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奋力谱写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北疆新篇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10:43 1

摘要:近年来,锡林郭勒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牢记嘱托共奋进 石榴花开映锡林”为主题,以“边境模范长廊、非边境共享示范带、四个教育实践基地”(以下简称“一廊一带四个基地”)为核心架构,将铸牢

《内蒙古日报》(2025年9月29日8版)。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牢记嘱托共奋进 石榴花开映锡林”为主题,以“边境模范长廊、非边境共享示范带、四个教育实践基地”(以下简称“一廊一带四个基地”)为核心架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贯穿各项工作全过程,在守边固边中凝聚人心,在交融共进中深化认同,为边疆民族地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了具有示范意义的“锡林郭勒实践”。

深入开展“国旗耀边关”铸魂工程。

筑牢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共创共建模范长廊

锡林郭勒盟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1103公里。立足特殊区位,锡林郭勒盟坚持兴边富民与民族团结融合推进,推动二连浩特市、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5个边境旗市联动共建,着力打造以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共创共建模范长廊。

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中,锡林郭勒盟强化思想引领,凝聚团结共识,深入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有形之魂、有效之行凝聚人心。深入学习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员干部教育主体班次和必修课程且占比达26.51%,举办专题学习4000余次、主题党日活动3150余次、培训班3期。积极推动1个盟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13个旗县级实践中心、79个苏木级实践站、1026个嘎查级实践所建成投用,并分级招募理事(会员、志愿者)3827人,有效构建起阵地全域联动、资源全域整合、群众全域参与的工作格局。联合中央民族大学开展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模式研究”,不断挖掘拓展理论研究的深度。深入开展“国旗耀边关”铸魂工程,在边境牧户、抵边办公场所和主干道路广泛悬挂国旗,于边防公路沿线打造国旗景观带,定期举办“向国旗敬礼”等主题活动,有效激发边民爱国热情。创新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6+8”工作法,进一步深化“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依托“报、网、端、微”全媒体平台开设“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专题专栏,拓展民族团结宣传矩阵。发挥“红书包”志愿宣讲队、“马背党校”等特色载体作用,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全覆盖。累计开展理论宣讲、知识竞赛等活动3500余场,覆盖干部群众超22万人次,为长廊建设筑牢思想基础。

桑宝拉格苏木巴彦乌拉嘎查老党员为青少年讲“红书包”送学服务故事。

锡林郭勒盟深入推进兴边富民,夯实发展根基,大力实施“智慧广电”固边工程、嘎查电网巩固提升、安全饮水及人居环境整治等民生项目,加快补齐边境基础设施短板,助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十四五”以来,累计争取中央及自治区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2.6亿元,依托京蒙协作、对口支援等机制获专项支持39.17亿元,本级配套民生资金3.17亿元,切实提升边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长廊构筑提供了有力物质支撑。

锡林浩特市巴彦宝拉格苏木那仁宝拉格嘎查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补助资金草颗粒加工项目。

与此同时,深化强边固防,筑牢安全屏障,完善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组建1123人牧民护边员队伍,在5个边境旗市分别建成105人边防民兵连,31个边境苏木乡镇编建30人边防民兵排,持续强化边境管控力量。创新打造“草原枫桥”治理品牌,整合警民联合工作站、蒙古包警务室等9类资源,设立312个“护边驿站”,依托综治“乌日特”、草原“110”等机制高效化解矛盾纠纷。今年截至目前,成功调处纠纷4690起,化解率达99.95%,有力维护了边境安全稳定。

锡林郭勒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理事大会。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共享示范带

锡林郭勒盟在锡林浩特市、西乌珠穆沁旗等8个非边境旗市(管理区),聚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共享示范带。

