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个结婚五年、娃刚上幼儿园的宝妈,我太懂 “钱不够花” 的窘迫了。前两年娃小的时候,奶粉、尿不湿、早教课轮番 “吞金”,加上房贷、水电燃气费,每个月工资到账没几天就见了底,看着银行卡余额总忍不住焦虑。后来我慢慢摸索出几个攒钱小习惯,坚持大半年下来,居然攒下
作为一个结婚五年、娃刚上幼儿园的宝妈,我太懂 “钱不够花” 的窘迫了。前两年娃小的时候,奶粉、尿不湿、早教课轮番 “吞金”,加上房贷、水电燃气费,每个月工资到账没几天就见了底,看着银行卡余额总忍不住焦虑。后来我慢慢摸索出几个攒钱小习惯,坚持大半年下来,居然攒下了一笔小积蓄,足够给娃报个兴趣班,也能应对突发开销,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聊聊。
第一个习惯,是 **“按需列清单”,拒绝冲动消费 **。以前我逛超市、网购总爱 “随手拿”,看到打折的零食、可爱的儿童玩具就忍不住下单,结果家里堆了一堆娃玩两次就扔的玩具,过期的零食也不少。现在不管是买 groceries 还是给娃添东西,我都会提前列好清单。比如每周日晚上,我会对照冰箱里的食材、娃的衣物尺码,把 “必须买” 的东西记在手机备忘录里,像 “牛奶 2 箱、娃的秋裤 1 条、厨房洗洁精 1 瓶”,买的时候严格按清单来,多余的东西再便宜也不碰。上个月逛母婴店,店员推荐一款打折的儿童餐具,颜值很高,但我家餐具还够用,咬咬牙还是放下了,省下来的钱刚好给娃买了两本绘本,实用多了。
第二个习惯,是 **“在家做饭 + 自带便当”,把餐饮费省下来 **。有娃之后,外面的饭菜总担心不卫生,而且一家三口出去吃一顿至少要两百多,一个月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现在我每天早起半小时做早餐,蒸个包子、煮个鸡蛋,再搭配一杯豆浆,营养又省钱;中午我和老公各自带便当,晚上则会做三菜一汤,既能保证娃的营养,剩下的饭菜第二天还能热一热当早餐或午餐。周末偶尔想 “改善伙食”,就自己在家做火锅、烤鸡翅,成本比出去吃低一半,娃还吃得开心。上个月算了算,光是餐饮费就比之前省了近一千块,这笔钱存起来,刚好够交娃下个月的幼儿园伙食费。
第三个习惯,是 **“育儿用品‘精打细算’,不盲目追求‘贵的就是好的’”**。养娃初期,我总觉得 “贵的才放心”,给娃买的奶粉要进口的,衣服要大牌的,结果发现很多东西根本没必要。后来我慢慢摸索出经验:奶粉可以选国产口碑好的,性价比更高;娃的衣服不用买太多,亲戚朋友送的旧衣服洗干净就能穿,宝宝长得快,新衣服穿不了几次就小了;玩具也不用追求 “多功能”,有时候一个纸箱、几个积木,娃就能玩一下午。另外,我还会关注小区里的 “宝妈闲置群”,偶尔能淘到九成新的儿童推车、绘本,价格只有新的一半,既省钱又环保。
第四个习惯,是 **“每天记‘小额开支账’,别让‘零钱’悄悄溜走”**。以前我总觉得 “几块钱、几十块钱不算啥”,买杯奶茶、给娃买个小零食随手就付了,可月底一算,这些 “小额开支” 加起来居然有几百块。现在我养成了每天记账的习惯,用手机 APP 把每一笔开销都记下来,比如 “早上买包子 6 元、下午给娃买酸奶 12 元、晚上交水电费 80 元”。周末的时候再翻出来看看,就能发现哪些钱是 “没必要花的”,比如一周买了三次奶茶,下次就能提醒自己少买两次。慢慢下来,“乱花钱” 的次数少了,攒下来的钱也越来越多。
其实对已婚有娃的家庭来说,攒钱不是 “委屈自己、委屈孩子”,而是把钱花在刀刃上,让日子过得更踏实。这些小习惯看起来不起眼,但坚持下来就能看到效果。现在我家虽然不算 “富裕”,但银行卡里有了备用金,不用再为 “突发开销” 焦虑,给娃买东西、规划家庭旅行也更有底气。如果你也是宝妈,不妨试试这些方法,说不定会有惊喜~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