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我们就跟着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的线索,当一回“历史侦探”,揭开“碣石山”的神秘面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每当我们读到曹操这首豪迈的《观沧海》,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
一代枭雄站在高山之巅,俯瞰大海,抒发胸臆。
但你有没有想过一个“硬核”的问题:
曹操当年“东临”的那个“碣石”,到底在哪里?
它是一块石头还是一座山?
是今天河北昌黎县北的那座山吗?或者不止一座山?
别小看这个问题!这背后有帝王们对“神山”的狂热追逐。
也有史家们千年不休的“考证之争”,甚至有“沧海桑田”的地理变迁!
今天我们就跟着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的线索,当一回“历史侦探”,揭开“碣石山”的神秘面纱!
一、被点名表扬的碣石山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共识:
碣石是一座山,而且在历史上赫赫有名!
它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昌黎县城北,是燕山余脉的一部分,面积35平方公里。
主峰仙台顶(俗称“娘娘顶”)海拔695米,顶尖呈圆柱形,紧邻渤海,东距渤海仅15公里。
《读史方舆纪要》原文赏析:
碣石山在永平府昌黎县西北二十里。 《禹贡》:「夹右碣石入于河。 」又云:「太行、恒山,至于碣石。 」盖河北之大山也。 《战国策》:苏秦曰:「燕南有碣石、雁门之饶。 」
端倪解析:
顾祖禹开篇就直接点出了碣石山的地理坐标是“河北之大山”。
官方认证: 《禹贡》记载“夹右碣石入于河”,又说“太行、恒山,至于碣石”。这可不是随便写写的!
《禹贡》是上古地理的经典,它把碣石山与太行山、恒山(这都是顶级“流量”名山啊!)并列,说明了碣石山在古人心中的“神圣性”和“重要性”。
它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华夏文明北方边界的象征。
苏秦说词: 《战国策》里,纵横家苏秦游说燕国时,夸赞“燕南有碣石、雁门之饶”。
这说明,早在战国时期,碣石山就已经与“富饶”和“战略要地”挂钩了,是燕国重要的资源地带和地理屏障。
二、跨越千年的帝王打卡地
正是因为碣石山独特的地理和象征意义,它成了历代帝王“东巡”的必选“打卡地”!
《读史方舆纪要》原文赏析:
《史记》:「秦始皇三十二年,之碣石,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 二世元年,东行郡县,刻碣石,并燕,南至会稽。 汉武帝元封元年,东巡海上,至碣石。 」北魏主濬太安三年,东巡,登碣石,望沧海,改碣石山为乐游山。 北齐主高洋天保四年,破契丹还至营州,登碣石山,临沧海。 北周大象初,发山东民脩长城,立亭障,西至雁门,东至碣石。
端倪解析: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再到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北齐文宣帝高洋,这些“重量级”帝王,都曾不远千里,亲临碣石!
秦始皇“刻石立碑”: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可是到处刻石立碑,宣示自己的“天命”和“功绩”。
他跑到碣石山“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这可不光是旅游,更是政治威慑和工程视察。
他要告诉天下人,连这远在东海之滨的碣石,也在我大秦的掌控之下!
汉武帝“海上巡游”: 汉武帝也来了!“东巡海上,至碣石”,他可是个“好大喜功”的皇帝,这种“巡游”是军事视察也是炫耀国力,巩固统治。
南北朝“帝王北征”: 北魏的拓跋濬把碣石山改名为“乐游山”,北齐的高洋打败契丹后“登碣石山,临沧海”。
这些行为都说明,碣石山不光是祭祀圣地,更是军事胜利的“炫耀场”和政治宣示的“大舞台”!
北周修长城,更直接把防线修到了碣石山,可见其军事要塞的地位。
这种“明星效应”,让碣石山成了“帝王打卡必选”的“圣山”,自带流量!
三、碣石山的“身份之谜”
你以为碣石山就是简简单单的一座山?
它的“身份”可是复杂得很,让古代史家们都争论不休!
