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冰儿:《是张雪峰病了,还是社会病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10:10 2

摘要:在教育咨询领域,张雪峰的名字早已突破圈层,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符号。其走红路径清晰而直接:以高考志愿填报为切入点,用极具冲击力的露骨语言解构专业与就业的关联,将“选专业就是选饭碗”的功利逻辑,深深植入大众认知。焦虑中的家长视他为升学救星——认为他为普通家庭拨开了教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客户端查看)

在教育咨询领域,张雪峰的名字早已突破圈层,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符号。其走红路径清晰而直接:以高考志愿填报为切入点,用极具冲击力的露骨语言解构专业与就业的关联,将“选专业就是选饭碗”的功利逻辑,深深植入大众认知。焦虑中的家长视他为升学救星——认为他为普通家庭拨开了教育信息差的迷雾;而认知稍高的家长则批判他是流量收割机——指责其功利化言论只会加剧裹挟焦虑、制造对立。当下,张雪峰当然不会再在意任何人的评价了,因他长期精准拿捏流量密码的底层逻辑,踩着风口收割利润,在规则边缘钻营游走,早已赚得盘满钵满,哪还会在意旁人说什么?

曾被无数焦头烂额的人奉为“指路明灯”——张雪峰那套“选专业就是选饭碗”的言论,看似为迷茫的家庭提供了清晰答案,实则在无形中编织了一张功利主义的网,将无数年轻人的人生选择困在就业与薪资的单一维度里,沦为误人子弟的隐形推手。小聪明向来是投机者的底气——他用静态的就业数据,否定动态的人生可能性;他习惯于用当下某个行业的薪资水平、就业率给专业贴上“好”与“坏”的标签,劝考生远离所谓“天坑专业”,怂恿大家扎堆涌向“铁饭碗”领域。却从不在乎是否丧失了良知、违背了自然规律、背离了常识。

耍小聪明的人最后彰显出来的嘴脸,一定是蠢和坏——他完全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任何行业发展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十年前的热门专业或如今面临饱和,而曾被视为冷门的专业,很可能因技术革新迎来爆发。比如,十年前无人问津的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如今已成就业市场的香饽饽;而部分当年被追捧的传统工科,却因产业升级面临转型压力。当张雪峰用“现在好不好就业”为考生划定选择边界时,实则是用短期利益扼杀了年轻人对未来的探索权,让他们错失了与行业共同成长的机会。他不是在指路,而是用固化的思维,截断了他人的人生更多可能!

张雪峰的功利,并非只是单纯的观点输出那么简单,而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流量变现体系。他的内容始终遵循制造焦虑—提供方案—强化信任等等逻辑闭环——先通过宣传“某某专业毕业即失业”“选错专业悔终身”等极端案例放大焦虑,勾起观众的危机意识;再以“内部消息”“行业内幕”为噱头,推出付费课程、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将流量转化为直接收益;最后通过频繁参与综艺、发布短视频维持曝光度,不断强化“高考志愿专家”的人设,形成流量的持续循环。据公开数据显示,他的付费咨询服务价格曾高达数千元,线上课程销量更是轻松破万,而这些收益的起点,正是他那套被诟病“过于功利”的言论——因为只有足够功利,才能让焦虑的家长愿意为“确定性”买单,也才能让流量真正转化为商业价值。

有朋友问我:张雪峰的言论中有理性成分吗?我答:他仅仅只是揭露了部分专业与就业脱节的现实,为信息闭塞的家庭提供了参考。但问题关键是,他将功利从“选择维度之一”放大成了“唯一标准”,用非黑即白的判断替代了多元的价值选择,却很少提及个人兴趣对职业发展的驱动作用,也避而不谈行业迭代带来的职业变动风险——一贯以“就业”简化为静态的“薪资表”。他的片面的解读,本质上是对教育本质的窄化。而最可怕的是,他的这种功利化言论正在形成一种群体无意识!当越来越多家长以张雪峰的标准为孩子规划人生,当学生们把“好就业”当作选专业的唯一目标,教育本该有的可能性与创造性,正在被流量裹挟下的功利逻辑,一点点地吞噬!

