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注:个人其实是外行,不是专业创作者,粤剧知识所知贫乏极其有限,以下内容是否合格个人不能确定,只是尝试。笔者不清楚在粤剧里是不是已经有关于冼夫人剿匪的故事,本剧内容是个人走在大街上突然从脑袋蹦出来的所谓“灵感”,适合不适合冼夫人的故事自己也不知道,不足之处难免
(注:个人其实是外行,不是专业创作者,粤剧知识所知贫乏极其有限,以下内容是否合格个人不能确定,只是尝试。笔者不清楚在粤剧里是不是已经有关于冼夫人剿匪的故事,本剧内容是个人走在大街上突然从脑袋蹦出来的所谓“灵感”,适合不适合冼夫人的故事自己也不知道,不足之处难免,如有专业人士发现不足可讨论!)
————
第一场:高凉警讯
时间:春日卯时
布景:高凉郡府正堂。正中墙面嵌巨型铜鼓浮雕(太阳纹居中,蛙纹环绕,边缘刻古越文“百越共生”),浮雕前立半人高传世铜鼓,鼓身刻“俚汉同宗”;堂下两侧设简易族首席位,俚族长老持黎锦帕,汉族乡绅握广绣扇,瑶族首领佩挑花带,案上仅摆稻穗、盐包、兽皮三族信物,以简代繁。堂角铜壶滴漏悬于木架,案头槟榔盘飘轻烟,符合粤剧“写意布景”原则。
人物:冼英(冼夫人,中年,墨绿织金襦裙,高髻插银簪)、冯仆(二十岁,银甲白袍)、俚族长老、汉族乡绅、瑶族首领、探马、郡府兵丁数名、木兰营女兵两名
【开场】
【大笛牌子】欢快响起,冼夫人平喉唱腔起,步态沉稳升座:“铜鼓静立十年春,百越同耕一亩耘”(念白)。各族首领依次献礼,俚族长老躬身递稻穗:“冼夫人,这铜鼓往年战乱时‘咚’地一响,各族皆来相助,如今太平了,便是咱的‘定心丸’!”冼夫人起身敲铜鼓,鼓声浑厚:“这鼓是老祖宗的信,当年聚兵护土,如今该记太平——去年你寨新米,我府中煮粥分予孩童,都说‘俚汉米,一个香’!”
冯仆凑前轻敲鼓面,子喉念白:“娘,上次教木兰营的‘叮咚-咚’求援鼓语,儿记牢了!”冼夫人笑:“带兵先记鼓,遇事莫乱步。”汉族乡绅递盐包:“夫人修的水渠浇了百亩田,这新盐您尝尝!”冼夫人置盐于铜盘:“盐不分俚汉,该让各寨娃娃都尝鲜。”众首领齐声应和,【大笛牌子】再起,气氛祥和。
【突变】
【冲头】锣鼓急促炸响,探马甲胄染血闯入,单膝跪地剑鞘磕地:“报——飞云寨黑云虎劫广府商队!盐船焚于西江,三十百姓被掳!”堂内骤静,俚族长老惊道:“阿鹰之子?怎成了匪首!”汉族乡绅急呼:“商队有我族货郎,求夫人相救!”冼夫人走到铜鼓浮雕前,指尖抚过蛙纹裂痕,神色凝重。
【核心唱段】冼夫人《铜鼓颂》
【首板】(平板,中速,弦乐轻托,平喉行腔沉稳)
铜鼓静,十年安;铜鼓动,必有难。
【慢板】(慢速,二胡领奏,行腔婉转带刚劲)
看云山仍在,珠水犹寒,怎容豺狼断我炊烟?
想当年冯公(亡夫冯宝)临终嘱:“守高凉易,守民心难。”
你说那铜鼓纹样,藏着先民愿——
太阳照百越,蛙鸣稻禾鲜。
今日这难,我来担!
【霸腔滚花】(锣鼓加急,梆子铿锵,振袖扬声)
取我征袍来!此去定要——铜鼓鸣处,邪不压善!
刀指飞云寨,民归故土安!
