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西青区农业农村委策划组织的高素质农民数字化技能专题培训顺利完成。这场为期12天的“青村实训”,精准响应乡村发展需求,将实战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直播基地。其取得的实效,正是对区委组织部“来西青·创青‘村’”主题活动精神的生动体现。
近日,西青区农业农村委策划组织的高素质农民数字化技能专题培训顺利完成。这场为期12天的“青村实训”,精准响应乡村发展需求,将实战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直播基地。其取得的实效,正是对区委组织部“来西青·创青‘村’”主题活动精神的生动体现。
结训不久,成效已现。从大寺镇的津牛直播基地,到王稳庄镇、辛口镇的创富工坊,30名新农人正将所学转化为新农活。前几天,王稳庄镇创富工坊的张云迪,已开始用培训所学的AI工具为手工包生成创意文案。这种“指尖技艺”与“数字智能”的碰撞,正是区农业农村委通过“精准滴灌”模式力求达到的效果——有效破解数字鸿沟,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的人才活力。
精准筹划:
一场“按需定制”的培训
这项工程的起点,不是“我们想教什么”,而是“农民需要什么”。区农业农村委培训中心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农户和“创富工坊”成员对直播带货“很想学,但不会玩”。区农业农村委迅速联动组织部门和街镇,遴选出最有需求的学员,并争取市级资源,确保这场培训为西青新农人“量身定制”。
郑国悦
培训班学员
李七庄街朗庭园社区“邻聚工坊”的郑国悦对此感受很深:“这次培训真是雪中送炭!课程内容完全针对我们工坊在短视频和直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老师讲的都是我们能立刻用上的‘干货’。”她的感慨,印证了“精准滴灌”的第一步——课程设计直指痛点。
系统设计:
打造“能打仗”的数字新农人
副主任 吴锦凤
西青区农业农村
发展服务中心
12天的培训,更像一次紧凑的“数字练兵”。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吴锦凤打了个比方:“我们的目标不是发一本教材,而是给每位学员配一套‘数字化新农具’,并教会他们熟练使用。因此,课程从平台规则到AI创作,贯穿全链条;形式更是“课堂讲、现场练、模拟播”多管齐下,核心就是强化实操,确保学员们结业后能真正‘上场作战’”。
育后陪跑:
让技能在田间地头“结果”
培训的结束,才是服务的开始。西青区着力打造的“育后陪跑”机制,意在打通从课堂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这一点,辛口镇家庭农场的李淑娟大姐最有发言权。培训结束后,她家的优质番茄很快被区里推荐到了“津农荟”帮扶平台。“没想到学完技能,连销售渠道都帮我们想着了,这服务真是做到了家!”李大姐的欣喜背后,是一套“培训-实践-转化”的服务闭环正在发挥作用,它让学员的技能学习,最终能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
党建引领:
汇聚合力画出最大“同心圆”
组织一科科长、四级调研员 赵欣
西青区委组织部
这项工作能高效推进,离不开党建引领下形成的强大合力。“区委组织部与区农业农村委紧密协作,目标就是将培训资源精准注入‘创富工坊’这一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西青区委组织部组织一科科长、四级调研员赵欣向记者介绍。这种协同,形成了政策与产业同频共振的放大效应。下一步,将通过举办助农电商直播大赛等方式,继续“以赛促育”,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扎根乡村。
从“倾听”需求的耳朵,到“传授”技能的双手,再到“铺路”市场的双腿,西青区这套环环相扣的培育体系,其意义远不止于让几位农民学会直播。它标志着西青农事正在发生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农业生产正从“重劳力”走向“重智力”,农特产品正从“提篮小卖”走向“网销天下”,而农民自身,也从传统的“庄稼把式”转型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青农先锋”。
这正是西青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将人的现代化作为乡村现代化的先行棋。 当更多的“张云迪”们能自信地运用数字工具,当更多的“李淑娟”们能从容地对接广阔市场,西青的田野便不仅生长着丰饶的物产,更孕育着无限的希望与未来。这套“精准滴灌”的育才模式,正如一股活水,持续为西青乡村振兴注入最根本、最坚实的人才动能。
来源:西青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