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浙江省杭州市临安於潜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地处於潜镇光明村,占地7.69亩,建筑总面积8178平方米,总投资1538万元,于2022年建成,由杭州临安耕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承接运营,是浙江省首批五星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之一。目前,服务中心共配备80余台(套)农机,服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於潜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地处於潜镇光明村,占地7.69亩,建筑总面积8178平方米,总投资1538万元,于2022年建成,由杭州临安耕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承接运营,是浙江省首批五星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之一。目前,服务中心共配备80余台(套)农机,服务辐射周边5个乡镇,年服务面积11.5万亩次(含复种),能提供从水稻育秧、农机耕作到烘干加工、农技支持的全链条服务。中心以“数智赋能+联农带农”为双核驱动引擎,成功探索出契合山区地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新模式。该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高效的协同体系与技术应用平台,具体体现在以下5个维度。
一、四方协同、共建共享的创新运营机制
服务中心突破传统农事服务的局限,创新构建“政府引导、企业运营、乡镇支持、农民受益”的协同治理框架。这一机制确保了各方角色清晰、优势互补、责任共担,为服务中心的规范高效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政府作为引导监督者,负责制定建设标准与服务规范,监督运营质量与实施成效,确保发展方向与国家政策、农民需求相契合。二是运营企业作为市场化运营主体,全面负责服务中心的建设投入、日常经营与管理优化,着力提升服务效率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乡镇(於潜镇)作为在地协调与支持者,积极提供1000余亩土地流转协调,配套修建产业道路15公里,惠及8个行政村,支持政策落地等,为服务中心发展扫清障碍。四是农民作为核心受益者与积极参与者,深度嵌入服务链条,共享发展成果,有效激发内生动力与主体意识。
二、技术赋能、提质增效的全链条数智化农事服务
服务中心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构建覆盖“育、耕、种、管、收、加、销”全产业链的数智化服务体系,显著提升山区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与市场竞争力。
一是智能育秧。采用“一机双播”流水线与智能仓储系统,结合二段式育秧技术,实现育秧成本降低30%。智能仓储系统通过动态调节温湿度,减少烂秧损失,年节省种粮38吨,秧苗优质率达95%以上。二是高效农机作业。购置无人机、一体机等现代化农机具,提供水稻、小麦、油菜等粮油作物全环节作业服务,作业效率提升50%,有效缓解山区劳动力短缺问题。三是精准植保防控。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墒情、虫情及气象数据,并配合无人机统防统治,实现农药减量20%,灾害损失降低15%。例如,2023年夏季当地稻飞虱发作,无人机队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於潜镇及周边地区6000亩水稻的紧急统防统治,效率较人工提升8倍。四是加工与品牌销售。打造“京合昌”品牌,与商超等签订长期采购协议,实现产品100%订单化销售,大米、蛋禽、蔬菜水果等农特产品年订单金额超1651万元,有效保障经营收益稳定性。整合“绍鲁糕饼”“光明大米”等4个本地农产品品牌,设立200平方米品牌展销厅,日均接待客商约50人次。五是技术支撑体系。设立农技专家工作室与便民服务窗口,推广“首席专家”制度,年均开展农民技术培训2000人次,实现先进农业技术100%到田入户。
三、利益共享、驱动共富的联农带农多元路径
於潜农事服务中心坚持以农民增收致富为核心,创新构建多层次、可持续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农村发展。
一是创新合作模式。探索“政府指导、国企运营、农户参与”的新型农事联盟体系。在培育机手、购置农机具的基础上,整合当地零散服务点,组织成立育秧服务队、数字服务队、田间作业服务队、烘干服务队4支服务队,联合农机维修服务、植保等主体15家,构建镇域1小时农事服务圈,打造农事服务快速响应体系。二是切实降本增效。实施“五定”服务,即定向农资直销、订单农机作业、定点农膜回收、定标技术指导、定价收储加工,降低农户生产成本15%。三是促进在地就业。直接雇用45名当地农民担任农机手、技术员,人均月工资4500元,并依托农文旅融合项目如农家乐、采摘体验增加就业37人。四是共享增值收益。依托运营主体及供销社资源平台,发展订单农业、商超直供等营销模式,带动稻米、小香薯、蜜桃、竹笋、香榧等特色产品推广销售。通过专业技术团队运营,带动周边农户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发展,带动村集体年增加经营性收入约10万元。
四、绿色优先、永续利用的生态融合发展模式
服务中心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种植、生态循环、农文旅融合”的立体发展模式。
一是实施绿色种植模式。推广600亩稻菜轮作(水稻+大蒜/洋葱)种植技术,有效解决连作障碍,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20%。在50亩核心示范区推行稻鸭共生模式,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30%,实现“一田双收”(稻谷+鸭产品)的经济与生态双重效益。二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立秸秆回收站,年处理秸秆5000吨,加工成有机肥返还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8%提升至2.2%,形成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良性循环。三是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当地“耕织图”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田园景观,年吸引游客超1万人次,带动农文旅年综合收益突破1400万元,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
五、模式成熟、引领未来的核心成效与示范价值
服务中心的实践,在提升山区农业生产效能、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是生产效能跃升。服务覆盖面积达6.25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8个百分点,有力证明了数智化是破解山区农业效率瓶颈的关键。二是产业深度融合。农文旅融合实现年综合收益超1400万元,带动优质水稻销售1万吨,充分展现品牌化经营与三产融合对激活乡村多元价值的巨大潜力。三是共同富裕显著。服务农户平均生产成本降低15%,农产品通过品牌实现10%的稳定溢价,生动诠释了紧密、共享的利益联结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重要性。
《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