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达利园蛋黄派、可比克薯片、和其正凉茶等常见食品,其实都同属达利食品旗下。这家企业由福建泉州的许世辉创办,从7000元起步,逐步发展成大型食品集团。
达利园蛋黄派、可比克薯片、和其正凉茶等常见食品,其实都同属达利食品旗下。这家企业由福建泉州的许世辉创办,从7000元起步,逐步发展成大型食品集团。
从单一产品到覆盖多个品类的食品企业,达利的发展路径展现了中国消费品市场的一个典型案例:在没有资本加持的情况下,这类企业如何实现持续的市场扩张?
1958年,许世辉出生在泉州惠安县一个农民家庭。那年头,吃饱饭是头等大事,他小学还没读完就得回家帮衬生计,农活、零工,什么都干。
后来,他在当地一家集体食品厂找到了份工作,在那个“铁饭碗”盛行的年代,这就算是个不错的归宿了。
可许世辉这人天生不安分,在那个“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厂子里,别人一到点就下班,他却总爱在生产线上多待会儿,琢磨琢磨怎么能把活儿干得更好。他的勤快和脑子活泛很快就被领导看在眼里,没多久就提拔成了基层小领导。这一干就是将近十年。
到了8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泉州这座千年商埠更是嗅到了时代的机遇。当时,闽南的糖果、蜜饯已经开始走出福建,销往全国。
在食品行业摸爬滚打多年、深知其中门道的许世辉,心里那团创业的火苗彻底被点燃了。
1989年9月,31岁的许世辉做了个大胆的决定:辞掉“铁饭碗”,拿出自己攒下的7000块钱,买了一条二手的饼干生产线,在惠安租了间石头房,拉上两个亲戚朋友,就这么简简单单地开起了“美利食品厂”。
当时市面上的饼干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都是散装称重卖。许世辉没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就认准了一点:真材实料,价格实惠。
老百姓最喜欢这个,美利厂的饼干很快就赢得了当地人的口碑,经常卖到脱销。
在小作坊站稳脚跟后,许世辉又有了新想法。他发现,既然饼干这么受欢迎,如果能给它穿上“衣服”,再打个牌子,是不是更能卖得好?
在那个还没多少人有“品牌意识”的年代,许世辉的这个想法简直是超前的。他立刻行动,推出了包装精美的“美利牌”饼干。
你猜怎么着?这饼干竟然在物流还不发达的时候,一路畅销到了东北!这次成功让许世辉彻底明白了:品牌,才是生意长久的关键。
1992年,许世辉投资建设首家自有工厂,并与加达集团合资成立福建惠安达利食品有限公司,"达利"品牌正式创立。至1996年,"达利"饼干已成为畅销全国的福建名牌。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许世辉逆势在成都设立首家分公司。面对家人质疑,他认为中国食品市场潜力巨大。
2000年后,面对外资品牌的收购邀约,他坚持独立发展,并提出,把企业做好,就没有竞争对手;做不好,则处处是竞争对手。
当时国际品牌主导市场,许世辉采取差异化策略:针对韩国好丽友蛋黄派价格偏高的问题,2002年推出价格低30%-40%的达利园蛋黄派,主攻三四线市场,并邀请许晴代言。通过渠道下沉和广告投放,该产品迅速占领市场,随后反攻一二线城市。
短短数年间,达利园成为派类产品全国第一,并凭借系列烘焙产品确立行业地位。
在蛋黄派成功的基础上,许世辉形成了明确的商业策略:选择快速增长品类,采取市场跟进策略,通过密集广告建立品牌认知,依托经销商网络快速铺货,最终以性价比优势占领市场。
这套方法随后被持续复制。
2003年,达利进入薯片市场。面对国际品牌垄断,公司推出"可比克"薯片,邀请周杰伦代言并在央视投放广告。
产品采用差异化包装策略:桶装主打一线城市,充气包装面向二三线市场。上市后迅速热销,迫使竞争对手降价,最终成为行业头部品牌。
2004年,达利推出"好吃点"饼干,主打高膳食纤维的健康概念。邀请赵薇代言,"好吃点,好吃点,好吃你就多吃点"的广告语获得广泛传播。
产品成功打破外资品牌对饼干市场的垄断。
2007年起,达利进军饮料行业,推出和其正凉茶、乐虎功能饮料、豆本豆豆奶等产品,延续相同的市场策略:对标领先品牌,明星代言广告,快速渠道铺货,以性价比竞争。其中和其正凉茶在成熟市场中实现年销30亿元,乐虎功能饮料五年内达成同等规模。
2015年达利食品在香港上市,成为当年全球消费品领域最大IPO。2018年公司市值突破千亿,许世辉个人财富达627亿元,连续多年位居福建首富。
有人认为许世辉的成功源于“模仿”,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在2000年后外资品牌主导市场的环境下,许多国内企业都尝试过跟随策略,但鲜少能达到达利的成就。
其根本原因在于,达利构建了一套难以复制的体系化能力。
品质把控是达利的第一道根基,在凉茶研发中,达利放弃成本更低的浓缩汁方案,坚持“现熬萃取”工艺;生产豆本豆时精选东北非转基因大豆;并在甘肃建设亚洲最大马铃薯全粉基地。这种对原料与工艺的坚持,为其产品奠定了坚实基础。
渠道策略上,达利通过让利5%-10%激发经销商积极性,同时保持高强度的广告投入。这种“让利不让声量”的组合策略,使其在终端市场占据主动。
成本控制方面,达利通过全国18个省区的生产基地网络,将物流费用控制在营收的2%以下,远低于行业5%的水平。
这种供应链布局形成了显著的成本优势。
《孙子兵法》云:“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达利的成功,正是通过夯实产品、渠道与成本的内功,构建了难以被超越的竞争优势。正如明朝凭借屯田制巩固边防、保障军需的长期战略,达利通过深耕供应链与渠道,在快速变化的消费市场中建立了可持续的发展基础。
面对当前市场细分与渠道变革的挑战,达利仍需把握“物美价廉”这一消费本质。唯有持续强化内功,方能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来源:修竹书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