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巴菲特最后的忠告,提前布局2026年,普通人不能错过的机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30 11:03 1

摘要:大家好,国庆节来了,2025年已经只剩最后三个月。对我来说,2025年好像过得特别快,又好像特别慢。快的是时间,慢的是我们的生活好像总在原地打转。打开手机,到处都是坏消息,经济怎么样,未来会怎么样,我们普通人应该怎么办?很多人都觉得迷茫,焦虑。我也是。

大家好,国庆节来了,2025年已经只剩最后三个月。对我来说,2025年好像过得特别快,又好像特别慢。快的是时间,慢的是我们的生活好像总在原地打转。打开手机,到处都是坏消息,经济怎么样,未来会怎么样,我们普通人应该怎么办?很多人都觉得迷茫,焦虑。我也是。

在上半年召开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感觉特别不一样。90多岁的巴菲特,在没有老搭档芒格的舞台上,一个人坐了四个半小时。很多人都说,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如此系统地跟全世界分享他的想法了。我花了很多时间,反复去看、去听、去琢磨他说的每一句话,我发现,他给出的,可能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在当前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最需要的“救命稻草”。

所以今天,我想跟你聊聊,巴菲特到底说了什么?以及,我们怎么从他那些看似朴素的话里,找到一点方向感,为即将到来的2026年,提前做一点布局。

1

说实话,我看今年股东大会的视频,第一个感觉,是有点心酸。

偌大的舞台上,巴菲特一个人坐在那里,旁边的椅子空着。你知道,过去的几十年里,那个位置上一直坐着查理·芒格。一个负责滔滔不绝,一个负责言简意赅地说“我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他们俩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了谁都不完整。

今年,芒格不在了。巴菲特好几次,都下意识地把头转向旁边,好像习惯性地想听听老朋友的意见,但他很快就意识到,那里已经没有人了。他甚至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脱口而出:“查理会怎么说……”然后,就是一阵长长的沉默。

整个会场的气氛,都和以往那种轻松、幽默、充满智慧火花的氛围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场告别,一场一个时代的落幕。巴菲特自己也毫不避讳地谈论死亡和未来。他说,他感觉自己“时间不多了”。他甚至开玩笑说,自己现在打网球,都不打那种需要很大跑动范围的球了,因为“万一我接到球之前就死了,那多尴尬”。

听着这些话,你很难不被触动。这个在资本市场叱咤风云了一辈子的老人,正在用一种非常平静,甚至有点自嘲的方式,面对人生的终点。而也正因为如此,他今年说的每一句话,都显得分量格外的重。因为你知道,这不再是为了宣传伯克希尔,也不是为了给华尔街“上课”,这更像是一个智者,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把他这一辈子积累下来的,关于投资,也关于生活的智慧,毫无保留地掏出来,递给我们。

那么,他到底掏出了什么呢?

很多人看完新闻,第一反应就是:哦,巴菲特又在囤现金了。

没错,这是最直观的一个信号。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现金储备,达到了一个天文数字——3400亿美元,什么概念?这笔钱,可以买下大半个阿里巴巴,或者两个茅台。这是伯克希尔历史上,现金最多的时候。

媒体的标题很吓人:《股神手握万亿现金,预示暴风雨将至?》

很多人的解读是:巴菲特觉得市场太贵了,泡沫太大了,大的投资机会已经没有了。他拿着这么多现金,就是在为一场史诗级的“大崩盘”做准备。等市场血流成河的时候,他好下山“捡尸体”。

这个说法,有道理吗?有。但如果只看到这一层,那就太浅了,也太小看巴菲特了。

我们得往深了想一层。巴菲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现金?是因为他刻意去囤积的吗?不是。

现金多,只是一个结果。原因是什么?原因是他找不到值得买的东西。

他在会上说得非常坦诚:“我们很想花钱,但我们不会花,除非我们认为我们正在做的事情,风险很小,而且能带来很多回报。”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现在的市场上,那些我看得懂、又喜欢、价格又合理的“好生意”,几乎没有了。

