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美国白宫致信史密森学会,要求其对下属博物馆进行全面审查,以确保其展览内容与特朗普对美国历史的解读一致。
近日,美国白宫致信史密森学会,要求其对下属博物馆进行全面审查,以确保其展览内容与特朗普对美国历史的解读一致。
英国《卫报》分析指出,特朗普试图在美国独立250周年之前,重新掌握对美国历史叙事的控制权,而此次的“博物馆改造”是其争夺文化主导权的又一重要行动。
史密森学会旗下的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特朗普向博物馆开刀。
史密森学会成立于1846年,旗下共有21个博物馆,且绝大部分位于华盛顿特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群。该学会每年接待观众超3000万,曾被誉为美国卓越成就的象征和全球文化成就的标志。
但是特朗普却对史密森学会颇为不满,指责其展览内容“削弱美国传统、破坏国家凝聚力”,要求其删除“分裂性或党派化叙事”,颂扬“美国例外论”,重建公众对文化机构的信心。
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博物馆改造其实并非突发行动,而是一套循序渐进的系统性操作。
成立工作组,签署行政令。
今年1月,特朗普上任不久就宣布成立“美国建国250周年特别工作组”,并亲自担任组长,誓言要在2026年7月4日举行盛大庆典以庆祝美国250岁生日。
据《华盛顿邮报》披露,工作组成立当月即召开闭门会议,明确将史密森学会列为重点目标,批评其“被左翼意识形态渗透”。
3月27日,特朗普签署“恢复美国历史的真相和理智”行政令,称史密森学会“受分裂性、以种族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影响”,宣扬一些“将美国和西方价值观描绘成本质上有害和压迫的叙事”,要求内政部介入联邦文化机构的内容管控。
致信施压,重塑叙事。
8月12日,白宫直接致信史密森学会秘书长伦尼·班奇,要求其对下属的8个博物馆进行“全面内部审查”,在30天内提交所有展览文本,120天内完成“分裂性内容”整改,整改结果直接与联邦拨款挂钩。
8月19日,特朗普又在“真实社交”平台发文施压,声称博物馆是“觉醒文化最后残余”,史密森学会已经“失控”,并称已指示律师团队审查博物馆,并将采取完全相同的程序对高校进行审查。
特朗普在“真相社交”平台上的发文。
史密森学会虽然不是政府直属机构,但高度依赖联邦政府拨款,约62%的经费来自联邦政府资金。
面对“金主”强压,史密森学会不得不低头。近期,该学会旗下博物馆已按照白宫要求进行了整改: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撤下了特朗普遭遇两次弹劾的内容,后又将展板移至不起眼的位置;非洲裔美国历史与文化博物馆移除了包括废奴运动文献、民权运动证物在内的32件文物……
美国的文化改造正在上演。
其实,博物馆改造只是特朗普“再塑美国国家历史和文化叙事”的冰山一角,当前美国的文化改造已经延伸至白宫物理空间、高等教育体系等各个与文化相关的领域。
改造白宫,重塑权力象征。
特朗普第二任期内对白宫开启了“近80年来最大规模的改造”。
此次改造的核心项目是耗资2亿美元的新建宴会厅。据悉,宴会厅预计于2029年前完工,面积达8361平方米,可容纳650人,是现有东厅接待能力的3倍。
白宫新宴会厅效果图。
除新建建筑外,特朗普还对白宫已有空间进行了一系列个性化改造:重新装修林肯卧室及浴室,将玫瑰园草坪改为石材地面,在南北两侧竖立26.8米高的双旗杆,甚至要求椭圆形办公室装潢“向海湖庄园靠拢”……
这些改动“充满个人符号”,本意就是重塑权力空间象征,强化个人执政印记。
干预高校,肃清“左翼阵地”。
高校是特朗普文化改造的重点战场,主要采取“发起调查-冻结经费-迫使妥协” 的流程化操作。
今年1月,特朗普签署行政令,要求教育部清除K-12和高校课程中的批判种族理论(CRT)、性别认同教育等“分裂性内容”,将DEI(多元、公平、包容)项目定义为“逆向歧视”。
