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礼贤下士、珍爱人才这一优良传统,如今在上海备受推崇。2023年11月20日,上海首个文化人才之家项目“猎户座”公寓落地虹口区,接着,普陀区、浦东新区、闵行区、徐汇区也先后推出文化人才之家。一年多来,市委宣传部加强市区合作,通过优质的居住环境和优惠的租金政策,为
礼贤下士、珍爱人才这一优良传统,如今在上海备受推崇。2023年11月20日,上海首个文化人才之家项目“猎户座”公寓落地虹口区,接着,普陀区、浦东新区、闵行区、徐汇区也先后推出文化人才之家。一年多来,市委宣传部加强市区合作,通过优质的居住环境和优惠的租金政策,为文化产业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提供重要物质保障,惠及700余名文化人才。文化人才之家的年轻人生活感受如何?他们的梦想是什么?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回答。
徐汇城投宽庭
人才社区 双向赋能
昨天,位于漕溪路258弄、毗邻徐汇日月光中心的“上海文化人才之家”徐汇城投宽庭项目投用,140名来自全市文化系统的青年人才入住。在启用仪式上,“青年服务官”宋阳的生动讲述引起在座人才代表共鸣。
这一项目共有140套房,入住者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96.43%,65%的住户不到30岁。这是一个青春洋溢的空间,不仅有瑜伽房、电竞房、公共会客厅等公共空间提供娱乐、休闲、健身、自习、阅读、影音等,更注重党建引领,实现青年文化人才与社区发展双向赋能。宣传系统人才所在单位的党群部门、徐汇区委宣传部与项目所在的田林街道党工委建立党建共建机制,积极推进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社区共治,推出的首个党建共建品牌——“文化好邻居”,覆盖“青年研习会”“汇爱能量站”“甜灵文化集”“艺起美育社”“幸福共治坊”等5个板块。
徐汇城投宽庭项目昨天投用,迎来140名青年人才。新民晚报 张龙 摄
自从有了这个项目,街道青年党群干部宋阳就多了个“兼职”——青年服务官。她说:“这里既有由党建共建单位上海歌剧院提供的音乐党课,也有年轻人自己发起的红色剧本杀、红色读书会,周末还有邻里文化节。世纪出版集团设置了世纪书架,入住项目的编辑也会化身‘讲书人’,和邻居分享书籍。不少住户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治理,还有人主动发起微信社群‘网络文明公约’,相信未来会拼出更多社区治理的拼图。”
上海社科院助理研究员赵晓涛是首批入住者之一,曾在多地求学、求职,最终选择了上海。他说,初到上海要应付租房、通勤、环境陌生等许多问题,压力不小,现在“一切发生了改变,这里提供的不仅是一处居所,更是一份安心与支撑。”
浦东世博璟尚
逐梦他乡 安居无忧
2024年3月7日,由市委宣传部和浦东新区区委携手共建的“上海文化人才之家”——世博璟尚社区亮相。仿佛一个强磁场,吸引了众多满怀憧憬、朝气蓬勃的青年才俊,在此安家,开启逐梦之旅。1898套拎包入住的精品住宅,宛如1898个梦想孵化舱,迎来一群活跃在文化、政务、金融、医疗、科技行业的青年。
“过去我和别人合租房子,容易互相干扰,没有独立的创作空间。”作为首批入住者,上海淮剧团的年轻作曲家夏锐说,自己居家工作时间比较长,喜欢晚上静下心来艺术创作。听说有租赁机会,他第一时间报名,幸运地获得了第一批选房的机会。
上海淮剧团的夏锐带着爱宠猫咪一起入住世博璟尚。新民晚报 徐程 摄
夏锐选了一套71平方米朝南的两室一厅两卫,一间做卧室,一间做音乐工作室。“放进我心爱的电钢琴、创作设备、隔音板,一个完美的创作空间就诞生了。”一起入住的宠物猫“仔仔”也拥有了专属猫屋。万事俱备,这个3年搬了3次家的贵州男孩,第一次在上海找到了“家”的感觉。
为营造“家”的氛围,璟尚社区居民区党支部化身贴心知己,主动融入青年群体。前期,通过入户调研、线上问卷、线下青年座谈会等多元“听诊器”,精准了解青年住户在日常生活、职场奋进、社交娱乐等方面的“喜怒哀乐”,定位他们的关注热点与期盼。最终,以青年需求为“导航仪”,规划党群服务、人才议事、创业孵化、共享办公、娱乐社交等十大功能板块,精心打造出一个集服务、办事、学习、娱乐、社交于一体的“南仓·璟彩生活家”青年服务共享空间。
上海歌剧院青年演奏家谢亦杉说:“我日常需要练习乐器,现在可以去璟彩剧场练,既安静又方便。”
普陀中岚居
呼朋引伴 精彩无限
上海文化人才之家“西部乐巢·中岚居”是普陀区首个保障性租赁住房社区,也是少有的坐落于内环边的保租房社区。社区地理位置优越,距离轨交3、4、7号线镇坪路站仅约500米,15分钟内即可抵达医疗、教育、商业一体化的完善生活圈。项目共提供1352套精装房源,包括35—46平方米一室、46平方米一室一厅和71平方米两室一厅三类户型,可满足从单身青年到小家庭的不同居住需求。
每当华灯初上,“中岚居”便迎来一天中最具活力的时刻。结束工作的年轻人纷纷走进青年中心:多功能教室里,有人铺开水彩画纸,在色彩交织中缓解工作疲惫;健身房内,上搏击操课的学员跟随动感节奏挥拳踢腿,尽情释放。这里不仅是居所,更是年轻人充电成长、结识同频伙伴的精神港湾。