《读史方舆纪要》原文赏析:
《唐十道志》:「河北道名山曰碣石。 」孔颖达曰:「碣石在平州东,离海三十里。 远望其山,穹窿似冢。 有石突出山顶,其形如柱,当即《禹贡》之碣石。 」武后万岁登封初,契丹酋帅李尽忠、孙万荣作乱,据营州,进围檀州。 遣将军曹仁师等击之,战于硖石谷,唐兵大败。 明年,王孝杰与孙万荣战于东硖石。 契丹兵退,孝杰追之,行背悬崖,契丹回兵薄战,孝杰败没。 《唐志》:「平州有东、西硖石二戍」,硖石即「碣石」之讹也。 又武后末,唐休璟练习边事,自碣石以西逾四镇,绵亘万里,山川要害皆能纪之。
端倪解析:
顾祖禹引用《唐十道志》和孔颖达(孔子三十二代孙,唐朝经学家)的说法,进一步确认昌黎碣石山作为“河北名山”的地位。
孔颖达甚至给出了详细的“体貌特征”:离海三十里,“穹窿似冢”,山顶有“形如柱”的巨石。这数据详细的就像是“现场勘测报告”。
紧接着文章又提到了武则天时期,契丹叛乱,唐军在“硖石谷”大败。
顾祖禹指出:“硖石即‘碣石’之讹也。” (硖石谷在今北京密云,与碣石无关。)
这个“端倪”很重要!它告诉我们,历史上“碣石”这个名字可能在不同地点被混用,或者存在“讹传”,给后世考证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读史方舆纪要》原文赏析:
《通释》曰:「碣石凡有三。 邹衍如燕,燕昭王馆之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此碣石特宫名耳,在蓟县东二十里宁台之东,非山也;秦筑长城,起自碣石,此碣石在高丽界中,亦谓之左碣石;其在平州界内者,即古大河入海处,为《禹贡》之碣石,亦曰右碣石。 」元金仁山亦云:「碣石有左右二山。 」此皆传谲也。 郭造卿云:「今昌黎县北十里有仙人台,即碣石顶也。 其台崇广,绝壑万仞,仰凌霄汉,回视边塞,俱在眉睫间。 又有一巨石,形如瓮鼓,疑即所称天桥柱。 昔人谓碣石沦在海中,似未然也。 」
端倪解析:
这段内容,就是一场关于“碣石山”的“大辩论”!
“一山三名”的争议: 《通释》直接抛出观点——“碣石凡有三”!
1.一个是“碣石宫”,是燕昭王招待邹衍的地方,只是个宫殿,不是山!
2.一个是“秦筑长城,起自碣石”,这个在“高丽界中”,被称为“左碣石”。
3.最后才是“在平州界内者,即古大河入海处,为《禹贡》之碣石,亦曰右碣石”。
元代金仁山也说“碣石有左右二山”。
顾祖禹的“纠偏”: 顾祖禹在引用这些说法后,直接来了一句“此皆传谲也”!
意思就是,这些都是传说和误解!
他更倾向于郭造卿(明朝史志编纂家、戚继光首席幕僚)的观点:
“今昌黎县北十里有仙人台,即碣石顶也。”
并且详细描述了这座山的“高大宽广”、“绝壑万仞”,以及山顶那块“形如瓮鼓”的巨石。
“沉海之谜”的澄清: 过去还有人传说“碣石沦在海中”,顾祖禹也通过郭造卿的话,间接否定了这种说法——“似未然也”。
这说明,即使在古代,人们对碣石山的位置和形态,也有各种“脑洞大开”的猜测和“以讹传讹”。
这所有的“端倪”都指向一个事实:“碣石”这个概念,在历史上是流动的、模糊的,甚至是被“神化”的。
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学者,对它的理解和定位都有所差异。
四、曹操豪情万丈的“打卡”
那么,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曹操的“东临碣石”到底在哪里?
综合顾祖禹的考证和历史学界的普遍观点,曹操所登临的“碣石”,正是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北的碣石山。
也就是顾祖禹和郭造卿力证的那个“右碣石”!
这不仅因为地理位置吻合,更因为曹操的诗句“山岛竦峙”,完美契合了昌黎碣石山紧邻渤海,能够远眺海岛的地理特点。
后世因黄河泥沙淤积,海岸线东移,今人登顶已难见海岛,但东汉末年的地理环境支持曹操的描述。
端倪解析:
曹操登临碣石,并留下千古名篇《观沧海》,这可仅是“旅游打卡”,更是政治宣示和统一天下的抱负抒发!
统一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远征乌桓,大获全胜,统一了北方。
在回师途中,他特意登临碣石。这是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宣示他对北方的完全掌控,也象征着他结束了中原混乱,带来了新的秩序。
海纳百川: “以观沧海”不仅仅是看风景,更是曹操胸怀天下的雄心壮志。
他希望自己能够像大海一样,容纳各方人才,统一天下。
这首诗,也成了他政治抱负和军事成就的艺术升华。
所以曹操的“东临碣石”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定位,它更是一段历史的坐标,标记着一位雄主在统一北方后的豪迈情怀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结语:一座山承载着一段华夏史
碣石山,这座历经千年争议的“神山”,不仅是《禹贡》里的地理坐标,更是秦皇汉武、曹操、唐太宗等无数帝王们的心之所向。
它见证了中华文明在北方边疆的开疆拓土、王朝兴衰,也承载着人们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和对统一盛世的向往。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对碣石山的细致考证,不光为我们解开了历史地理的“迷团”,更让我们看到了古人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那些藏在方寸之间,却能影响帝国命运的“端倪”。
那么,你认为在古代,帝王们选择“打卡”某座名山,除了地理战略考量,还有哪些更深层的政治或文化意图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端倪”和思考!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