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要写真实小细节(梭鱼湾球场翻涌的蓝色人浪,比渤海潮更汹涌。当主队进球时,整片看台突然变成共振的鼓面,前排大叔的啤酒沫溅到我校服上,却塞来一把海苔花生:"孩儿啊,眼泪和啤酒都是庆祝的彩带!"✅)
《乡情》作文学案
审题练习1. 题目要这样理解
"乡情"不是让你介绍家乡有多漂亮,而是写你对家乡有感情的小故事。
比如:
(1)三段式:家乡美景,家乡美食,家乡人的热情。
(2)递进式
- 从觉得家乡很普通 ➔ 发现特别的地方
- 通过一件旧物(爷爷的工具包、老照片)突然感受到家乡的温暖
- 用眼睛、耳朵、鼻子去发现秘密(比如电车声音里的历史)
2. 想个好点子
✓ 不要写人人都知道的景点(比如老虎滩海洋公园)
✓ 找只有你知道的小秘密(举个):
- 家门口槐树根缠着生锈的铁钉
- 菜市场阿姨捆海带的方法和你太奶奶一样
- 木栈道底下刻着30年前修路工人的名字
3. 选你熟悉的东西
就像在房间里找宝藏:
- 听觉宝藏:电车叮当声/早市吆喝声
- 触觉宝藏:老槐树粗糙的树皮/姥姥纳的千层底布鞋
- 时间宝藏:对比现在和过去(比如用手机拍老房子,发现墙砖缝里藏着贝壳)
4. 把作文写成探险日记
开头:我以前觉得家乡很无聊(像探险前的迷茫)
中间:突然发现的线索(比如阁楼找到爷爷的旧铁盒)
高潮:跟着线索探险(去现场观察/听老人讲故事)
结尾:原来家乡超酷(像找到藏宝箱一样开心)
5. 让文字会说话
✓ 少用形容词("非常美丽"❌),多用比喻("槐树的根像老人的手指抓紧大地"✅)
✓ 让东西会动("电车轨道在阳光下像一条闪光的蛇")
✓ 五官总动员(举例):
- 嗅觉:焖子摊的焦香味混着海腥气
- 听觉:退潮时贝壳"咔啦咔啦"的响声
- 触觉:暴雨后木栈道摸着像吸饱水的海绵
6. 千万要注意
⚠️ 别写假大空的话("我爱家乡"❌)
✅ 要写真实小细节(梭鱼湾球场翻涌的蓝色人浪,比渤海潮更汹涌。当主队进球时,整片看台突然变成共振的鼓面,前排大叔的啤酒沫溅到我校服上,却塞来一把海苔花生:"孩儿啊,眼泪和啤酒都是庆祝的彩带!"✅)
记住:写作文就像给朋友讲秘密,把你在家乡发现的有趣小事说出来,就是最棒的乡情!
范文片段1. 铁锅炖的云朵
妈妈抡铁勺搅动酸菜白肉锅,蒸汽顶得锅盖跳踢踏舞。爸掰开黄米馍蘸汤汁,突然指着窗户喊:"快看!哈气把玻璃熏成棉花糖啦!"弟弟在"棉花糖"上按的手印洇出水痕,他说这是铁锅炖给窗户盖的乡情邮戳。
2. 热炕头的温度计
三九天的炕头烫得能烙饼,爷孙仨排排坐啃冻柿子。爷爷的旧怀表链子垂在炕席上,弟弟拿它当铁轨推玩具车,我呵口气在玻璃窗上画春天。热气把我们的影子投在报纸糊的墙上,像出皮影戏——这就是东北人捂在棉袄里的乡情,烫得冰花都冒汗。
3. 酸菜缸的呼吸
姥姥家酸菜缸总蹲在仓房角落,像只胖肚子的陶土熊。入冬前白菜们排队跳进滚水,姥姥赤脚踩出的“咯吱”声,震得房檐冰溜子直哆嗦。现在超市酸菜丝切得整整齐齐,可没了缸沿白霜那口凛冽的酸,就像丢了大碴子粥的灵魂。
4. 窗花里的秘密基地
妈妈剪的新窗花是只胖兔子,耳朵正好贴在玻璃结冰花的位置。我用指甲在霜花上抠出迷宫,妹妹说那是兔子去菜窖偷萝卜的路线。当夕阳把窗花染成橘子色时,整扇窗户都在说:乡情就是妈妈剪出来的童话,冻在零下25℃也暖呼呼。
5. 冰滑梯外交官
公园冰滑梯排满小豆包,穿成球的我"出溜"下去时,羽绒服和冰面擦出静电火花。后面穿貂的阿姨喊:"孩儿啊,给姨腾个地儿!"她滑下去时围巾飞成彩虹旗,逗得全体笑出鹅叫。管理员大爷举喇叭喊:"注意安全!"自己却偷摸把冰道磨得更亮——乡情就是东北人嘴里骂着"虎了吧唧",手里给你铺条最光溜的快乐道。
6. 海风调色板