功利标准消解了教育的多元价值,让“兴趣”与“热爱”在生存焦虑面前,不断沦为奢侈品。张雪峰是真不懂教育的本质,还是故意误人子弟?教育不只是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更是帮助个体找到热爱的领域,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然而在张雪峰的话语体系里,教育的人文属性被完全剥离,只剩下“谋生工具”的属性!他很少提及个人兴趣对职业发展的驱动作用,也避而不谈冷门专业背后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当一个对古生物学充满热情的学生,因他一句“不好就业”放弃理想;当一个擅长基础学科研究的孩子,为了“稳定”被迫选择不喜欢的专业,这种“以就业为唯一导向”的建议,本质上是对个体差异的漠视,更是对教育初心的背离。历史教训早已证明,缺乏兴趣支撑的职业道路,往往难以走得长远——那些为了铁饭碗选择专业的学生,大多在毕业后陷入工作没热情、转行没底气的困境,这正是张雪峰“实用主义”建议埋下的隐患!他的实用主义,看似帮人避开了弯路,实则让无数年轻人错过了真正适合自己的直路——而这才是他最隐蔽、最恶毒的“误人子弟”!

这到底是社会病了?还是张雪峰病了?当思想陷入功利主义的极端桎梏,这位以普通家庭代言人而自居的教育咨询者,正用一把名为“就业变现”的标尺,丈量所有专业的价值,将教育的本质,异化为一场精准计算的投机。他的话语体系里,没有兴趣与天赋的位置,只有“有用”与“无用”的二元对立:理科要选有专业壁垒的,文科成了“舔”的代名词,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竟被贴上“天坑”标签。更刺眼的是其前后矛盾的立场——五年前力推土木“前景广阔”,如今却对咨询者冷嘲热讽,暴露了其建议紧跟短期行情的短视本质。更可怕的是,他将教育简化为求职的跳板,把长线育人过程压缩成“避坑指南”——当17999元的圆梦卡与打破信息差的口号并存、当制造焦虑后再收割流量成为商业逻辑,他早已沦为功利主义的传声筒,最终导致社会知识结构越来越失衡,国家发展人才的根基被彻底动摇。

其思想病灶,在于把教育彻底异化为“稳赚不赔”的生意。在他的认知里,专业选择不该是兴趣的延伸,而是风险最低的投资——热门则捧,冷门则踩,全然无视教育对人长远成长的塑造价值。他用极端言论制造焦虑——“百分之八十新传学生没出路”的断言,让人文社科成了避之不及的雷区;“文科都是服务业”的标签,消解了人文学科传承文明的意义。更令人诟病的是其双重标准:一边吐槽低分考生“只能做销售”,一边对高分生只推计算机等热门专业,用单一标准定义成功!他的扭曲思想,也正在扭曲孩子们的本真。他让基础科学因“变现慢”被冷落,当艺术、哲学因“不实用”被抛弃,社会终将失去创新的土壤与文明的厚度。他账号被禁的争议背后,实质是社会对这种功利教育观引发的警惕——教育不是精准套利的工具,若思想困在“赚钱至上”的牢笼里,再“实用”的建议也终将祸国殃民。

张雪峰是真的病了,病在将教育的多元价值碾成了“就业薪酬”的单一刻度。他精准抓住了普通家庭的教育焦虑,却用功利主义的解药,催生了更深的教育病灶。他的话语里藏着一套危险逻辑:把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将大学专业与当下就业行情粗暴绑定,如同刻舟求剑般用静态眼光规划动态人生。那些被他贬低的“冷门”专业,恰恰是国家长远发展不可或缺的根基——没有哲学家守护思想边界,没有社会学家传播文明,再顶尖的工程师也难筑精神的高楼。

如果说社会病了,病在教育资源严重失衡、病在倒逼选择从“追热爱”退化为“求生存”;那么张雪峰的“病”,则是将这种生存焦虑放大、简化,并以功利化标准收割流量,最终将社会推向病入膏肓的境地!他甚至让整个社会陷入“越焦虑越有流量,越有流量越放大焦虑”的恶性循环。当下社会,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一个用功利标准切割人生的“流量导师”,而是能引导年轻人平衡理想与现实、看见多元价值的“引路人”。一个健康的社会,不会将所有孩子推向一场场的精准计算的就业竞赛,而是让每个专业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每个热爱都值得被尊重——这才是对教育的敬畏,也是对年轻人的未来负责。张雪峰的病来源于商业利益驱动、迎合大众心理、追求传播效果、极端现实主义思维以及对他人的人生不负责任的态度。他的存在,印证了一个悲哀的现实——在焦虑的裹挟下,教育的长远价值,已让位于眼前的生存焦虑,而这,本不该是一个正常社会该有的模样!

来源:谭冰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