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粒子破解暗物质之谜,物理界或将迎来大统一时代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08:25 1

摘要:暗物质,这个占据宇宙总质量85%的“隐形巨人”,困扰了物理学家整整40年。从极轻的轴子到质子质量级的WIMP粒子,无数理论模型在实验中折戟沉沙。但近期发表于《物理评论研究》的一篇论文,抛出了颠覆性观点:暗物质可能是一种“超重带电引力子”,而中国江门地下中微子实

暗物质,这个占据宇宙总质量85%的“隐形巨人”,困扰了物理学家整整40年。从极轻的轴子到质子质量级的WIMP粒子,无数理论模型在实验中折戟沉沙。但近期发表于《物理评论研究》的一篇论文,抛出了颠覆性观点:暗物质可能是一种“超重带电引力子”,而中国江门地下中微子实验站(JUNO)即将启动的探测,或许能揭开这个宇宙终极谜题的面纱。

颠覆认知:带电荷的“引力使者”竟是暗物质?

在传统物理学框架中,暗物质被默认为“电中性”——因为如果它带有电荷,就会与光子相互作用产生电磁辐射,早就被人类观测设备捕捉。但波兰与德国联合研究团队提出的新理论,彻底打破了这一惯性认知。

这一理论植根于N=8超引力理论,这是目前最有希望实现“大统一”的候选理论之一,试图将广义相对论描述的引力与量子力学掌控的粒子世界融为一体。该理论预测,除了传递引力、自旋为2的引力子,还存在一种自旋为3/2的“引力微子”,也就是研究团队口中的“超重带电引力子”。

它的特殊之处在于“矛盾统一”的属性:作为引力相关粒子,它质量惊人,接近普朗克尺度——约为质子质量的10¹⁶倍,是目前已知最重粒子的万亿倍以上;同时它携带电荷,却因数量极度稀少,在宇宙中几乎不产生可观测的电磁信号,完美规避了现有仪器对带电物质的探测限制。

“这就像在沙漠中寻找一颗带电的钻石,它确实带电,但因为太稀少,不会像雷雨云那样产生明显放电现象。”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安娜·科瓦奇形象地比喻。这种独特性,让它既符合暗物质“隐形”的特征,又跳出了传统候选者的理论困境。

中国“地下巨眼”:2万吨液体锁定独特信号

要捕捉这种罕见粒子,需要地球上最灵敏的“探测器”。研究团队经过反复模拟验证发现,为中微子研究量身打造的地下实验装置,恰好是探测带电引力子的“最佳猎手”,而即将启用的中国JUNO实验站,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深藏于广东江门开平市地下700米花岗岩中的JUNO,堪称“地下宇宙观测站”。其核心探测装置是一个直径40米的巨型球形容器,内部灌满2万吨特制有机合成油状液体——这种液体在粒子撞击时会发出微弱荧光,相当于为粒子“拍照”的“感光胶片”。容器周围密布的1.7万多个光电倍增管,能捕捉到单个光子的信号,灵敏度达到国际顶尖水平。

“带电引力子穿过探测器时,会留下独一无二的‘足迹’。”华沙大学物理系教授托马斯·鲁热夫斯基解释。模拟结果显示,这种超重粒子与液体分子相互作用时,会产生持续时间极短(约10纳秒)且能量分布特殊的闪光,其信号特征与中微子、宇宙射线等已知粒子截然不同,就像在嘈杂的人群中识别出独特的声纹,绝不会出现误判。

JUNO原本的核心任务是研究中微子振荡,精准测量中微子质量顺序。但这次研究发现,它的“副业”可能更震撼。“探测器的灵敏度和规模,使其成为探测超重带电引力子的理想平台。”JUNO合作组成员、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员曹俊表示,实验站已完成设备调试,正等待2025年下半年正式启动数据采集。

除JUNO外,中国在暗物质探测领域已构建起“天地一体”的探测网络。位于四川锦屏山地下2400米的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的地面配套实验PandaX,专注于寻找WIMP粒子;而“悟空”号卫星则在太空捕捉高能宇宙射线中的暗物质湮灭信号。此次JUNO的加入,让中国在暗物质探测的多条技术路线上都占据了关键位置。

40年探索困境:传统暗物质理论为何集体失效?

带电引力子的提出,实则是物理学界对40年探索困境的一次“破局尝试”。自1983年WIMP粒子理论提出以来,它一直是暗物质研究的“头号种子选手”,被认为能完美解释暗物质的形成与分布。

但现实给了物理学家沉重一击。美国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中国PandaX实验、意大利XENON实验等全球顶级设备,经过数十年高精度探测,始终未能找到WIMP粒子存在的直接证据。更棘手的是,不同实验对暗物质相互作用强度的测量结果存在矛盾,让WIMP理论陷入“观测危机”。

另一大热门候选者轴子的探索同样不顺。轴子理论诞生于1977年,旨在解决量子色动力学中的“强CP问题”,同时被寄予解释暗物质的厚望。但全球最大的轴子探测器——美国ADMX实验,在不断提升灵敏度后,仍未捕捉到轴子的踪迹。

“我们就像在黑暗中摸象,之前一直以为暗物质是‘大象’,但摸了40年都没摸到,现在不得不怀疑,它可能是一种我们从未想象过的‘生物’。”理论物理学家李淼曾如此评价暗物质研究的困境。这种困境催生了更多非主流理论,带电引力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学界视野。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物理学家也在提出自己的理论方案。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团队曾提出“类轴子暗物质”模型,结合了轴子与其他粒子的特性;而清华大学研究人员则在超弦理论框架下,预言了一类新型“暗光子”的存在,为探测提供了新方向。

一旦证实:物理学将迎来“大统一”曙光

如果JUNO真的捕捉到带电引力子的信号,其意义远不止找到暗物质本身,更可能开启物理学的“黄金时代”。

首先,它将为N=8超引力理论提供首个实验证据。自1978年该理论提出以来,因缺乏实验验证一直停留在数学层面。带电引力子的发现,将证明这一理论并非纯粹的逻辑推演,而是能描述真实宇宙的物理规律。

更重要的是,它将架起引力与量子力学之间的“桥梁”。爱因斯坦晚年致力于“统一场论”却终未成功,而现代物理学最大的难题,正是广义相对论(描述引力)与量子场论(描述其他三种基本力)的不相容。带电引力子的质量接近普朗克尺度——这是引力与量子效应达到平衡的临界尺度,它的探测将成为人类触及“普朗克物理”的第一次直接机会。

“这相当于在量子世界和引力世界之间打开了一扇窗。”科瓦奇指出,通过分析带电引力子的特性,物理学家有望找到统一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和引力的“终极理论”,完成爱因斯坦未竟的事业。

对中国而言,JUNO若取得突破,将标志着中国从“暗物质探测参与者”升级为“规则制定者”。从“悟空”号卫星到JUNO实验站,中国已在暗物质研究领域完成从太空到地下的全方位布局。正如曹俊所说:“我们不仅在寻找暗物质,更在通过这个过程,建设世界一流的基础物理研究平台。”

2025年下半年,当JUNO的1.7万个光电倍增管同时启动时,这个深埋地下的“巨眼”将凝视宇宙的终极奥秘。带电引力子是否真的存在?暗物质的面纱能否被中国设备揭开?物理学的“大统一”梦想是否即将照进现实?答案,或许就藏在2万吨液体即将发出的微弱闪光中。

来源:智能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