注意这三个关键词:看得懂、喜欢、价格合理。

这其实才是他那近3500亿现金背后,真正想告诉我们的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克制。

在一个人人都怕错过的时代,在一个所有人都告诉你“赶紧上车,不然就来不及了”的氛围里,这个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人,却用实际行动告诉你:别急,等一等。

他不是神,他不知道市场明天会涨还是会跌。他只是觉得,在当前这个价格上,买入大部分资产,都像是在跑步进场,去抢一张价格过高的电影票。电影可能很精彩,但票价已经透支了你所有的观影乐趣。你付出的成本,和你可能得到的回报,不成正比了。

这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

你想想,2025年,我们听到了多少“造富神话”?AI、新能源、元宇宙……一个又一个的风口,一个又一个让你觉得再不参与就错过一个时代的机会。我们每天被各种信息轰炸,被各种KOL催促,我们真的很怕自己被时代抛弃。

但是巴菲特在做什么?他在卖出。他减持了苹果。苹果不好吗?当然好,是全世界最赚钱的公司之一。但巴菲特觉得,在目前的价位和未来的确定性之间,性价比不够高了。他宁愿拿着现金,忍受现金贬值的痛苦,也不愿意用一个他不喜欢的价格,去拥有一家好公司。

这种“宁缺毋滥”的定力,才是我们最应该学的。

布局2025下半年,不是说要去预测哪个板块会涨,哪个概念会火。而是先问问自己:我手里的“子弹”,是不是在安全的位置上?我有没有能力,在所有人都疯狂的时候,选择不动?

巴菲特把现金比作“氧气”,平时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在危机来临的时候,它就是你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所以,他的第一个忠告,其实是关于“防守”的。在进攻之前,先确保自己的阵地是稳固的。检查一下你的资产配置,你是不是把所有的钱都投进了高风险的股市?你有没有一笔足够你生活6个月到1年的“应急现金”?这笔钱,不是让你去抄底的,是让你在万一失业、生病的时候,生活不至于崩溃的。

这种“底线思维”,在今天这个时代,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2

说到不确定性,就不得不提巴菲特今年在会上,花了大量时间讨论的一个东西——AI。

这可能是全场最让人意外,也最让人深思的一个部分。

按理说,巴菲特是个科技“门外汉”,他自己也承认,他不懂这些高科技。他投资苹果,也是因为他把苹果看作是一家消费品公司,而不是科技公司。

但是,对于AI,他的态度,不是不懂,而是……警惕,甚至是恐惧。

他打了一个非常非常重的比方。他说,他对AI的看法,就像他对核武器的看法一样。

他说,当年爱因斯坦和其他科学家一起,促成了原子弹的诞生,他们把“精灵”从瓶子里放了出来。从那一刻起,这个“精灵”就永远地改变了世界,而且它可能变得非常糟糕。

巴菲特认为,AI,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核武器”。我们已经把这个“精灵”从瓶子里放出来了,但我们对它的力量,尤其是它可能带来的破坏性,一无所知。

他担心的,不是AI会不会让很多人失业,或者AI能不能创造出新的产业。他担心的是一个更底层,也更可怕的东西:AI可能会摧毁我们的“信任系统”。

他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如果他有能力,用AI完美地复制出一个人的声音、形象、思维方式,然后用这个虚拟的形象,去向他的亲人骗钱,成功率可能会非常非常高。

“诈骗,一直是美国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巴菲特说。而AI,可能会让这个行业,插上核武器的翅膀。

他说的这个场景,我们其实已经不陌生了。AI换脸、AI合成语音……这些技术正在被大规模地用于各种骗局。

但巴菲特看到的,比这个更远。他看到的是,当AI能够完美地以假乱真时,我们社会运转的基石——信任——就会被动摇。你凭什么相信你在网上看到的这个人是真的?你凭什么相信你接到的这通电话是你的家人?你凭什么相信你看到的这份财报是真的?

