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期待能有更多被誉为‘经典’、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目前中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仍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话语权与国际地位并不匹配,因此我渴望看到更多类似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样的原创作品。希望中国能够积极设置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概念和议题,使世界在辩论
BIBF上的精品出版物展
我期待能有更多被誉为‘经典’、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目前中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仍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话语权与国际地位并不匹配,因此我渴望看到更多类似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样的原创作品。希望中国能够积极设置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概念和议题,使世界在辩论中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发展理念和道路选择。
■本报实习记者 叶鸿
走进一家书店,你可曾留意过“主题出版专区”,是否会习惯性地将其与“红色经典”“理论著作”或“单位采购”划上等号?这或许是许多人长期以来对主题图书的“刻板印象”。然而,进入新世纪的二十多年来,诸如《习近平引用诗词释读》《新时代这十年(2012—2022)》《小平小道》《同怀: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共和国之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诞生记》《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村超”的乐子、路子与日子》等主题图书的陆续出版,打破了主题图书的“小众”困局,更使其成为催生畅销书、常销书的“核心力量”之一。如今,主题图书已成为兼具行业影响力与社会关注度的文化现象。每逢重大时代节点,主题图书展、阅读分享会便会走进社区、校园与书店,成为大众感知时代脉搏、参与时代叙事的重要方式。
一场静悄悄的主题图书变革已然发生。这场变革是如何发生的?
接受之变
过去,部分读者认为主题图书内容刻板、形式单一,与日常生活存在距离感,阅读意愿较低。而如今,主题图书在读者中的受欢迎程度有了显著提升,这不仅仅体现在日益增长的销售数据上,更体现在读者主动阅读的热情中。
过去,阅读主题图书多是出于任务要求或被动指派,而现在却逐渐成为读者的自发选择和内在需求。“孩子上小学以后,这几年也陪孩子看了不少主题图书,比如《红星照耀中国》《谁是最可爱的人》《课文背后的红色故事》《漫画百年党史·开天辟地》等等,才发现主题图书早已不是我印象中那种板着脸说教的模样了。”一位二胎母亲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也道出了许多读者的共同体验。受此影响,这位妈妈也开始主动寻找并阅读更多的主题图书,“像《苦难辉煌》《治家:中国人的家教与家风》《他日归来:钱学森的求知岁月》等,每一本都让我印象深刻”。
越来越多人愿意打开《红色家书:革命烈士书信选编》《重温抗战家书》,在质朴真挚的文字中,寻找到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愿意品读《从人民中走来:毛泽东的平凡故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在领导人的成长历程中,找到走出困境的答案;愿意翻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解读》,在清晰的政策脉络里,能看到乡村发展的希望与方向;愿意阅读《大国重器:中国超级装备发展纪实》,在让人震撼的工业成就中,感受到国家崛起的坚实步伐。一方面,人们希望从这些书中汲取精神力量,以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与挑战;另一方面,也渴望在个人与时代的共鸣中,更深入地理解时代、参与时代。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莫过于年轻读者的大量涌现。二十年前,主题图书的读者主要集中在中老年群体和学生群体;现在,年轻读者逐渐成为主题阅读的主力军之一,为阅读生态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有这样一个群体: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们自发地组织了“自得读书会”。他们定期聚在一起,共同研读《四书章句集注》《资本论》《理想国》《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费尔巴哈论》等众多经典文献,并展开深入讨论。读书会的公众号“自得哲思”也会定期分享读书汇报、学员心得等内容。
