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波音主导的F-47六代机已经进了生产阶段,空军参谋长戴维·阿尔文将军说,这机型2028年就能首飞。
美国波音主导的F-47六代机已经进了生产阶段,空军参谋长戴维·阿尔文将军说,这机型2028年就能首飞。
它身上堆了不少新技术,隐身能力、自适应循环发动机,还有能帮着做决策的AI,甚至能跟无人机协同作战,看着确实是当前顶尖水平。
但美国这边不是只有这一个六代机项目,海军还在搞F/A-XX计划,想在2030年代替换掉现在的F/A-18E/F“超级大黄蜂”。
可海军这项目有点惨,2026财年就拿到7400万美元拨款,离申请的14亿差了一大截。
舰队司令部司令达里尔·考德尔上将都急了,说要是没有先进的舰载机,以后海军的空中优势怕是保不住。
更有意思的是,波音后来公布的F/A-XX概念图,跟F-47长得特别像。
这明摆着是想搞个舰载版的F-47来省成本,毕竟同时推进两个独立项目,不管是工业产能还是钱,美国现在都扛不住,这操作真不算明智之举。
美国这边忙着平衡预算的时候,中国的两个六代机项目推进得倒挺稳。
成飞在搞歼-36,沈飞在搞歼-50,两者定位完全不一样。
歼-36用了三发动机和飞翼布局,还是并排双座设计,看着就像重型战斗轰炸机,主要用来深度突防和战术打击。
2025年初有高清图流出来,能看到它在成都附近的公路上测试,大型座舱盖和梯形进气口看得清清楚楚。
本来想这俩机型会不会有功能重叠,后来发现想多了。
沈飞的歼-50是双发动机,体积小一些,定位是前线多用途战斗机,重点抓空中优势。
更关键的是,它还能当空中作战网络的节点,实时协调其他平台,还能指挥无人机群。
美国空战司令部司令马克·凯利将军都公开说,中国这两个项目的技术水平已经接近美国的NGAD计划了。
毫无疑问,这种差异化布局,是摸透了不同作战需求才定的,歼-36负责远程打击,歼-50负责控场,搭配起来能覆盖不少作战场景。
中国这边双项目稳步推进,欧洲的六代机格局就复杂多了。
法国、德国、西班牙一起搞的“未来作战航空系统”(FCAS),现在快吵翻了。
达索航空提议要承担80%的六代机相关任务,德国直接反对。
达索的CEO埃里克·特拉皮尔都忍不住吐槽,说三方治理的结构让关键决策都卡住了,根本推进不了。
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梅尔茨也公开表达不满,甚至暗示可能要找其他替代方案。
如此看来,原计划2028年首飞的技术验证机,大概率要延期了,毕竟连项目第二阶段都还没启动,时间根本赶不上。
跟FCAS比起来,英国、意大利、日本搞的全球作战航空计划(GCAP)就顺畅多了。
2025年6月他们成立了Edgewing合资公司,专门统筹设计和制造。
BAE系统公司说,首架原型机的结构重量已经到了总重量的三分之二,主机身、机翼和垂直稳定器的制造都快完成了。
他们计划2027年首飞,2035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时间表很明确。
更有意思的是,英国还说愿意让德国加入GCAP。
要是德国真退出FCAS转投GCAP,那欧洲六代机的格局就彻底变了,会形成一个覆盖四个欧洲国家和日本的技术联盟,实力可不小。
欧洲这边有吵有合,俄罗斯的米格-41项目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米格-41是俄罗斯PAK DP计划的核心,定位是高超音速拦截机,设计指标看得人眼花缭乱,能以4马赫以上速度飞行,还能装激光武器和电磁脉冲系统,甚至能在接近太空的高度作战,理论上还能进行轨道飞行。
这些指标听起来确实厉害,但现实问题一大堆。
脉冲爆震发动机、定向能武器,还有能承受高速飞行高温的机身材料,这些关键技术现在都还在实验阶段,没真正成熟。
更何况,乌克兰冲突对俄罗斯的经济和工业基础影响不小,这种高技术密集型项目,缺钱缺技术,推进起来太难了。
虽然俄罗斯官方还在说支持这个项目,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也说总参谋长签了研究文件,但多数分析人士都觉得,原计划2025年的首飞肯定没戏了,项目已经错过了所有预定的时间节点。
现在全球六代机的竞赛格局其实很明显了。
美国F-47领先但双项目受预算拖累,中国歼-36和歼-50稳步追赶,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欧洲FCAS陷在内部矛盾里,GCAP倒是势头不错,还可能吸纳德国扩大规模。
俄罗斯米格-41有野心,但受限于技术和经济,短期内很难有大突破。
2027到2028年是个关键期,GCAP和F-47都计划在这两年首飞,2035年左右就能看到这些机型形成实际战力。
这场竞赛不只是比谁的飞机更先进,更是比工业实力、经济支撑和战略规划。
谁家能稳住节奏解决问题,谁就能在未来的空中优势争夺中占得先机。
毕竟制空权对各国的安全和影响力太重要了,没人想在这场竞赛里掉队。
来源:有风来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