如果一切都可以被伪造,而且伪造成本极低,那么我们商业社会的一切契机、合同、承诺,都会变得毫无意义。

所以,当全世界都在为AI的巨大生产力而欢呼时,巴菲特,这个90多岁的老人,却在泼一盆最冷的冷水。他让我们去思考这项技术背后,那个我们可能无法承受的代价。

这给我们普通人的启示是什么呢?

首先,在投资上,要对那些把AI故事讲得天花乱坠的公司,保持一百二十分的警惕。巴菲特说,AI可能会改变世界,但他不知道哪些公司会是最终的赢家。当一项技术处于爆发初期时,投机和泡沫往往会淹没真正的价值。还记得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吗?当时倒下了一大批“互联网公司”,最后活下来并成为巨头的,只有那么几家。

对我们来说,我们没有巴菲特那样的资源和团队去做深入的研究。我们追逐这些热门概念,大概率会成为“炮灰”。

更重要的一点是,在生活上,我们要开始为这个可能到来的“后真相时代”做准备。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要加倍珍惜和维护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信任关系”。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身边那些靠谱的、值得信赖的人,将是你最宝贵的财富。因为在虚拟世界里,你可能越来越难分辨真假。

同时,我们自己,也要坚守“诚信”的原则。巴菲特和芒格一辈子都把“声誉”看得比钱重要。芒格说:“获得声誉的最好方法,就是努力配得上它。”在这个AI横行的时代,一个人的“信誉”,一个企业的“商誉”,它的价值不是被稀释了,而是被放大了。因为当一切都不可信的时候,“可信”本身,就成了最稀缺的资源。

你看,从AI这个最前沿的话题,巴菲特绕了一圈,最后又回到了他那些最古老、最朴素的价值观上:不懂的东西,不碰;守住自己的能力圈;以及,做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3

聊完了现金,聊完了AI,我们再来聊聊巴菲特到底还在买什么。

他的答案,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无聊”。

在过去的一年里,他没有去追逐任何AI明星股,反而是在悄悄地增持一些“老掉牙”的公司。比如,能源公司。他旗下的伯克希尔能源公司,正在进行大量的投资,去建设电网、管道。

这些东西,听起来一点都不性感,对吧?跟“星辰大海”比起来,简直就是“土得掉渣”。

但你仔细想,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点?

它们都是我们现代社会运转的“基础设施”。无论经济好与坏,无论科技怎么发展,你总得用电,总得取暖,总得运输物资吧?这些生意的需求,是“硬”的。

而且,这些行业都有一个很高的门槛。不是谁想建个电网就能建的,这需要巨额的资本投入,和政府的特许经营权。这就是巴菲特最喜欢的“护城河”。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但经常被忽略的特点:这些生意的“现金流”,非常稳定。

就像一头奶牛,你每天都能从它身上挤出奶来。它可能不会一夜之间长成一头巨象,但它能持续不断地为你提供营养。

这就是巴菲特投资哲学的另一个核心:寻找那些具有长期、稳定、可预测现金流的“优质企业”。

他在会上又一次提到了他最喜欢的两个例子:可口可乐和美国运通。

这两家公司,他持有了几十年。他说,他每天早上起来,想到全世界有几十亿人,可能会在今天消费可口可乐的产品,或者使用美国运通的服务,他就觉得很安心。

这种安心感,来自于对“商业本质”的深刻洞察。

可口可乐的本质是什么?是满足人类对“快乐水”的基本欲望。这个欲望,几百年来都没变过。

美国运通的本质是什么?是建立在“信任”和“网络效应”上的支付和信用体系。你越用,它就越好用,别人也就越想用。

这些,都是不会轻易被技术颠覆的东西。

这又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在布局2026年的时候,我们不妨把目光,从那些闪闪发光、高速变化的新兴行业上,稍微移开一点,去我们身边,去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寻找那些“平平无奇”,但却“不可或缺”的好生意。

可能是一家楼下的连锁超市,可能是一个你用了十年的家电品牌,也可能是一个提供物业服务的公司。

问自己几个简单的问题:

* 这家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十年后大家还会用吗?