该盟创新“民族团结+”融合模式,打造“民族团结+传统文化”品牌,将民族团结元素融入文化场馆、景区和街区,建成主题展馆、公园等38处。编纂《锡林郭勒4个“100”口述史》,通过牧民、老干部、知青和“国家孩子”的感人叙事,再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程。深化“民族团结+文旅融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旅游活动及景区建设中深度植入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特质的符号和形象,精心打造红色、骑乘、草原、星空等主题线路,成功举办了自治区草原那达慕、蒙古马超级联赛、国际冰上龙舟锦标赛、穿越浑善达克等10余项文旅活动,接待游客1114.28万人次、同比增长13.7%,旅游收入149.28亿元、同比增长11.88%,切实通过旅游让各族群众在互动中增进认同和共鸣。

锡林郭勒盟蒙古马超级联赛总决赛现场。

锡林郭勒盟还培育示范点位,强化典型引领,依托军地共建,建成“兵团岁月”陈列馆等军民融合示范点;借助察哈尔盟第一党支部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打造红色基因传承基地;利用中国科学院明安图观测基地,建设“草原天眼”示范点,融合天文科普、民俗体验与休闲娱乐,拓展民族团结实践场景。目前,示范带已建成100个特色示范点位,形成多层次、可复制的实践样板。同时,邀请首都博物馆资深讲师和自治区智库专家对讲解员进行多轮次培训,持续完善点位、提升他们的功底和水平。

察哈尔盟第一党支部纪念馆。

锡林郭勒盟推动搭建交融平台,促进深度互动,强化“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优化“边关+生态+强军+爱国+乡情”五位一体研学体系,深化与桂滇新等6个省区及贵阳市、乌海市等地合作机制,举办“红领巾爱祖国、石榴籽一家亲”青少年研学实践、“亮丽北疆行”大中小学思政课等活动,覆盖各族青少年5000余人,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青少年心中绚丽绽放。深化互嵌式发展模式,全面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高质量谋划以“融铸北疆、齐心向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主题的第42个全盟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全盟上下联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活动,举办主题宣讲、文艺汇演、非遗展示等各类系列活动,参与群众达20余万人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召开全盟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互观互学”活动,推动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增进情感,凝聚起守望相助、携手发展的强大合力。建设农村牧区“民汉合住”养老园区,将各族城镇低保户、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等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促进互嵌式居住模式全面形成。与拉萨、菏泽、晋城等城市签订跨区域合作协议,拓宽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渠道。

深挖特色资源禀赋

建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锡林郭勒盟深入挖掘特色资源,建成4个主题鲜明、功能聚焦的教育实践基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守望相助”教育实践基地。以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锡林郭勒盟为主题,展现党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深切关怀,引导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化“一进一品牌 一地一特色”思路,推动东乌珠穆沁旗等9个旗县(区)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展,形成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创建格局,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精神根基。

东乌珠穆沁旗阿音奈养老园区。

“草原之子”廷・巴特尔教育实践基地。在阿巴嘎旗萨如拉图雅嘎查,生动展示“七一勋章”获得者廷・巴特尔扎根牧区45年、带领牧民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弘扬奉献精神,激励团结奋斗。通过实景还原、影像展播、互动教学等形式,让参观者深切感受廷・巴特尔“扎根草原、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

“三千孤儿入内蒙”教育实践基地。以苏尼特左旗为核心,通过历史展厅和“国家孩子”亲身讲述,再现20世纪50年代末上海、安徽888名孤儿在锡林郭勒草原获得新生的感人故事,传承民族大爱、爱国团结的精神血脉。

“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教育实践基地。在苏尼特右旗——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地,系统整理了乌兰牧骑成立以来服务群众、文艺创新的图文影像资料,展现乌兰牧骑以文艺凝聚人心、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今年以来,全盟精心组织13个旗县市(区)分3批次,晋京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铸牢+”成果汇报展系列活动,成为全国首个所属县域地区全覆盖持续晋京展演和交流的地级市。

边境堡垒户举行升国旗仪式。

锡林郭勒盟通过打造“一廊一带四个基地”,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扎实而鲜活的实践范例,形成了点上开花、线上结果、面上推进的良好态势。展望未来,锡林郭勒盟将继续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牙克石融媒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