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弄潮 | 我用镜头,记录浙江体育故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08:53 1

摘要:为更好地传播、传承、发扬体育文化,体现浙江体育特色,《体坛报》推出“钱塘弄潮”副刊,每周一期“不见不散”。通过展现体育文化、体育影视、运动健康、体育历史等方面,引领文化阅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传递体育精神内核。

卷首语:

为更好地传播、传承、发扬体育文化,体现浙江体育特色,《体坛报》推出“钱塘弄潮”副刊,每周一期“不见不散”。通过展现体育文化、体育影视、运动健康、体育历史等方面,引领文化阅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传递体育精神内核。

活力墨韵

我用镜头,记录浙江体育故事

指尖搭在金属机身上,四十多年了,这触感,早已成了我身体记忆的一部分。

“浙BA”拍摄回来,相机还带着场馆里的余温。电脑屏幕上,照片一张张闪过,尽是篮球小伙子们拼抢的身影和现场观众如潮的呐喊声。这份扑面而来的热烈氛围,让我这心里头也跟着翻滚。

是啊,2025年的“浙BA”,大众关注度高,比赛打得激烈,篮球这个项目,在浙江这块肥沃的土壤里,扎得越来越深了。看着这景象,我不禁想起很多事。

图自浙江省体育摄影学会微信公众号

我这一辈子,没离开过体育。年轻时打排球,后来迷上乒乓球,曾凭借着较为出色的个人球技,成为体育圈业余乒乓界的“网红”。后来,在叔叔的影响下拿起相机,从北京奥运会到杭州亚运会再到全运会,镜头对着的,大多是顶尖的竞技赛场的精彩瞬间。不过,如今回过头看,最让我牵挂的,还是最早在省体校那些年,记录下的孩子们训练生活的一点一滴。那种质朴的、带着汗水和梦想的味道,最是动人。

除了拍大赛,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咱们省体育摄影人才培养上。从2014年参与浙江省体育摄影学会工作,到后来担任副会长,我几乎跑遍了浙江的各个角落,开了近30场公益大讲堂。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让更多摄影爱好者能端起相机,对准体育,来讲好浙江人自己的体育故事。2018年带团队服务第14届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是如此,今天来拍“浙BA”,也是如此。

拍“浙BA”,和拍奥运会、亚运会不一样。这里没有那么多光环,但有的是一种扎扎实实的、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力量。球员们可能不是职业出身,但那份对篮球的纯粹热爱,写在每一次奋不顾身地扑救里,写在每一滴酣畅淋漓的汗水里。观众的呐喊,是为了身边的兄弟、同乡的球队,那种情感联结,格外真切。

有人问我,为什么总能抓到精彩的瞬间?是器材好吗?我总说,不是的。就像我那幅得了些奖的《舞动的青春》,是我泡在艺术体操赛场3年才等来的。你得沉下心,去懂这项运动,懂这些人。拍“浙BA”也一样,你要看懂战术跑位,预判下一个传球,感知球员在关键时刻的情绪。镜头后面这颗心,要比镜头本身更专注。

体坛报资料图

看着“浙BA”的火爆,我打心眼里高兴。这不正是体育最美好的样子吗?它从高高的庙堂,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我的镜头,能为这样的赛事留下一些记忆,感觉比拍一次世界大赛更有意义。

我知道,关于“浙BA”,关于浙江体育的故事,还很长。而我的镜头,愿意一直这么静静地,替岁月,替浙江体育留痕。

作者:童建中

体坛妙笔

“余”战愈勇

作者:徐军辉

光影瞬间

舟行碧波上

作者:阚洁

诗与远方

篮球架下的菇城

球鞋摩擦声是最好听的乡音,

在每一次起跳时轻轻响起。

庆元的山风穿过篮网,

落下如菌褶般细密的叮咛。

香菇棚的灯光曾照亮运球的夜晚,

廊桥的倒影里我学会变向。

他们把加油声塞进我的行囊,

比任何奖杯都更滚烫。

篮板磕飞了东南西北的方言,

唯有家乡情稳稳落进网心。

当我屈膝准备跃起,

整座小城在身后轻轻托举。

不必追问比分如何记取,

每个回合同样映照晨曦。

我不过把乡亲的目光,

编织成半空中的彩虹。

来源:浙江省体育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