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饮酒”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8 04:20 1

摘要: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与酒密不可分,描写酒的诗歌词赋更是不胜枚举。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是盛唐气势的最好注脚。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把跨越千年的唐朝生活画面感描绘的一览无余。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文/李海燕

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仪,这是刻进中国人的骨子里和血脉的记忆。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与酒密不可分,描写酒的诗歌词赋更是不胜枚举。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是盛唐气势的最好注脚。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把跨越千年的唐朝生活画面感描绘的一览无余。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新火试新茶,诗酒成年华”将宋词的婉约与旷达融为一体。这些美妙的文字,超越了语言边界,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而酒在其中的媒介作用不言而喻。

自小我家就有喝酒的传统,我奶奶的口头禅是“酒醉聪明子,饭胀死聋瘫”,意思是说饮酒的孩子才有大出息,父亲更是践行家族的传承,在我们初中毕业就开始培养喝酒,他认为酒是我们必备的社交技能。那年头平时吃不上肉,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杀猪饭,一家人围着火笼吃肉喝酒,谈今年的收获明年的计划,争相表演自编的节目把气氛推向高潮,一顿饭可以吃四五个小时,试想如果光吃饭也就一刻钟左右,何乐之有?酒拉近了父子之间兄弟之间的距离,拉长了幸福时光,多年后回想起那一刻的温馨场面依然令人回味无穷。

一位朋友曾经谈了对酒的看法,本人深以为然,他说喝酒对身体的硬件也许是伤害的,一顿大酒喝下来可能会少活一天,但是喝酒对我们的软件情绪价值又是有益的,一顿酒一喝几个哈哈一打,也许又能多活个三五天,算总账还是划算的,当然这只是玩笑话,为喝酒找借口而已。酒身体也许不太需要,但我们的生活和灵魂需要。

当然在喝酒方面闹的笑话也不少,一部分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佐料和笑料,老百姓的生活中没有那么多正经事儿去聊,酒是平淡生活中的重要调味品。比如说哪家的媳妇儿特别厉害,泼妇母夜叉似的,平时大家都敢怒不敢言,某日她懦弱胆小的丈夫酒喝大了,把他暴揍一顿,大家听到后觉得特别解气。谁家酒喝多了,在猪栏里吐了,猪吃了也醉了,他居然搂着猪睡了一夜等等,大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反而津津乐道。

我参加工作在乡镇政府干了很多年,对基层的酒文化理解颇深,基层干部辛苦艰苦,喝酒既能解乏解困,更是重要的工作方法,几杯烧酒下肚,再难的工作都会迎刃而解,再冰冷的关系也会溶解融化。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佩服伟大的堪称“千杯不醉”的周恩来总理。据说,红军长征时期,周恩来曾用超过1两的杯子喝下25杯茅台酒。1945年国共两党在重庆举行和平谈判一次宴会上,周恩来与毛泽东形影不离,代替毛泽东一杯接一杯酒地干杯,挡回国民党人士一圈又一圈的“攻势”。周恩来酒酣之后愈显神采奕奕,机敏过人又不乏诚恳,以至于一个在场的记者竟发出了“一个周恩来就打败了整个国民党”的由衷感慨。在外交场合,他更将他高超的外交手腕与酒结合的淋漓尽致。对内他将酒文化作为重要的工作手段,他与许世友将军斗酒劝改进作风的故事更是成为美谈。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因饮酒发生了多起令人痛心的事件,各地出台了花样百出的禁酒令,且层层加码,愈演愈烈,不是不该管喝酒这个事,而是在尺度把握上太过一刀切。大家认真分析了出事的原因没有?是基层工作压力太大、基础病太多、生活方式不健康、还是新冠病毒后遗症?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和推到酒上,让酒去背锅买这个单,很冤枉,简单片面的处理,个人认为是一种不负责不担当的行为。

现在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大家感到各行各业都很倦很艰难,国家出台了许多拉动内需的政策,原本也是想提振烟火气,但是没有酒的参与何谈烟火气?前段时间看到韩国总统到小餐馆撸串儿喝啤酒的视频很是感悟,拉动内需要多方施策,但是适度放开酒的限制,我认为比很多政策都有效,不论是酒产业对税收的巨大贡献,还是餐饮服务业庞大的就业群体,以至于现在代驾就都受到了影响,何谈经济活力呢?

