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键词是从论文题目、摘要、正文核心内容中提炼的,能精准概括研究核心范畴的术语或词组,通常3-8个,是学术论文的“信息标签”。看似简短的关键词,实则在学术传播、检索与评价中承担着关键功能,其价值贯穿论文创作、发表到应用的全流程,绝非可有可无的形式要素。
关键词是从论文题目、摘要、正文核心内容中提炼的,能精准概括研究核心范畴的术语或词组,通常3-8个,是学术论文的“信息标签”。看似简短的关键词,实则在学术传播、检索与评价中承担着关键功能,其价值贯穿论文创作、发表到应用的全流程,绝非可有可无的形式要素。
一、提升学术检索效率,搭建信息连接桥梁
学术研究依赖文献检索,关键词是数据库识别论文主题的核心依据。读者(包括研究者、评审专家)通过知网、Web of Science等平台检索时,需输入与研究方向匹配的术语,数据库则通过比对论文关键词筛选相关文献。例如研究“乡村电商物流优化”,若关键词仅写“电商”“物流”,会与城市电商、工业物流等无关文献混杂;而精准提炼“乡村电商”“物流网络”“成本控制”等关键词,能让目标读者快速定位到该研究,避免论文被“淹没”在海量文献中。对作者而言,合理的关键词也能提升论文的被检索率与引用率,增强学术影响力。
二、精准概括研究核心,传递论文核心价值
关键词是论文主题的“浓缩镜像”,能让读者在未通读全文前,快速把握研究的核心范畴与重点方向。例如一篇论文的关键词为“青少年”“短视频使用”“社交焦虑”“中介效应”,读者可立即判断其研究对象是青少年群体,研究内容是短视频使用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方法涉及中介效应分析,核心信息一目了然。相比摘要的段落式表述,关键词更直观、凝练,便于学术交流中快速传递研究核心,尤其在文献综述、学术会议摘要集等场景中,能高效实现信息筛选与匹配。
三、规范学术表达,契合期刊与数据库要求
正规学术期刊与学术数据库均将关键词列为必填项,这是学术出版的行业规范。一方面,关键词需符合学科术语规范,避免使用口语化、模糊化表述(如用“乡村振兴”而非“农村发展”,用“深度学习”而非“AI算法”),体现研究的专业性与严谨性;另一方面,数据库通过关键词对论文进行分类归档,形成规范化的学术资源体系。例如EI数据库会依据关键词将工程类论文归入“机械制造”“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若关键词缺失或不规范,论文可能被错分甚至无法进入检索系统,直接影响发表与传播。
四、辅助学术评价,支撑研究脉络梳理
在学术评价与研究趋势分析中,关键词是重要的数据维度。研究者可通过分析某一领域高频关键词的变化,把握研究热点(如“数字经济”“碳中和”近年在经济类论文中高频出现);评审专家也可通过关键词判断论文是否契合期刊选题方向(如教育类期刊若侧重“基础教育”,则含“高校管理”关键词的论文可能不符合要求)。此外,关键词的关联性还能帮助梳理研究脉络,例如通过“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的关键词组合,可追踪二者交叉领域的研究进展。
有作者需要sci、ssci、SCOPUS等期刊发文需求,以及国内书号、国外书号出书和发明专利申请需求,文章翻译、润色、预审、质量分析报告,期刊推荐、职称发表学术论文、出书挂名主编,副主编、办理独著以及专利挂名或实用新型专利转让等业务有需要的作者可以随时咨询小编。
来源:书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