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亿拍出的长剧和15分钟一集的短剧共用一套编剧,听起来像亲姐妹,其实出生就被抱去不同家庭。
宋祖儿那张“黑化”剧照一出来,我手机直接卡了三秒——弹幕齐刷“小乔拿的是魏书剧本吧?
”瞬间把两年前的旧瓜全翻上新热度。
你也在等《折腰》?
别只盯着谁露肩谁端庄,今天给你拆点片方不会写进通稿的真料。
3.2亿拍出的长剧和15分钟一集的短剧共用一套编剧,听起来像亲姐妹,其实出生就被抱去不同家庭。
长剧组在横店搭了座“邺城”,砖头都拿尺子量过魏晋厚度;短剧组直接租下抖音影棚,灯一打,纱一飘,氛围全靠后期加雾。
一个追求“博物馆级”真实,一个只要“手机屏里能看”就行,预算差出十倍,目标却一致:让女性观众爽到点上。
宋祖儿进组前被“关”了四十天,每天练古琴到指尖缠满创可贴,表演老师扔给她一句话:“把天真弹断弦那一刻,小乔就活了。
”于是预告里她抬眼那一笑,嘴角弧度都在计算内,黑化不靠烟熏妆,靠脖子前倾三毫米,气场瞬间从“闺阁”切到“朝堂”。
岳雨婷那边走相反路线,导演让她把舞蹈功底的“收”改成“放”,哭戏前先来二十个转圈,眼泪被甩出来,镜头抓拍,甜虐感直接拉满。
一个练“稳”,一个练“飘”,两种系统,观众却会在同一天弹幕里相遇——这就是平台最想看到的“左右手互搏”。
再说衣服。
露肩被嘲上热搜那天,造型师连夜加班,把后期服饰领口往上缝了两指,袖口放宽一寸,色卡从艳粉褪到灰青,渐变像被时间啃过。
马未都出来站台,一句“魏晋本就露锁骨”把史学圈拖下水,舆情瞬间反转。
其实剧组早埋了后手:女主嫁前嫁后两套色系统统做了AI模拟,哪套弹幕好评多,正片就偏向哪套。
所谓“历史还原”,不过是大数据时代的“观众考古”。
最离谱的是广告商。
短剧还没上,美妆品牌就把“小乔同款胭脂”样品寄给KOL,色号名直接叫“黑化后”。
平台用AR试妆,观众点一下屏幕,岳雨婷的脸就贴在自己脸上,转头就能下单。
十五分钟的剧情,八家植入,平均两分钟一个“软广打卡”,分账模式跑通后,业内估算:如果播放量破五亿,单集能回本周转率比长剧快六倍。
长剧那边也不亏,3.2亿里一半来自版权预售,腾讯把海外华语台、航空频道、酒店点播全打包卖掉,上线前已经回血七成。
一个赚快钱,一个赚长钱,IP被拆成两截,各自肥得流油。
所以别纠结谁更尊重原著,谁更媚俗。
我们看到的“双版本”根本不是打架,而是合伙给市场做实验:长剧验证“史诗滤镜”还能不能撑住VIP涨价,短剧测试“碎片化爽点”能不能把广告卖成白菜价。
观众以为自己在选A或B,其实已经被安排进同一份财报。
开播那天,你点进哪个入口,数据后台就记下一笔“用户偏好”,下一次同题材立项,资方直接甩出报告:要宋祖儿式黑化,还是岳雨婷式甜虐?
答案早被你亲手投出。
想不被算法牵着走,办法也简单:两个都别看预告,等正片上线,先追长剧前八集,再刷短剧前十分钟,关掉弹幕,自己给角色打分。
你每多一次“反套路”观看,数据库就多一条异常值,下一部《折腰》也许就能长出第三条路——既不是3.2亿的厚重,也不是15分钟的速食,而是我们真正想看的“人味”。
来源:闲情品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