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带了杯子潜到万米海沟,杯的大小从奶茶杯压缩成白酒杯!解锁深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03:37 1

摘要:4年前,世界上去过深达1.1万米马里亚纳海沟的人,曾比去过月球的人还少。而生于1988年的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研究员赵维殳就是其中之一,她自称是一个海底“寻宝人”。

4年前,世界上去过深达1.1万米马里亚纳海沟的人,曾比去过月球的人还少。而生于1988年的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研究员赵维殳就是其中之一,她自称是一个海底“寻宝人”。

赵维殳绘制的“奋斗者”号探索深渊图案。

“我想给大家看个东西——这是我带到马里亚纳海沟的杯子。”迎国庆之际,9月28日晚,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举行的“青春华章·共赴山海向未来”主题展演活动中,赵维殳与观演的青年师生们现场分享对比图,“下去之前,它是这样的;下过马沟之后……现在它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原来,她带到万米海沟的一个彩绘杯,竟从奶茶杯大小变成了白酒杯大小,就像被压扁的微缩小品。

赵维殳在实验室。

赵维殳展示杯子“深潜”前后的大小变化。徐瑞哲 摄

这正是由于水深产生的高压所致。11000米,约等于1100个大气压,相当于20头大象同时站在上面。赵维殳笑言,要是杯子也有朋友圈,估计会发一条动态:“真是压力山大啊!”回忆起2个月的航行中,她和团队经历了至少5个台风,是当时海区唯一的作业船只,正应了中国载人深潜的口号:“宁冒风险,不当逃兵!”

交大四人组“奋斗者号”前合照,左起:肖湘-王寅炤-赵维殳-张宇。

赵维殳的那次夜潜,全程在黑暗中长达12小时,她趴在潜器的舷窗上向外一直看。从入水到下潜几千米,各种不知名的荧光生物在漆黑的海水中,就像夜幕中的流星一样,不断地从眼前划过,黄的、绿的、蓝的、红的……到了马沟海底,潜水器的探照灯一打开,眼前是一片神秘的幽蓝。

深渊科考作业。

仔细一看,澄澈的海水中,无数的水母、小虾、浮游动物在欢快地游动。她所在深潜科考团队成员用手机在舱内拍下了这一刻,而这张照片也随着他们的论文登上了国际顶级期刊《细胞》杂志的封面。

原本以为高压下的“生命禁区”,其实是黑暗中不为人知的“生命狂欢”。经过整整3年研究,团队在马沟底部发现了7564种微生物,其中89.4%都是未知的新物种。她惊叹道:“深渊物种的新颖性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

万米深渊钩虾标本。徐瑞哲 摄

在赵维殳看来,这些深渊里小家伙的生存哲学基本分两派。一派是喜欢“断舍离”的“极简主义者”——基因组精简到极致,只保留核心功能,“就像一个背包走天下的背包客,带的东西不多但样样都精。”而另一派,则是“杂货铺”里的“全能收藏家”——什么基因都要,什么功能都有,“就像有些大学生的书包,有用没用都先收着,万一用得着。”

深海底部岩石样本。徐瑞哲 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微生物自主学会了"变废为宝"。他们把高压对细胞产生的过氧化伤害,转变成自己求生的利器,把那些塑料垃圾、重金属等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在深海海底变成了专属它们的美食,以此应对万米之下的黑暗、高压以及食物匮乏。从人类角度讲,它们简直就是来自海底的"环保卫士”,在深海之中默默守护着地球。

我国深潜器模型。徐瑞哲 摄

深入无人区,必颠覆认识。他们的研究成果突破了国际上这一领域40年的瓶颈,用中国智慧重新定义了深渊生态系统的异常繁荣。同时,他们也建立了全球唯一的深渊生命大数据库,通过《马里亚纳共识》倡议向全世界开放共享。“我们为联合国‘海洋十年’计划贡献大国力量,通过科学把‘我们所拥有的海洋’变为‘我们所希望的海洋’。”

深海归来获得“认证”。

赵维殳期待,有朝一日,这些来自海下万米生命的“超能力”,能够帮助人类治理污染、对抗衰老、克服疾病。“其实,马沟只占了全球海洋面积的一亿分之一,就已有如此多的发现。”今年,其指导的00后研究生也开始了他们的深海“寻宝”之旅。“解锁生命禁区,勇闯无人之境,小小杯子见证了我们征途是星辰大海!”

活动主场——学生中心大楼夜景(摄影:王湘茹)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青春华章·共赴山海向未来”主题展演活动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上海市委网信办指导下,由上海交通大学、哔哩哔哩、澎湃新闻联合主办及米哈游支持,当晚以一堂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形式进校园演绎,同时融合时空对话、青年讲述、科技艺术等创意表达,集中展现心系家国、不负时代的新时代青年风采。

活动现场,从上海交通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研究员陈亦楠穿越“没有硝烟的战场”,到孔海南教授团队第三代洱海治水人、上海交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常雨杨等守护绿水青山,沪上高校学子聆听红色基因的时空回响,见证科研报国的动人故事,感受青年师生的创新精神,体验文化自信的国潮新风。

题图来源:徐瑞哲 摄 图片来源:除署名外,均资料照片

来源:淘氣v泡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