“中岚居”创新开设青年夜校,实现“青年下班、夜校开门”的无缝衔接,为大家搭建提升自我的平台。去年,青年中心共开设三期72节夜校课程,包括美妆、搏击操、水彩、燃脂操、瑜伽、沪语课堂等,深受欢迎。“搬过好多次家,这次是最满意的。”不少沪漂青年文化人才,选择了在普陀安居。
社区成立了“岚青汇智”青年议事厅,鼓励大家参与社区治理。通过“文明养宠”“共享空间使用优化”等圆桌对话,践行“让青年成为解决社区难题、孵化项目实施主体”的理念。
闵行九星社区
邻里共创 社群裂变
“推开窗就能看到七宝老街的黛瓦飞檐,楼下有随时可约的文创沙龙,周末还能邀请志同道合的同事来家小聚畅谈,这里满足了我对理想工作生活的全部期待。”站在闵行区七宝镇“城投宽庭·九星社区”明亮的落地窗前,在世纪出版集团工作的小陈这样描述她入住一年来的感受。作为“上海文化人才之家”首批入住者,她和来自出版、设计、影视等领域的182位青年文化人才比邻而居,开启了崭新的生活。
社区打造的“全新邻里共创空间”,成为青年文化人才日常交流与生活融合的重要平台。这里的活动丰富多元,涵盖休闲、学习、文艺等多个领域。“平时活动很多,年轻人聚在一起,共同话题也多,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东方网工作的揭旋说道。他注意到小区里喜欢跑步的人不少,便自发创建了一个跑步群。“大家经常约着一起跑步,还会参加七宝马拉松这类活动,互相督促、交流技巧。”揭旋透露,“明年我们计划一起报名参加马拉松,用团队的力量实现个人突破。”
跑步群的诞生,正是社区“社群裂变”模式的生动缩影。据揭旋介绍,社区最初建有一个大群,随着居民兴趣的延伸与扩展,逐渐分化出桌游、夜校、舞蹈、乐器等多个兴趣社群。“大家从大群出发,慢慢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形成更聚焦的小社群。”
除了兴趣社群,社区中还涌现出不少自发的互助行为。揭旋虽然自己不养宠物,但对群里的“寻猫启事”印象深刻:“如果有居民的猫走失了,大家都会帮忙寻找,甚至暂时收养,再在群里联系主人。这种邻里之间的互助精神,特别让人感动。”
在译文出版社工作的霍伟特别提到社区浓厚的阅读氛围。“这里的居民大都从事文化相关工作,社区里设有阅览室、阅读角,还举办过图书义卖活动。大家把家里的书拿出来,换一小包米或其他物品,既环保又有意义。”他补充道,“周末社区还会组织微旅游,一起去七宝老街、宝龙美术馆走走看看。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日常生活,也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情感连接。”
在这里,社群不仅是兴趣的集合,更是情感的寄托。跑步健身、市集文创、夜校进修、宠物互助……每位居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从单纯居住到真正生活的跨越。
虹口猎户座
融入城市 共同成长
2023年底,上海首个文化人才公寓“猎户座”正式启用,本市多家文化单位以及虹口区重点文创企业的39名青年人才成为了首批住户。一年多后,他们在公寓生活情况如何?又为社区带来了何种改变?
在上海一家媒体供职的小何,主业是编写调研报告,入住“猎户座”后,公寓配套的新垦书局成了她最喜欢的公共空间。闲暇无事时,她经常在书局泡着看书,有时也会参加一些虹口区组织的文化活动,比如地标打卡、议题讲座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参与,她渐渐从活动的参与者变成了一名志愿者。小何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解读城市的发展脉络,转化为生动有趣的传播内容,以城市文明宣传者,以及城市故事的讲解员等身份为市民服务。
无独有偶,“猎户座”另一位“红人”小张是演奏师,他在新垦书局开设了一个公益古琴培训班,不论是公寓邻居,还是附近居民,都可以在他这里免费学习古琴,这是他回报人才公寓的一种方式。
越来越多的青年文化人才入住,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来充实社区活动的内容,新垦书局也成了一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越来越多由住户主导的文化、艺术活动在空间上演,丰富了年轻住户的业余生活,也吸引周边居民带着孩子们前来参与,文化味越来越浓,人气也越来越足,公寓与社区融为一体,共同进步成长。
为文化人才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继而促进人才与城市文化的深度融合,正是“猎户座”人才公寓设计的初衷。运营一年来,公寓的入住率持续攀升,超过了90%。通过提倡双向奔赴和共赢的理念,“猎户座”推动文化人才与城区发展的深度融合,为上海文化人才公寓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来源:林氏学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