当下颇受关注的“Z世代”成长于国家快速发展的时代,见证了中国航天从“神舟”飞天到“嫦娥”探月,见证了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见证了中国文化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国家的每一步发展,都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种独特的成长经历,让他们对国家的发展有着天然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也让他们更渴望了解国家发展背后的故事。因此,当《中国航天史》《绿水青山看东方》等主题图书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述国家故事时,他们会主动阅读、主动传播,因为这些故事不仅是国家的历史,也是他们成长记忆的一部分。
由此,阅读不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逐渐演变为兼具分享性与互动性的社交活动;社交媒体上的读后感交流、观点碰撞日益频繁,形成了围绕主题图书的独特文化讨论空间,更成为阅读体验的重要延伸。
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主题图书的“社交化阅读”已成为常态,有用户晒出《中国传统色:国色山河》的配色笔记、分享《大国工程》的阅读感悟;更深度的互动在B站不断发生:《共产党宣言》解读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毛泽东选集》《资本论》导读系列的弹幕区里,既有年轻读者“终于读懂了”的感慨,也有不同观点的理性碰撞,甚至形成了“在线答疑”“知识点补充”的二次创作生态。
与阅读行为社交化相伴的,是主题图书推广场景与阅读场景的双重迁移。推广端不再局限于书店的橱窗陈列,而是转向短视频屏幕的精准触达;阅读端也不再困于“书桌前的静读”这一种形态,而是延伸至通勤路上的“听书时光”、睡前亲子间的“共读时刻”,以及社交平台上的“分享互动”。
一位“10后”说:“希望以后能有会‘动’的书!比如能让我们‘走进’空间站,亲手‘摸一摸’太空舱,就像玩科学实验课一样,比单纯看字有趣得多!最好还能有像《那兔那年那些事儿》这样的内容,展示国家发展历程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位“00后”说:“期待主题图书能更‘潮’一些,就像《流浪地球》那样,用我们喜欢的科幻形式来讲述中国精神、中国道路和中国梦想。或者可以出本《电竞里的中国智慧》,从游戏策略讲到《孙子兵法》,让我们在喜欢的领域里也能读懂传统文化,还能和同学一起讨论分享。”
一位“90后”说:“我们为中国今日所取得的成就而骄傲自豪,但对这些辉煌背后的‘为什么’和‘怎么做到’却一知半解。希望主题图书能更好地连接历史与现实,讲清中国道路背后的中国道理,方便我们在网络上辩论时有更丰富的储备。书可以更‘接地气’一点,多用些我们熟悉的语言和案例。”
一位“80后”说:“我期待能有更多被誉为‘经典’、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目前中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仍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话语权与国际地位并不匹配,因此我渴望看到更多类似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样的原创作品。希望中国能够积极设置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概念和议题,使世界在辩论中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发展理念和道路选择。”
一位“70后”说:“我们普遍‘怀旧’,但现在年轻人都很‘新潮’,所以我盼着主题书能把‘老故事’讲出新味道。比如讲长征,多写写普通战士的日常,比如他们吃什么、怎么互相鼓励,配些真实的老照片和复原的行军装备图;讲传统文化,也别光说‘要传承’,多讲些非遗手艺在今天的新用法,比如老木匠怎么用传统技法做现代家具,让年轻人知道这些老东西还活着,我们也能读得有共鸣。”
为何主题图书越来越走进大众?答案就藏在主题图书的使命中。主题图书的使命,是要回答“历史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迎来重大机遇,每个人对此都深有感触。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与其说主题图书越来越为大家所接受,不如说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已经成为普遍、自觉的探究。
内容之变
不少读者常有这样的感慨:翻读《悬崖村》,会为村民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搬入新居的变迁热泪盈眶;品读《望江南》,能在江南茶事的细腻描写中触摸到时代的脉搏;翻开《60万米高空看中国》,又会被遥感图像里的山河巨变深深震撼。这些感性体验的背后,是新世纪二十年来中国主题图书内容的深刻变革。