五月的海风最懂调色。它把老虎滩的晨雾染成蟹壳青,又将付家庄的晚霞泼成海胆橙。我最爱蹲在石槽村的礁石上,看潮水在岩缝间绣出银边——那湿润的纹路像极了姥姥纳鞋底的花样,一针一线把浪花的歌谣缝进岸的皮肤。当暮色将海天缝成缎面时,整条滨海路都成了乡情的具象,每个弯道都在诉说:大海记得所有游子的足迹。
范文全篇(一)乡情
海风裹着烟火气漫过金石滩时,我总觉得大连是座被浪花托起的游乐场。潮汐在沙滩上画出五线谱,而我们这些在海边长大的孩子,都是踩着浪尖音符的演奏家。
暮色里的咸味狂欢
七月末的傍晚,付家庄的礁石滩变身露天厨房。表哥把腌好的鱿鱼串架在炭火上,海盐粒在火光中炸成细小的金星。我赤脚追着退潮浪花捡蚬子,忽然听见舅妈喊:"快回来!炭火把你的影子烤糊啦!"当暮色把海天缝成紫绸时,烤鱿鱼的焦香与浪花的咸涩早已在风里私奔——原来最浓的乡情,是海风与烟火私定的终身。
樱桃红里的土地密码
五月的旅顺北路,樱桃园像打翻的珠宝盒。我跟姥爷学挑果:"要选阳面带露斑的,甜里藏着太阳味!"竹篮渐满时,姥爷突然把最红的果子塞进我嘴里:"尝尝!土地把积攒的甜都吐给勤快人。"深夜的歹街夜市,焖子摊铁铲与炒锅的碰撞声中,我咬破樱桃的薄皮——爆开的汁水在舌尖炸响:那些被樱桃染红的指纹,是土地给我们盖的乡情印章。
梭鱼湾的蓝色心跳
梭鱼湾球场翻涌的蓝色人浪,比渤海潮更汹涌。当主队进球时,整片看台突然变成共振的鼓面,前排大叔的啤酒沫溅到我校服上,却塞来一把海苔花生:"孩儿啊,眼泪和啤酒都是庆祝的彩带!"散场时数万人齐唱的队歌里,我突然听懂了乡情的真谛——它不在胜负,而在数万陌生人共享同一种心跳的震颤。
潮水退去,沙滩上残留的炭灰与贝壳被月光漂白。就像梭鱼湾终将散场的人浪,就像歹街收摊后的满地竹签,所有具体的场景都会消逝,但海风记得樱桃汁滴落的轨迹,土地存着赤脚奔跑的温度,而那些为足球呐喊的声波,早已化作无形却永恒的潮汐,在每颗大连人的心脏里涨落。或许乡情本就是如此——它是所有琐碎的总和,是烟火燃尽后仍然灼热的,那捧看不见的余温。
(二)乡情
我曾经是一个没有家乡的孩子。
“家乡”,是一个多么美丽、多么深情的词语呀!我从文字中读到的别人的家乡,山都是高峻的,水都是浩渺的,乡情总是质朴温暖的,乡俗总是神秘有趣的……
可我出生的地方呢,却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了。不远处堆着的几座荒山,老是一副木然的神情;山脚下倒是有一片湖水,也总是水波不兴,丝毫不见活泼的样子;没有引人入胜的乡俗,更没有曲折离奇的乡间故事。
它不过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我一直都没有将它和“家乡”这个美好的词语联系在一起!
直到那一天,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习了蒲松龄写的《山市》。从课本上领略完山市的奇妙之后,老师把我们领出教室,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小山说:“那就是奂山,蒲松龄描绘的神奇景象就出现在这座山上!"
啊!居然是它!很久很久以前,竟有一座直通霄汉的危楼在它上面突兀而起,几盏忽明忽暗的灯在它的上空如星点般闪烁。然后这一切又突然消失得了无踪迹。原来这座其貌不扬的小山竟也有过如此惊心动魄的往事。
再看它时,便不觉得它木然了。枯木残枝,愈见它的沧桑;荒草迷离,更为它平添了几分神秘;散落在山顶草间的石兽残躯,仿佛正述说着它曾经奇特的历史。从此,我开始细细打量自己的家乡,开始试着找寻它独有的魅力。
于是,山下的湖水渐渐变得生动了。
春天它平静地倒映着蓝天,倒映着白云,倒映着绿树,一副悠然的样子;夏天它活泼地荡漾起粼粼的波,翻动着轻轻的浪,显得有些调皮;到了秋天,水中那些安静不动的虾、自由自在的鱼都可以看得无比清晰;冬天来临,它早早地就结成了冰,再盖上厚厚的雪,白茫茫一望无际..