* 它的生意,我能理解吗?我能用一句话说明白它是怎么赚钱的吗?

* 它在行业里,有没有什么别人很难模仿的优势?(比如品牌、技术、成本或者网络效应)

* 它的管理层,值得信任吗?他们是把股东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吗?

你看,这些问题,都不需要你懂什么复杂的金融模型,只需要你用常识去判断。

巴菲特一辈子都在跟我们强调“能力圈”这个概念。他说,投资的诀窍,不是看你能懂多少东西,而是看你能不能诚实地定义出自己“不懂”的范围,然后坚决地待在那个圈子里面。

在2025年这个时间点,这个建议尤其重要。因为新概念、新技术太多了,我们每个人的“能力圈”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个时候,是选择追逐自己不懂的热点,还是选择坚守自己能理解的常识?巴菲特用他近3500亿的现金和对“老掉牙”公司的投资,给出了他的答案。

当然,仅仅找到好公司,还不够。巴菲特思想里,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是关于我们“自己”的。

他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投资最大的敌人,不是市场,不是美联储,而是你自己。”

今年的股东大会上,他花了很长时间,来跟我们分享,如何战胜“自己”这个敌人。

他讲了一个故事。他说,芒格曾经跟一个朋友打高尔夫。那个朋友打得非常好,几乎每次都能一杆进洞。芒格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打职业比赛呢?你能赚很多钱。”

那个朋友回答说:“我不想。因为如果我把我的爱好,变成我的工作,我就得跟那些我讨厌的人,在一些我不想待的地方,做一些我不喜欢做的事。那会毁了我的生活。”

巴菲特说,这个故事,就是芒格一生智慧的写照。

芒格和巴菲特,他们俩这一辈子,都在努力地构建一个让他们感到“舒适”和“快乐”的环境。

他们只跟自己喜欢和信任的人合作。

他们只投资自己能理解和欣赏的生意。

他们住在自己喜欢的城市(奥马哈),几十年都不曾离开。

他们用自己的节奏生活和工作,从不被华尔街的“快节奏”所绑架。

他们构建了一个强大的“内部计分卡”。

什么是“内部计分卡”?就是你评价自己的标准,是来自于你的内心,还是来自于外部世界。

一个用“外部计分卡”生活的人,会非常在意别人怎么看他。他开什么车,住什么房,穿什么牌子的衣服,别人羡慕吗?他买的股票涨了吗?他在朋友圈里看起来成功吗?

而一个用“内部计分卡”生活的人,他只关心一件事:我有没有成为我想成为的那种人?我做的事情,符合我自己的价值观吗?我今天的表现,比昨天更好了吗?

巴菲特说,如果你能做到用“内部计分卡”来生活,那你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因为在投资中,那个最大的敌人——情绪——就是来自于“外部计分卡”。

你看到别人赚钱了,你就会“贪婪”,生怕自己错过。

你看到市场下跌了,你手里的股票亏钱了,你就会“恐惧”,担心自己血本无归。

贪婪和恐惧,就像两只无形的手,会让你在错误的时间,做出错误的决定。高点追涨,低点割肉,大部分人亏钱,都是因为这个。

怎么克服?

巴菲特的答案是:把你自己,从市场的每日波动中“剥离”出来。

他说,你买一家公司的股票,你应该假设,交易所明天就要关门,五年之后才会重新开放。在这种情况下,你还会不会买这家公司?

如果你会,那说明你看中的,是这家公司本身的价值,是它未来五年能为你创造的现金流。你买的是“生意”的一部分。

如果你不会,那说明你只是在“投机”,你赌的是明天会有一个“更傻的傻瓜”,用更高的价格,从你手里把这个股票接过去。

用这种“股东”的心态,而不是“股民”的心态去投资,你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屏蔽掉市场的噪音。

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为2025下半年布局,最重要的,是“心态”上的布局。

你要做的,不是去预测市场,而是去审视自己。

你投资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

你能不能承受账户上30%甚至50%的浮亏,而面不改色?