从政企关系上看,是不是不喝酒了就界限分明了呢?公务员每天下班回家经济就更好发展了呢,这个很难评价。中国解决问题的方式很多不是在会议室,而是在八小时外,很多难题有争议的问题特别是招商引资工作,往往是几方由政府撮合在一起,一些会议不能说的话难以启齿的事,在酒桌上可以说,可以起到缓冲作用,从而寻求更好的折中的解决方案。过去的其乐融融,变成了现在的生冷硬,人为划道鸿沟,隔裂开来,纯属的一种公事公办的工作关系,这反而为那些不想干事儿想躺平的懒政的人找到了充足的理由和借口。其实自古以来中国的老百姓并不反对官员饮酒,反而以与其饮酒为荣,是一种沟通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现在很多煽动饮酒与群众对立的论调,要深纠其本意和动机,其用心应引起高度警惕。

另一种观点是,我体制内禁酒与普通群众有啥关系?一方面公务员思想作法永远是中国群众效仿的风向标,另一方面中国中产阶级最大的群体集中在公务员队伍,他们都不下馆子了谁还去吃?谁还有钱吃?这在县城乡镇表现的尤为突出,中国乡村本质上是乡绅经济,官员不吃了,现在乡村土菜馆基本没生意了,我前不久回老家,很多餐馆都关门歇业了,仅开门几家的一个服务员也没有,一个个苦着脸勉强撑着门面。

随着经济步入发展增速放缓的新常态,大家普遍感觉生存生活压力很大,迫切需要情绪宣泄的渠道,有时大家坐在一起喝一杯吐吐槽,酒某种程度上就是心理压力社会压力的“减压阀”,这种自我疏导的方式在当前的形势下很有用。

目前,中央巳看到了此类问题的严重性危害性,新华社8月14日发表社论指出:“有的地方以及一些基层领导干部患上了“舆情过敏症”:将网上合理诉求视作“麻烦”,把正常的问题反映放大为“风险”,动辄采取“捂盖子”“灭火”等方式来应对,而非直面问题、解决矛盾。这种“把民情都当作舆情”的认知错位值得警惕。“捂盖子”的逻辑是“看不见、听不到就等于没问题”,将应对舆情简单理解为“消除声音”,却忽视了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舆情”。短期内,网络上的“声音”似乎小了,但群众的正常诉求不会自然而然消失,不满情绪还会持续积累,最终可能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将民生诉求当“舆情洪水”既是认知上的“官僚主义”,也是治理中的“本领恐慌”。群众在网络反映的也许只是“过日子的难处”,个别干部“官本位”思想作祟,把群众合理诉求甚至“抱怨”都视为对自身工作的“揭丑”和“挑错”,只想着捂与瞒,认为“没事就是本事”。

同时,面对新媒体时代多元化的民意表达,部分干部缺乏精准回应的能力,不会区分合理诉求与恶意炒作,不懂得网络问题处理的策略与技巧,陷入“与其花精力解决问题,不如先管住声音”的行政化思维惯性,以简单方式代替精细化治理。

网络诉求既是“民声”更是“民生”,破解“舆情过敏”不能掩耳盗铃,必须摒弃将民生痛点当作“麻烦清单”的思想,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态度对网络诉求快速响应、妥善解决、及时反馈,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才能真正让网络空间成为沟通社情民意、密切干群关系的纽带。”

个人认为要坚决落实中央精神,真正站在人民的角度、经济发展的高度去思考问题,提倡文明适度健康饮酒,真正让烟火气浓起来,干群鱼水关系紧密起来,激活焕发经济活力,让老百姓的生活更有盼头、更有奔头,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决不能改变。

来源:美食征途宇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