众首领齐呼:“愿随冼夫人出征!”冼夫人抬手示意,目光落冯仆身上。
【点将】
冯仆抱拳,子喉洪亮:“儿愿带三千锐士,三月荡平飞云寨!”冼夫人按其肩甲:“带木兰营为先锋,记着:剿匪先查因,刀不斩无辜。那鼓语忘了?遇事传讯,再定计。”冯仆低头:“儿记牢了!”各族首领退场,冼夫人独对红木盒,取出半块“鹰”字骨雕与银项圈,轻抚叹道:“阿鹰兄,十年了,阿虎怎成了这般模样…”
第二场:乔装探寨
时间:同日黄昏
布景:飞云寨外以“冷蓝侧光+三两根藤蔓道具”写意模拟密林;寨门原木搭建,门楣挂木棉枝、芭蕉叶,两侧插狼头旗;寨内篝火堆旁,云娘蹲坐火塘边,寨角两孩童追逐,地上散野果壳,以局部场景代整体。火塘飘酸笋味(舞台提示),符合粤剧“虚实相生”特色。
人物:冼英(墨紫锦缎褙子,珠钗绾发)、冯仆(粗布短打,腰藏短刀)、黑云虎(三十岁,黑红皮甲,腰系蛙纹腰带,佩半块“虎”字骨雕)、云娘(二十岁,粗布衣裙,怀藏“平安”木梳)、寨丁数名、寨中孩童两名(阿毛、阿妹)
【潜入】
【小开门】曲牌轻响,冼夫人与冯仆率女兵提锦盒近寨门。寨丁喝问,冯仆低声:“交州丝绸商,来谈互市,给寨里娃娃换些吃的。”寨丁验锦盒“广府绸缎庄”印记,放行。
【相遇】
阿毛拉云娘衣角:“阿月姐姐,饿…”云娘掏麦饼:“先垫垫,粥快好。”端酒坛起身时,瞥见冼夫人腕间太阳纹银镯,手一抖酒洒裙角。【小锣】轻响,云娘跪地:“对不住夫人!”冼夫人扶起她,白话念白:“姑娘莫慌,你这羽人纹头巾,绣得好别致。”云娘低头:“娘绣的,她不在了。”冼夫人摸银镯:“我这镯子,也是故人送的,和你娘的像一对。”冯仆催行,冼夫人瞥云娘木梳刻痕,笑问:“梳上刻的‘平安’?”云娘攥梳:“娘说,日子再苦,平安就好。”阿妹拍手:“夫人像画里仙女!”
【口古对峙】
聚义厅内,黑云虎坐主位玩骨雕,阴鸷问:“广府商?莫不是冼夫人的细作?”冼夫人韵白答:“寨主说笑,俚汉互市,盐换丝绸,寨里娃娃总不能饿着。”递账本与新绸,黑云虎翻账见“童叟无欺”,扫过孩童,脸色稍缓:“汉人惯会骗人!”冼夫人端酒碗:“当年俚部阿鹰首领,也爱这交州米酒,他说‘俚汉同饮珠江水,不分你我’。”
【骨雕现形】
冼夫人敬酒时见黑云虎腰间骨雕,心内剧震,韵白:“寨主这骨雕,鹰爪凌厉,我家也有半块类似的。”黑云虎攥骨雕怒喝:“少管闲事!这是我爹的!你怎知他名字?”寨外马蹄声起,冯仆喊:“夫人小心!像是官兵!”
【冲突爆发】
黑云虎掀案拔刀,指向冼夫人:“你果然是冼夫人的人!我爹死在你丈夫部下手里!”挥刀劈来,冯仆与女兵拔刀相护,阿毛阿妹躲云娘身后。【急急风】锣鼓骤响,刀光映脸,气氛紧张。
第三场:铜鼓破阵
时间:夜
布景:飞云寨后山悬崖以“白色纱幕+月光投影”写意呈现,崖壁悬羽人纹木牌,崖边立刻“阿鹰”二字的残破铜鼓,篝火红光映纱幕,营造虚实交织的夜景。
人物:冼英(墨紫褙子,腰间系铜鼓)、黑云虎(黑红皮甲,持双刀)、冯仆(银甲,持长枪)、木兰营女兵数名、寨丁数名、副将
【被困】
黑云虎怒喝:“当年祭铜鼓大典,我爹被冯盎砍杀!今日偿命!”双刀劈向冼夫人,刀鞘羽人纹闪红光。冼夫人侧身避过,刀砍岩石火星溅。【大锣】炸响,武戏开场。
寨丁蜂拥而上,木兰营女兵持短刃迎敌,融入“旋子”“翻身”花旦特技,如蝶舞灵动;冯仆舞长枪,枪尖挑刀,硬桥硬马显南拳特色。黑云虎发绿光毒镖,冼夫人以铜鼓格挡,镖钉鼓面。
【智传讯】
冼夫人抱铜鼓,按“求援”鼓语敲击:“叮咚—咚—叮咚咚”,鼓声混锣鼓经。(多媒体投影:金色波纹从铜鼓向山下扩散)山下副将喜呼:“是夫人的鼓语!在悬崖!”率大军奔来。
【神兵天降】
【潮州大锣鼓】轰鸣,大军杀上悬崖。寨丁溃散跪地:“冼夫人饶命!”冯仆持枪上前,子喉唱【快板】(节奏明快,梆子伴奏):
娘传鼓语心明亮,率军奔袭救危亡;
今日不把匪来剿,要让黎庶见天光!
