。”

一路疾行,记者一行终于在日落前抵达位于喀喇昆仑怀抱中的赛图拉镇——全镇不足千人,所有单位、餐馆、旅店都在一条不足8公里的街道上。为了保证第二天的工作状态,大家都用鼻吸管吸着氧气入睡。

第二天清晨,记者一行肃立于康西瓦烈士陵园。喀喇昆仑苍茫神圣,陵园寂静庄严,偶有军车经过,长鸣的汽笛声仿佛是对英灵最深沉的致敬。

一位军人在烈士陵园悼念戍边烈士。

这份寂静,来自边境的安宁。20世纪60年代初,这里发生过一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自卫反击战。中国军队参战部队意志如钢、行动果决,以势如破竹之势取得全面胜利。由于当时道路险峻、运输艰难,部分烈士的遗体被安葬在新疆军区康西瓦前线指挥部附近。1965年5月,新疆军地拨款立碑铭志,将这里正式命名为“康西瓦烈士陵园”。

2000年8月,新疆军区曾计划将康西瓦烈士陵园里的烈士遗骸迁至山下叶城县烈士陵园。然而官兵们先是在70余公里的新藏线上遭遇运输车连续爆胎,最终熄火“罢工”,后被开启一座烈士墓时的场景深深震撼:30多年过去了,烈士遗体仍保存完好。官兵们当即恢复墓碑原貌,迅速上报。自此,“烈士不愿离开康西瓦”的说法传遍昆仑,再无人提陵园搬迁的事。

2020年6月,在加勒万河谷冲突中,不满19岁的陈祥榕作为盾牌手,战斗在最前方,英勇作战、壮烈牺牲,被中央军委追记一等功。陈祥榕牺牲后,部队询问英雄母亲姚久穗有何困难时,她只轻轻地问道:“我没有什么要求,我只想知道,榕儿战斗的时候勇不勇敢?”陈祥榕的连长杜鹏飞泪目回答,“勇冠三军!”

“陈母问勇”的故事感动了亿万国人,而陈祥榕写下的“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也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康西瓦这座原本寂静的陵园,作为陈祥榕等人的长眠之地,也由此进入全国人民的视野。

一位刚退役的军人自驾进藏途中特意绕道康西瓦,将自己唯一的一枚“国防服役”徽章放在烈士墓前。图为军人向记者展示徽章。

记者一行也慕名而来。陵园风极大,刮得人站不稳,可墓前放的橘子、鲜花,却整齐得像每天都有人在打理。记者遇见了一个来自广东深圳的12岁“小孩姐”,她说她将来要考哈工大造火箭;遇到了一位刚退役的军人,他把唯一一枚“国防服役”徽章留在墓前;还遇到了多次走访此地的检察干警姜永智、祖丽胡玛尔·努尔麦麦提等,他们说:“每来一次,就更懂得什么叫‘清澈的爱’。”

他们不一样,却又一样。

记者一行午后启程下山,因原路发生事故,只能改道桑株古道——一条地图上找不到、人称“勇者之路”的险径。海拔5015米的达坂上雨雪交加、浓雾蔽日,悬崖边的土路坑坑洼洼,碎石不断滚落。车身剧烈颠簸,感觉五脏六腑仿佛都要震碎。车厢内长时间寂静,直到驾驶员沉着冷静驾驶,将大家平安送到山下。

劫后余生。那一刻,记者不禁想起,当年的英雄烈士们是以怎样的意志和牺牲,才走上比康西瓦更远、更高的神仙湾哨所?他们与风雪寂寞为伴,把最美年华永远留在了昆仑之巅。他们中许多人牺牲时才十八九岁——是他们用青春守住山河,用生命换来明天。

回到和田,记者继续探访“问勇路”。这条路的路牌于2024年10月在和田县经济新区揭牌,旨在向陈祥榕、陈红军、肖思远、王焯冉等4位烈士致敬,让英雄故事被永远铭记。姚久穗亲手为“问勇路”路牌揭牌,她平静而坚定地说:“榕儿是我的儿子,更是国家的儿子。这条路,是榕儿和他战友生命的延续。”

今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姚久穗受邀观礼。她动情地说:“看着广场上一列列士兵,我就想到了祥榕。觉得他们非常光荣、非常勇敢。有他们在,我们才有如今和平、幸福的生活。我想对祥榕说:能代替你到现场观礼,妈妈感到无比自豪!”

有的远方,仅仅抵达,就已用尽全部力气。我们艰难翻越过的大山、走过的险路,只是他们守护的日常;我们所说的奉献,是他们用实际行动和坚守书写出的无悔选择。喀喇昆仑之上白雪皑皑,这里种不出玫瑰,却安睡着祖国最好的花朵。他们从未离去,他们已成为山河。

喀喇昆仑精神

喀喇昆仑高原横亘于中国西部边境,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这里气候极端恶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高寒缺氧的环境让这片土地人迹罕至,被称为“生命禁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解放军官兵驻守在此,肩负着保卫祖国西部边境的神圣使命。高原之上,康西瓦烈士陵园、神仙湾哨所等标志性地点静静矗立,喀喇昆仑精神代代延续、从未褪色。

在康西瓦,每一座矗立的丰碑都镌刻着不朽的信仰,这份精神与守护家国的使命,跨越时空、薪火相传,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军人的肩头。在陵园对面的群山上,官兵们用石块堆砌的“弘扬喀喇昆仑精神”8个大字,时刻鼓舞着每一个路过此地的人。“热爱边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拼搏”是喀喇昆仑精神的内核,是边防官兵在日复一日守卫西部边陲的坚守中,用实践孕育出的精神瑰宝。

来源:最高人民检察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