你有没有一个长期的、明确的财务目标?还是只是想“赚点快钱”?

这些问题,比讨论今天大盘是3000点还是3100点,要重要一百倍。

巴菲特在会上,提到了他父亲。他说,他父亲是他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他父亲是一个非常正直、非常有原则的人。在大萧条时期,他父亲的银行倒闭了,但他坚持把储户的每一分钱都还上。

这件事,塑造了巴菲特一生的金钱观和价值观。

他想告诉我们的是,投资的成功,最终是“人格”的成功。

你是否诚实?(对自己诚实,承认自己不懂)

你是否有耐心?(愿意花很长时间去等待一个好机会)

你是否独立?(能不被人群的情绪所裹挟)

你是否理性?(基于事实和逻辑,而不是情绪做决策)

这些品质,比你会不会看K线图,重要得多。

所以,当我们谈论“读懂巴菲特最后的忠告”时,我们读懂的,不应该仅仅是那1890亿的现金,不应该仅仅是他对AI的警惕,也不应该仅仅是他持有的那些公司。

我们真正要读懂的,是这些决策背后,那个贯彻了他一生的,关于投资和生活的“操作系统”。

这个操作系统,其实一点都不复杂。

它就是: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一家你能理解的、由你信任的人管理的、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好公司,然后,什么都不做,一直持有它。

同时,在生活中,做一个正直、快乐、值得被爱的人,找到你热爱的事业,和你喜欢的人共度时光。

你看,这些话,简单得就像是“心灵鸡汤”。但就是这些最简单的道理,巴菲特坚持了一辈子,也因此取得了无人能及的成就。

而我们大多数人,之所以在投资和生活中,都感到很焦虑、很迷茫,恰恰是因为我们忽略了这些最基本的常识,而去追求那些看起来很“高级”、很“复杂”的“技巧”和“捷径”。

所以,在2025年的尾巴上,如果我们真的想为未来做点什么。

不妨就从现在开始,慢下来。

把你那些花里胡哨的投资组合,清理一下。只留下那些你真正看得懂、睡得着的好东西。

把你的时间,从不断刷新的行情软件上,收回来。去读一本好书,去陪陪你的家人,去锻炼身体。

把你的焦虑,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恐惧中,解脱出来。专注于当下,专注于你能控制的事情:你的工作,你的储蓄率,你的学习能力,和你的人品。

巴菲特在演讲的最后,被人问到,如果他能和芒格,再共度一天,他会想做什么。

他没有丝毫犹豫,他说:“我们还会做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我们会一起开心地聊天,一起学习新的东西,我们可能还会一起笑。我们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这样的。”

这段话,可能是整场股东大会,最让我感动的地方。

它告诉我们,人生最幸福的状态,不是你拥有了多少钱,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你能找到一种你真正热爱的生活方式,并且日复一日地,去享受它。

投资,也应该是这样。它不应该是一个让你心惊胆战、夜不能寐的赌场。它应该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是你认知能力的自然变现,是一个缓慢、平静,甚至有点“无聊”的过程。

如果你觉得你的投资,让你很痛苦,很焦虑,那大概率是,你做错了什么。

好了,今天聊得有点多,也有点杂。我只是想把我从巴菲特今年的股东大会上,得到的一些感悟,分享给你。

总结一下?不,我觉得巴菲特的智慧,不需要总结。它就像一条河,你得自己跳进去,去感受它的流向和温度。

如果说,他真的给了我们什么“最后的忠告”,那可能就是:在这个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喧嚣的世界里,回归常识,保持简单,做个好人。

这可能就是我们普通人,穿越一切经济周期,安然度过一生的,最好,也是唯一的答案。

希望今天的内容,对你有所启发。如果你也对投资和生活,有什么自己的思考,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交流。

我们下期视频,再见。

来源:今日茶话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