俚汉本是同根长,何苦相残动刀枪?
若愿归正随我去,高凉沃土种安康!
黑云虎红了眼,独战冼夫人,双刀劈肩。冼夫人舞锏相迎,锏头铜铃叮响,与铜鼓声和。二人缠斗,冼夫人用锏挑落其刀,反手扣腕按在铜鼓上,平喉念白:“这是你爹的铜鼓!他为护百姓被奸人构陷,冯盎已悔悟写手札!”
【打出手特技】
黑云虎挣扎,冼夫人掷锏,黑云虎用刀格挡,锏与刀在空中三次交汇,每交击一次【大锣】炸响,最后冼夫人旋身接锏,按黑云虎于铜鼓上。寨丁见状,纷纷弃刀。
【真相初显】
黑云虎见鼓身“阿鹰”二字,泪落:“这是我爹的铜鼓…我娘说他是英雄…”冯仆上前:“我娘找你十年,就是要还你爹清白!”黑云虎持刀的手渐松。
第四场:恩仇了了
时间:次日清晨
布景:飞云寨聚义厅。盘王图腾撤下,悬冼夫人手书“和”字旗;厅中央立“阿鹰”铜鼓,案上摆冯盎手札(竹简)、完整鹰形骨雕、甜粥一碗。厅外阳光照入,各族百姓持农具立于门口,写意呈现人潮。
人物:冼英(墨绿织金襦裙,披玄色披风)、黑云虎(青灰布衣,颈系银项圈)、冯仆(银甲,手持铜印)、云娘(粗布衣裙,持木梳)、寨丁数名、各族百姓代表、俚族长老、阿毛、阿妹
【揭秘】
黑云虎跪案前,捧骨雕哭:“当年我见冯盎砍我爹…娘带我逃山,说‘冼夫人是好人’…我抢商队烧盐船,害苦娃娃…我错了!”冼夫人扶起他,展开手札(投影古越文与汉文):“冯盎手札写‘错杀忠良,愿赎己罪’。我找你十年,要还你爹清白——他护的是所有百姓。”
俚族长老敲铜鼓,鼓声浑厚:“阿虎,你爹带这鼓劝降,说‘铜鼓响,和平到’。冼夫人每年用他爱喝的米酒祭他。”黑云虎摸鼓上“阿鹰”二字,跪地磕头:“爹,儿子错了!”
【核心对唱】冼夫人与黑云虎《释仇对唱》
冼夫人(【乙反中板】,悲怆,二胡领奏):
你父一生护百姓,铜鼓为信走西东;
奸人构陷血债重,我十年寻你心忡忡。
黑云虎(【滚花】,急促,梆子伴奏):
儿今知错泪汹涌,错把仇恨记心中;
害了百姓害孩童,愿随夫人改前功。
冼夫人(【正线流水南音】,劝化,琵琶领奏):
冤冤相报何时了?西江月照归帆摇;
百越同根莫相扰,善念心头比金牢。
黑云虎(【滚花】,恳切):
从今愿承爹遗志,护得岭南乐陶陶;
俚汉和乐铜鼓笑,不负夫人把心掏!
冼夫人解银项圈系其颈间:“这圈锁过冯仆平安,今日锁你归正途。”
【归心】
黑云虎对寨丁喊:“愿留的守岭南,想走的回乡分田!”寨丁齐应:“愿听冼夫人差遣!”云娘端甜粥:“夫人,这粥给娃娃们。我想教他们唱双语歌。”阿毛阿妹拉她衣角:“阿月姐姐教我们唱!”
【终场合唱】
俚族长老敲铜鼓,三声后各族百姓依次摸鼓。云娘领唱童谣(融入粤剧小曲元素),冯仆、黑云虎及众人合唱,铜鼓节奏“咚-咚-叮咚”伴唱:
铜鼓响,甜粥香,哥哥姐姐种稻粮;(咚-咚-叮咚)
俚汉亲,瑶家近,岭南处处是家乡!(咚-咚-叮咚)
木棉红,珠江长,铜鼓不鸣岁岁安;(咚-咚-叮咚)
你织布,我插秧,各族和乐是天堂!(咚-咚-叮咚)
冯仆捧铜印上前:“娘,百姓要刻‘冼’字铜印!”冼夫人笑:“刻‘和’字就好——铜鼓不鸣而安,黎庶和乐即邦。”她敲铜鼓,鼓面太阳纹发亮,投影中太阳、蛙、羽人纹样绽放,笼罩全场。
(全剧终)
——————
剧末题记
“铜鼓不语,却记尽千年悲欢;
冼夫人未远,她的‘和’,仍在岭南血脉里流淌。”
来源:请输入用户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