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刷到那条抖音,50万播放,评论区一水儿“想重新上幼儿园”,心里咯噔一下:原来文化认同还能这么玩。
“你小时候过中秋,是不是只记得月饼甜?
现在的小孩,已经能把AI灯笼直接‘挂’到天上去。
”
我刷到那条抖音,50万播放,评论区一水儿“想重新上幼儿园”,心里咯噔一下:原来文化认同还能这么玩。
乐悦幼儿园把操场变成了小型长安街。
孩子穿汉服,袖口扫过桂花,香味还没散,人已经冲到“投壶”摊前。
我蹲在旁边看,小姑娘连箭都拿不稳,却非要自己投,大人一伸手她就躲,那股执拗,跟当年非要自己系鞋带的我一模一样。
老师不催,只在旁边轻声数“三、四……”数到七,箭终于落壶,孩子回头冲妈妈龇牙一笑,门牙缺两颗,成就感却满到溢出屏幕。
最炸场的是那排AI灯笼。
小朋友在平板胡乱涂一只兔子,系统秒级生成,投到对面古墙上,兔子耳朵比人还高,会跟着音乐晃。
我盯着那只巨型兔,忽然想起自己小学手工课做的纸灯笼,蜡烛一歪就烧个洞,哭半天。
现在他们涂鸦就能让整面楼发光,技术把“传统”两个字重新描了边,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玻璃柜,而是他们亲手摁下的颜色。
有人担心“这么炫,孩子只记得光影,忘了节味”。
我凑过去问几个小孩“中秋干嘛的”,答案五花八门:
“看月亮!
”
“吃奶奶做的鸭子!
”
“给兔子打灯!
”
没一个背得出嫦娥奔月,可他们脸上那股高兴,跟千年前的月光是同一种亮度。
文化本来就不是背定义,是先把心跳搞快,再慢慢长进骨头里。
园里老师跟我透露,活动结束第二天,大班一个4岁男孩把家里扫地机器人盖上一层白纸,拿水彩笔涂满兔子,命令它“去墙上亮一个”。
妈妈发朋友圈:原来机器人也能过中秋。
这条朋友圈被杭州文旅局截屏,直接扔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案例库,乐悦一下成了“别人家幼儿园”。
预约参观的园长挤爆邮箱,他们最想偷的经,不是设备清单,而是那句“不纠正,只陪玩”的口诀。
我离开前,碰见西泠印社的书法家在凉亭写“国圆”。
最后一笔故意拖长,墨汁顺着宣纸往下淌,孩子伸手去接,指尖染黑,咯咯笑。
老先生抬头冲我眨眼:
“墨比iPad难洗,可记一辈子。
”
那一刻我明白,技术再亮,也只是钩子,真正挂住记忆的,是沾了墨的指纹和袖口扫过的桂花香。
来源:闲情品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