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拉萨的夏天,啤酒货架上曾有个熟悉的名字——“兰州啤酒”。90年代,这四个字比酥油茶还接地气,藏族同胞撸串配它,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可一纸禁令下来,牌子说换就换,摇身一变成了“五泉”。
“一个名字改了,味道没变,消费者为啥就不认了?”
在拉萨的夏天,啤酒货架上曾有个熟悉的名字——“兰州啤酒”。90年代,这四个字比酥油茶还接地气,藏族同胞撸串配它,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可一纸禁令下来,牌子说换就换,摇身一变成了“五泉”。
味道还是那个味,但人不认了。顾客手一滑,就拿了隔壁的黄河啤酒。三年不到,黄河从零干到占六成市场,“五泉”却灰头土脸退回甘肃老家。
厂里当初放鞭炮庆祝改名,结果鞭炮声一停,仓库里堆成山的旧纸箱全成了废品。经销商更惨,刚囤的货一夜变“违禁”,有人连夜开车往青海跑,想撕标签换包装,半路被查,罚款罚得倾家荡产。
另一边,百士特雪糕的故事更让人心寒。当年兰州娃娃放学人手一支,奶香浓得粘牙。后来厂子一改制,新老板上来第一件事就是炒掉老配方师,说成本太高。新雪糕七成是水,一咬渣哗哗掉。
最离谱的是,连“百士特”这块牌子都被拿去抵押贷款,转头投了个洗浴中心。等供货商上门要钱,才发现商标早被法院冻了。 老顾客不懂什么资本操作,只觉得:“这哪是雪糕,分明是冰块。”有阿姨在超市冰柜前骂一句“坑人”,转身买了蒙牛——这一转,就是永远不再回头。 两个品牌,死法不同,病因一样:忘了谁才是花钱买账的人。 消费者认的不是执照上的名字,而是舌尖上的记忆。你当它是草芥,它就把你当路人。 如今“五泉”想靠复刻老包装杀回西藏,直播搞怀旧营销。90后小伙问:“这是新出的精酿?”弹幕飘过一句:“爷爷喝的啤酒,孙子不认得。” 所以,换个马甲之前,先问问夜市里那群撸串的人——他们嘴里那句“还是原来那个味儿”,才是真正的市场判决书。 来源:湖北电视台-生活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