于是,那些曾让我觉得土里土气的乡俗也变得引人入胜了。
每年正月间村村都会擂响的商家大鼓,曾被我不屑一顾。现在再看,擂鼓者虽不像安塞腰鼓的舞者那样有着跳跃的脚步和飞扬的身姿,可上百个人就那么稳稳地站定了,高高挥起的鼓槌却也能敲出落地生根的坚定,敲出安稳如山的气势!
于是,每一张脸庞都变得温情,每一个笑容都变得亲切。
于是,每一句方言都变得有情有韵,每一段经历都成了耐人寻味的故事。
我在想,倘若没有这么一座奇山,没有这么一篇名文,我还会不会把它认作我的家乡。我觉得,尽管会来得晚一些,但迟早都会相认。因为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我的身体里流淌着它的血液,不管它有多么普通,都会成为我美好记忆的源泉!
[评析]
最难被发现的,常常是我们身边的风景。因为太熟悉,就会觉得太普通,于是就也察觉不到它的美好了。“我曾经是一个没有家乡的孩子。”开篇这个个性化的表达,正是源自小作者真切的情感体验。这个真挚而独特的开头,很能吸引读者的眼睛。当乡情被一篇课文点燃之后,“我”开始细细打量自己的家乡:山变得神秘,水变得活泼,乡俗变得有情有韵。那些描摹山水的文字,无一不显示出发现故乡之美的欣喜,无一不流露着对家乡的热爱。在用生动的文字充分展示了家乡的美好之后,最后一段直抒胸臆就显得那样触动人心,突出了“乡情”之“情”。
《旧轨还乡》
作者:内蒙古乌兰察布 张潇冉
姥姥、姥爷牵着我踏上一趟绿皮火车,自杭州启程,摇晃过二十五个小时直达内蒙古乌兰察布。这是我儿时归乡的记忆。
火车一路向北,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一切如此美好,甚至车厢内的嘈杂喧嚷都是含情脉脉的。次日天未亮,我就把额头贴在起雾的玻璃上,守望远方。晨光破晓,仿佛那天的朝阳就是为了迎接我们的回归而冉冉升起。然而上小学后回老家的次数也随之减少。那趟直达的列车也悄然停运。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
直到去年姥爷离世,回老家的频率陡然上升。只是,如今的归乡之路已不复儿时的悠然惬意,而是一场漫长而煎熬的跋涉。天未破晓,便赶往机场焦灼等待,徒增一道行李托运手续。机舱内狭小的空间外加空气的震荡,让人难受。机场进出,再如迷宫里兜兜转转,而后还有数小时车程,到家时早已夜幕漆黑。一路奔波,无暇欣赏窗外风景。更何况飞机窗外除了茫茫云海,再无其他景致。
今年听完那趟停运已久的火车又重新运营,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激动。
一个月前,我终于再次踏上这趟魂牵梦萦的火车。夜幕低垂,火车缓缓启动。车厢里亲切熟悉的方言和着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混响成一首怀旧的歌谣。躺在铺位上,感受到火车的微微颠簸,仿佛躺在大地母亲温柔的摇篮里。只是车厢里的人渐多,似乎已没有以前那般宽敞。
说来也巧,就在我们的铺位下方,有一对老人带着他们的孙子行程与我们完全一致。本就窄小的床铺,几只爷孙俩。为了让孙子舒适些,爷爷硬是蜷缩在床尾。车厢熄灯后,那孩子总是悄悄掀起窗帘一角,透过缝隙,好奇地窥探着窗外飞逝的风景。
乘务员推着小车叫卖着各种商品。年轻人大多置之不理,他们便将目标转向了年迈的老人。但无论推销员的言辞多么天花乱坠充满诱惑,那位爷爷始终不为所动。然而,当推销员随口一句“孩子爱吃”,他就毫不犹豫地掏了钱。一笔莫名其妙的生意就这样心甘情愿的成交了。
看着这一幕,儿时乘火车的记忆又泛上心头。那时的姥姥姥爷是否也会为我而傻傻的买下一些推销品?他们是否也会为了让我睡个好觉而把自己缩在床尾?我是否也曾像那个小孩一样偷偷掀起窗帘欣赏不断变换的风景?岁月模糊了记忆的细节,我用想象将他们一一勾勒。
终于,火车抵达老家。见到姥姥的那一刻,心中积攒已久的思念如潮水决堤,夺眶而出。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