回溯二十年前,主题图书的内容概貌相对集中。彼时,这类图书多以政治理论译介、党史国史基本叙述为核心,如《共产党宣言》的经典译本、《中国共产党简史》等基础性读物。这类读物虽在思想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题材范围较窄,内容呈现也多偏重于理论阐释与历史脉络的线性梳理,受众群体以党员干部、理论研究者为主,与普通读者的日常生活存在一定距离。有读者回忆:“那时候看主题图书,更像是完成学习任务,书中的道理很深刻,但总觉得和自己的生活关联不大,少了点能让人‘读进去’的温度。”
如今,这种“窄域聚焦”的格局正在被打破。从具体实践来看,主题图书的涵盖范围已在历史与当代、类型与载体、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构建起更加丰富的内容图景。
主题图书的内容变化首先体现在历史与当代的融合。既向历史深处挖掘,梳理民族精神的脉络;也向当代聚焦,记录时代发展的轨迹,让主题叙事既有“历史感”,也有“当下性”。
虽然党史国史类和思想理论研究类读物一直是主题出版的“基底”,但今天的出版方式不再是零散的史料汇编或简单的理论解读,而是走向了系统性、体系化的研究。比如,由金冲及任总主编的《复兴文库》,以“民族复兴”为核心主线,系统收录了近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关乎民族复兴的重要文献:从林则徐《四洲志》中对世界的认知觉醒,到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对真理的探索;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的思想解放,到新时代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这套丛书并非“文献的堆砌”,而是以“选本+解读”的形式,将不同时代的精神脉络串联起来,让读者清晰看到中华民族从沉沦到奋起、从觉醒到复兴的历史逻辑。
在当代议题上,主题图书更是紧跟时代步伐,将镜头对准经济、科技、生态、民生等现实领域,实现了与时代同频。经济领域,《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从理论阐释到企业案例,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战略,为读者理解“内循环为主、双循环相互促进”提供了清晰视角,《数字解读中国》通过一系列数据对人们关心的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物价、消费、投资、基础设施、社会福利等进行解读,描绘了一个更加直观、生动的中国经济图景;科技领域,《中国创造:从跟跑到领跑的创新故事》记录了高铁、5G、量子通信等领域的突破,用科研工作
者的真实经历展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奋斗历程;生态领域,《春归库布其》以报告文学的形式,讲述库布其沙漠从“死亡之海”到“生态绿洲”的变迁,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变得可感可知;民生领域,《悬崖村》聚焦四川大凉山悬崖村的脱贫故事,用一个个具体的生活细节,展现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主题图书在当代内容上的拓展,使它不再是“滞后于时代”的总结,而是“参与时代”的记录与解读。
主题出版的内容变化还体现在类型创新上。如果说向历史与现实的纵向深化让主题图书有了“历史厚度”与“时代锐度”,那么“类型”的横向跨界则让主题图书从“单一类型”走向“多元融合”,触达更广泛的读者圈层。
这种跨界首先体现在严肃主题与文学表达的融合。以往主题图书多以理论著作、史学著作为主,而如今,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文学体裁成为主题叙事的重要载体,实现了思想性与文学性的统一。作家王旭烽的长篇小说《望江南》,以抗日战争时期杭州翁家茶坊的兴衰为线索,在描写茶叶种植、制作、贸易的细腻过程中,嵌入了家国情怀与民族气节的表达。报告文学领域更是佳作频出,比如《诗在远方:闽宁扶贫协作纪事》以“山海情”为背景,记录福建与宁夏两地干部群众携手脱贫的故事。书中人物鲜活立体,让“扶贫协作”这一宏大主题变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生故事。
即便是理论性较强的人物传记与思想解读类作品,也在表达上寻求突破。北京大学韩毓海教授撰写、面向青少年读者的《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毛泽东》荣获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该书摒弃了枯燥的生平年表式叙述,从青年毛泽东“出乡关”的壮志、“问苍茫大地”的沉思切入,通过“毛泽东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论持久战》如何预判抗战走向?”等贴近青少年认知的问题,串联起伟人思想形成的逻辑脉络。该书不仅国内印行20余万册,更输出美国、荷兰、尼泊尔等多个国家,成为国际读者理解中国的窗口。
韩毓海教授说:“我写毛主席,没有把他写成一个神。毛主席也是人。他经历的挫折、困难、牺牲,是无法想象的。难以想象的困境,难以想象的斗争,难以想象的苦难,都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在创作过程中,韩毓海着重展现“在最困难的时候,他老人家手不释卷,从古今中外人民的苦难与斗争中,汲取力量,形成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真实历程。“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春满人间世,日照大旗红,他的思想,他的人格,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这种人性化的书写,让伟大人物变得可感可知。
