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海八珍”之首,海参是餐桌上的滋补硬菜;而作为“单一产值最高的海产品”,海参还是山东渔业经济的“重头戏”——2024年,山东海参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500亿元,占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的十分之一以上。
“小小的个头,大大的能量。”
作为“海八珍”之首,海参是餐桌上的滋补硬菜;而作为“单一产值最高的海产品”,海参还是山东渔业经济的“重头戏”——2024年,山东海参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500亿元,占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的十分之一以上。
鲁菜名吃——葱烧海参 图源:央视新闻
前不久,山东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海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部署实施六大工程,着力打造全国优质海参主产区、全产业链发展样板区,引领全国海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明确提出,到2030年,山东海参产业在全国占据领先优势,产值突破600亿元。
小小海参,何以成为海产“顶流”?山东海参又如何持续为全国“打样”?
海参外表粗糙,其貌不扬,“参”价却不菲。它有什么“过人之处”?
好神奇的生物。
比恐龙还“资深”。海参生存史长达6亿年,是名副其实的“海洋活化石”,恐龙见了它,都要喊一声“老前辈”。
超强的再生力。海参遇到危险或刺激时,会迅速喷出内脏“弃车保帅”,几十天后又能长出一套新内脏。若把海参切成两段,一定条件下,片段还能再生成一个整体。这为再生医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生活在海底的海参 图源:网络
“甚益人”的功效。
全世界有40余种可食用海参,中国就占了20多种。最早记载海参的文献是三国时期的《临海水土异物志》:“土肉,正黑,如小儿臂大,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炙食。”
对于海参的功效,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说它“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海错图》赞其“味清而腴,甚益人”。
如今,现代科技帮我们解码了海参滋补之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薛长湖带领团队研究发现,海参中含有海参硫酸多糖、海参皂苷、海参缩醛磷脂等多种功效成分。其中,海参硫酸多糖具有增强免疫的功能,海参皂苷有一定的抗肿瘤和抗凝血功能。
海参是餐桌美味、滋养佳品 图源:央视新闻
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从烟台、威海、青岛等地的海洋牧场、近岸池塘,到东营、滨州等地的盐碱滩涂,都有海参养殖。
在山东,海参产业已经形成了从育种、养殖、加工、流通到销售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成为全省渔业优势特色产业,在丰富人民群众“菜篮子”、保障优质蛋白供给、促进渔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物以稀为贵,以前说起海参,不是谁都有口福。如今,它走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这背后,离不开产业的崛起和壮大。其中,山东的探索值得称道。
掀起养殖浪潮,开了个“好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野生海参资源因过度捕捞濒临枯竭。能否人工养殖,成了亟待攻克的难题。凭借雄厚的海洋科研实力,山东率先突破了刺参产业化育苗和养殖技术,为全国海参产业打开了“规模化发展”的大门。
本世纪初,以刺参为代表性物种的第五次海水养殖浪潮在山东兴起,并迅速推向其他省份。
2000年时,全国海参养殖产量不足1万吨;2004年,跃升至5.3万吨,其中山东4万吨;到了2024年,全国海参总产量达到32.6万吨,山东为10.2万吨。
在威海荣成一处海洋牧场海参养殖区,渔民们开展海参苗管护作业 图源:新华社
做强“芯片”,育种“一骑绝尘”。
海参养殖“上规模”的同时,也遭遇了种质退化、病害频发、极端天气危害大等问题。要想把产业做大做强,没有良种万万不行。山东的海参育种,在全国遥遥领先。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廖梅杰介绍,目前,我国培育出9个刺参新品种,山东一省便独揽8个,“参优1号”“东科1号”“安源1号”“鲁海1号”等良种在产业推广应用上表现亮眼。
2024年,全国海参苗种产量660亿头,其中山东贡献近400亿头,占比60.6%,苗种的质与量均高居全国首位。
位于青岛即墨的一处海参育苗棚 康晓欢 摄
精深加工,满满的“科技含量”。
海参是出了名的“娇贵”——离开海水,很快会自溶,一旦处理不及时,价值便会大打折扣。过去,海参加工长期面临功效成分不清、传统工艺落后、营养流失严重等难题。
刚捕捞上来的新鲜海参 图源:大众新闻
为了解决这些“痛点”,薛长湖团队牵头,联合黄海所等单位攻关,最终完成了“海参功效成分解析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团队骨干成员、海大副教授姜晓明介绍,以前吃海参,总要先过“干参泡发”这一关,既考验手艺,又耗费时间,还会损失大量营养及功效成分。借助团队发明的速发海参加工工艺,干参泡发时间从以前的四五天缩短到8小时;利用低温真空蒸煮工艺,则可以做成鲜食海参。
还有企业将海参多糖等活性物质提取出来,制成胶囊、口服液等精深加工产品。这些“吃法”更方便,也能保留更多营养和功效成分。
凭借硬核加工技术,山东烟台拥有国内最大的海参加工基地、集散中心,全国约60%的海参在这里完成加工后,流向全国各地。
当前,国内海参产业呈“三足鼎立”之势。2024年,辽宁海参产量11.7万吨,山东10.2 万吨,福建8.6万吨。眼下,海参产业面临共性的“成长烦恼”——极端天气灾害增多、优良品种依然不足、养殖设施化水平较低、加工工艺有待规范……
山东此番出台文件,意在以自身实践为行业破局,在“扬长补短”中巩固领先优势。
良种培育:“脑洞”再大一点。
种质创新,一直在路上。实施意见提到,攻关基因挖掘等关键技术。
早在2017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就完成了海参全基因组精细参考图谱的绘制,属国际首次。有了这份“地图”,我们就可以寻找耐热、高产、抗病的基因,大幅提升育种效率。
即墨海参养殖基地 康晓欢 摄
绿色养殖:给海参造个“生态家”。
在海洋牧场开展底播增殖,所产海参品质好,深受市场欢迎。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做得更精细一些。
廖梅杰建议,做好海域规划,根据养殖容纳量科学布局放养密度;研发设施化和智能化设备,提高管理水平和采捕效率;持续跟踪投礁区,综合评价该水域生态环境变化等。
高值利用:把海参“吃干榨净”。
姜晓明介绍,海参加工面临的一个常见问题是,加工副产物如海参肠、海参花、蒸煮水等,多被当作“废物”丢弃了,高值化利用率不足10%,大量宝贵资源被浪费。破题的关键在于“全参利用”,即不仅要对海参体壁做深度开发,也要加强对副产物的综合高值化利用。
他认为,推动海参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扬“科技之长”,补“转化之短”,打通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最后一公里”;扬“品质之长”,补“标准之短”,率先制定高值化产品标准,建立从原料到产品的全程质量追溯和品质认证体系,用“山东标准”为“山东好品”背书……
小海参,大产业 图源:央视新闻
从餐桌上的滋补珍品,到撑起百亿产值的产业支柱,小小海参寄托着人们对美味与健康的追求,也承载着山东渔业向深蓝挺进的智慧与雄心。这场“参”生不息的奔赴,必将书写出更精彩的篇章。
来源|青岛宣传 文字:王沐源 王亚楠
来源: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