美教育部随即面向45所高校和12个学区发起调查。其中,哈佛大学因拒绝配合“师生意识形态审查”被冻结22.6亿美元联邦拨款,并被撤销国际招生资质(SEVP认证);杜克大学因“偏袒少数族裔”、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因“敌视犹太学生”,也纷纷被冻结经费。
特朗普直言此举是“从左翼手中夺回大学”,但其真实意图是打击自由派思想基地,迫使高校接受保守主义价值观。
《纽约时报》指出,这是美国高等教育史上“最严重的政治干预”,目前已有12所常春藤盟校被迫修改招生政策与课程设置。
全面整顿,统一叙事口径。
除了博物馆与高校,特朗普还将文化改造拓展至了其他文化领域。
在文艺领域,特朗普亲自出任约翰・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主席,对中心董事会成员“大换血”,直接干预肯尼迪中心荣誉奖的评选工作,并表示要亲自主持12月举行的颁奖仪式。
肯尼迪中心是美国的重要艺术机构,也是国家级的文化象征,每年颁发的肯尼迪中心荣誉奖更被视为美国艺术界的最高荣誉之一。特朗普试图通过这一兼具艺术和政治影响力的奖项影响民众对美国文化的认知。
美国总统特朗普和第一夫人梅拉尼娅·特朗普抵达肯尼迪中心。
在公共空间,特朗普要求恢复2020年以来拆除的邦联纪念物,包括重新竖立邦联将军阿尔伯特·派克雕像,将阿灵顿国家公墓中移除的邦联纪念碑复位,以及恢复7个以邦联将军命名的军事基地名称。
这些举措被批评为“掩盖奴隶制历史”,但白宫称其旨在“促进南北和解”。有媒体评论指出,此举实质是意图通过控制公共文化平台,强行灌输单一化的保守主义叙事。
被破坏前的阿尔伯特·派克雕像。
文化改造背后的深层考量。
总体来看,特朗普通过言语威胁、行政干预、冻结经费等方式,不断推进美国文化改造。
这场改造并非简单的个人喜好,而是试图从根本上重新定义“美国是谁”以及“美国将走向何处”。
反对“觉醒文化”以弥合社会分裂。
特朗普及其支持者认为“觉醒文化”是对国家精神的腐蚀。
他们认为,自由派精英通过掌控博物馆、高校、文艺机构等核心文化阵地,过度强调历史上奴隶制、种族主义等问题污点,推广身份政治与批判性种族理论,本质上是在贬低美国与分裂国家。
他们希望通过清除“分裂性语言”重塑集体荣耀感。《国会山报》一语中的:MAGA运动信奉“美国一直伟大”,需抹去玷污形象的历史细节。
推行MAGA叙事以增强文化权力。
为取代“觉醒文化”,特朗普政府试图构建一套以“美国例外论”为核心的历史叙事,并将个人叙事嵌入美国历史传统,塑造“正统继承者”形象。
特朗普视文化机构为“左翼据点”,认为他们自伍德罗·威尔逊时代起便被“渗透”。在他看来,对博物馆的改造就是“拆除进步机器”,可以防止左翼意识形态“洗脑”下一代,防止民主党进步主义思想占据文化市场主流。
特朗普希望借此巩固包括文化领域在内的全方位权力,驯服“文化”这一长期由自由派精英占据主导地位的话语场。
服务政治斗争以巩固选举基本盘。
文化议题不仅是理念之争,更是高效的政治工具。
特朗普对文化精英机构的攻击,延续了其民粹主义的“反建制”策略。通过将自由派机构塑造为“国家分裂者”,将保守派选民定义为“爱国者”,强化“我们对抗他们”的叙事,可以实现高效政治动员。
此外,聚焦文化斗争还可有效掩盖经济、医疗、社会福利等领域的政策不足,将公众注意力转移到情感与身份认同的二元对立中。
随着2026年中期选举临近,掌控历史和文化叙事无疑是共和党竞选布局中的关键一环。
总体来说,特朗普的文化改造是一场关于“美国身份定义权”的争夺。争夺的核心点在于,美国是应该以多元、批判的视角审视自身的历史复杂性,还是以爱国、传统为名颂扬一种单一的、光辉的国家叙事。
无论美国历史如何被讲述,特朗普这种以行政力量强制矫正文化方向的做法,本质上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清洗,正在扼杀着美国的人文自由与文化多样性……
来源:莫离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