主题图书的内容之变,还体现在文化外延的拓展。比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主流价值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与主题出版相互滋养,让叙事既有“时代味”,也有“文化味”,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比如,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任俊华的代表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义》,涵盖了从先秦至近代的经典文献,并参考了《昭明文选》《古文观止》等众多古今文献资料,但该书并未停留在对传统文化典籍的简单梳理上,而是以“核心要义+当代转化”为框架,系统挖掘传统文化中与当代治国理政、社会建设相呼应的思想资源。任俊华强调:“传统文化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能为当代社会提供智慧的‘活资源’,一定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点’。”该书出版后,成为了党校众多学员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参考。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题图书的内容之变,折射时代之变、中国之变。它们以鲜活的案例、生动的讲述,将时代的发展脉络、中国的巨大变迁融入其中。从深度挖掘古老文化,展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到聚焦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与创新成果,彰显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与精神风貌。主题图书所传播的,不再是抽象的价值概念,而是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触及灵魂、引起思想共鸣的内容。
营销之变
营销不是单向的传播推广,而是要理解读者需求、为读者创造价值,打通从书架到心灵的“最后一公里”。
主题图书的营销变革是一场深刻的出版革命。它改变了出版社的角色定位——从内容生产者转变为价值创造者;重构了与读者的关系——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重塑了出版生态——从单一业态到融合发展。在当今中国主题出版的深刻变革中,出版方正在以更加自信、开放、创新的姿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首先,面对国内市场时,出版社的营销策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传统的单向“推动”图书销售,转向以读者为中心的“拉动”式价值共鸣。
特别是在儿童阅读领域,这种转变显得尤为重要。希望出版社的《游过月亮河》便是典型实践:为满足不同儿童的阅读需求,推出大字版、盲文版覆盖视障群体,藏文版贴近少数民族儿童;为契合儿童“在体验中学”的天性,希望出版社联合山西广播电视台制作有声版,与山西话剧院合作排演话剧片段走进校园,还在太原市育华实验小学指导学生排演情景剧,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民族学校成立“月亮河文学社”。由此,主题价值便会主动“走进”孩子的认知,实现从“卖书”到“育人”的升华,这也正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生动写照。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希望出版社社长王琦的理念具有代表性。在她看来,儿童文学的审美本质——丰富的故事性、对叙事节奏的恰当把握以及鲜明的人物形象等,与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分不开的。如何在文本中体现儿童的阅读趣味与审美价值,是少儿主题出版创作的重要课题。
儿童主题图书营销的核心,就是要理解儿童通过趣味感知世界的需求,将厚重主题转化为他们能吸收的阅读价值,让他们在翻书时就产生情感共鸣,而不是依赖于枯燥的说教。因此,针对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希望出版社推出了许多分层分类、精准滴灌的主题读物。例如,《游过月亮河》《金珠玛米小扎西》《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等作品,通过生动故事和鲜活人物,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如此,希望出版社还将主题价值延伸到生活场景:围绕《游过月亮河》开发主题手提袋、笔袋,结合“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绘本”推出丝巾、抱枕、布老虎等文创,让“军民鱼水情”“非遗传承”等主题通过日常物品渗透童年记忆。
技术赋能则让需求洞察更精准,价值传递更高效。为顺应融媒体发展趋势,江苏人民出版社打造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有声书”专辑。打开音频,就能沉浸式地听《拉贝日记》《抗战为什么赢》《南京大屠杀亲历者全纪实》等作品。目前,该专辑已收获了超100万次播放量,成为同类有声书的头部产品。这场营销并非简单的“内容转格式”,而是精准捕捉到现代人“碎片化阅读”“场景化学习”的需求。通勤时、做家务时,听众都能通过声音走进历史。这种对读者需求的深刻洞察,让厚重的抗战主题图书走进了读者的日常生活。
除此之外,江苏人民出版社同步上线的“抗战史人工智能数据库”,通过大数据整合78卷本《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抗日战争专题研究丛书”等资源,满足读者按时间、人物、事件等多种方式智能检索的需求,解决了传统纸质书“查阅难”的痛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则抓住重大事件、重大时间节点以及社会热点的时效性,利用新媒体平台筹划话题营销,通过“互联网+主题出版”的营销模式,不断扩大主题出版的受众范围,提升社会影响力。其与人民网理论频道依托“读懂新时代”丛书策划“读懂新时代”短视频系列,上线34期,全网推荐量超2.7亿次。与中国新闻网依托“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推出“中国式现代化大家谈”短视频系列,上线12期,累计观看人次超过750万,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李永强所言:“主题出版要达成‘学理深度与大众表达相结合’。”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缩短“需求与价值”的距离,让每本主题图书都能找到需要它的读者。
在国际市场层面,出版社的营销策略更加注重文化对话的深度与有效性,通过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读者的需求,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传递中国价值,实现了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对话的转变。
海外大众读者所寻求的,是能够引起共鸣的中国经历,是易于理解的文化表达。希望出版社避开宏大叙事的生硬表达,转而以“小切口”讲述中国故事。比如,《中国妈妈》聚焦“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医生的援外日常,《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记录山区教育扶贫的细节。这种以个体故事见时代精神的叙事,契合了海外读者的文化需求,由此成功将图书版权输出至英国、法国、韩国、沙特等国。
江苏人民出版社在“在地化转译”上深耕。比如,针对日本读者对二战历史的关注,将《南京大屠杀国际安全区研究》《“数”说南京大屠杀》等作品译为日文出版,书中增加“历史照片标注”“事件时间线对照”,贴合日本读者注重细节考证的阅读习惯;在2025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该社又将《无问西东:抗战时期的外国友人》《南京大屠杀国际安全区研究》输出吉尔吉斯文、土耳其文、法文,通过“国际友人视角”“安全区运作细节”等内容,找到中外读者对“和平”主题的共同共鸣点。正如该社社长王保顶所说:“主题出版要‘内容为王’,对外推广更要尊重倾听者的需求。”这种在精准对接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寻找共同价值的策略,让中国抗战故事被更多国家的读者所理解。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则通过“平台化构建”推动国际传播:一方面在以色列、罗马尼亚、哈萨克斯坦等地布局海外分支机构,实现在地化编辑、在地化推广;另一方面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汇聚60个国家和地区的328家出版机构,建立涵盖200余名专业译者的跨国人才数据库。其“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专门面向海外读者需求策划,组织学者用简洁客观的语言介绍当代中国成就,目前已出版70余种、输出120余种版权,涵盖英文、日文、法文等语种。这种基于平台整合资源、针对海外需求定制内容的模式,使得主题图书的国际传播不再是零散的“点状输出”,而是形成了系统化的布局。
真正有力量的营销,从来不是让读者买一本书,而是让书里的主题走进读者心里,让读者成为主题价值的传播者。主题出版的营销形式在变、渠道在变、技术在变,但有一点始终未变:那就是“以读者为中心”“为价值传温度”的根本遵循。
若要为新世纪二十多年来主题图书的变革找一个比喻,那它更像是“搭建桥梁”的工程:一端连着宏大的时代叙事、厚重的文化价值,另一端连着大众的日常生活、个体的情感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主题图书的“变”,不仅是形式与内容的革新,更是让价值“落地”的理念升级。它不再是书架上的“陈列品”,而是成为连接时代与个体、传递精神力量的“活载体”。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