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中国社科院巫新华:昆仑,原来不是一座山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9 21:31 1

摘要:9月27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原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在武汉市社科院大江论坛第42期讲座中,以《昆仑、长江与黄河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共相》为主题,打破了人们对昆仑的具象认知。

“昆仑在哪?中华大地无处不昆仑,它不仅仅是地理概念,更是解读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一把钥匙”。

9月27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原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在武汉市社科院大江论坛第42期讲座中,以《昆仑、长江与黄河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共相》为主题,打破了人们对昆仑的具象认知。

巫新华结合考古发现、文献记载与民俗研究,系统解读了昆仑从神话信仰到政治文化认同的发展历程,也为理解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基因提供了全新视角。

广泛的“天崇拜”,构成昆仑文化共通的精神坐标

早在8000-6000年前,一种对“天”的普遍崇拜已在中国大地上萌芽。

无论是北方的“腾格里”信仰,还是广泛存在于各民族中的“天崇拜”,都指向一个共同的观念:天,是人类社会管理的终极依据。而昆仑,成为天地人沟通的神圣媒介。

巫新华指出,古人认为,祖先离世后并非消失,而是沿着“神树”或“神山”升天,其意志与天合一。因此,祭祀祖先,即汇报人间事,也是聆听天意。

彼时的昆仑,成为古人沟通天地人“三才”的媒介。早期的中华文明,形成“中华大地无处不昆仑”的景象。当时的昆仑,可以是任何一座高山、大河,也可以是人造的祭坛,三星堆神树、红山文化三环祭坛、汉代博山炉,乃至蒙古族敖包、藏族桑炉,本质都是昆仑“通天”内涵的不同表达——祖先沿神树、高山升天,其意志与天的意志合一,“敬天法祖”由此成为贯穿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

这种对“天”的敬畏与沟通渴望,构成了昆仑文化的底色。人们遇意外时感叹“天呐”,蒙古语中的“长生天”、突厥语中的“腾格里”,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天命观”同源,都是这一文化的共通表达。

考古发现,由于 “观象授时”的农作需要,“天圆地方”“敬天法祖”、“天命(腾格里)”“天下”和“天人合一”等一元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文化思想,早在距今8000年前后就已经成为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的普遍共识。距今8000-6000年前后酝酿形成中国文化共相,“一体”格局出现,形成“早期中国文化圈”;距今5000年前,“国家形态中国出现”,黄帝的万邦之国时代正式开始。

从血缘维度看,分子考古学也证实,广义中国文化圈内的人群,无论属于阿尔泰语系还是汉藏语系,主流血缘高度一致。这种一致性与6000年前昆仑文化代表的“一元文化”相辅相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了早期基础。

独特的“天命观”,赓续中华生生不息的文明基因

“中国的天,不是需要绝对服从的神,而是人类社会的理想范式。”巫新华在分享中,点出了中西方对“天”的本质差异。

他认为,昆仑文化所代表的“天崇拜”,与西方文明对“神”的认知有本质区别。

中国古人眼中的“天”,并非一个绝对主宰、人类必须无条件服从的“神”。强调人的努力至关重要,需要通过观察天象(如制定历法)、修养德行来契合“天意”。

天是与人间互动的存在——春节时向祖宗汇报一年得失,帝王封禅时向上天祈求国泰民安等,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共生关系。

这与西方宗教中,“天”(或神)多为绝对权威,人类需绝对服从,甚至带有“原罪”预设的观念截然不同。这种差异造就了中华文明的独特生命力。佛教传入后虽带来“轮回”概念,但“敬天法祖”的核心从未改变,因为中国人无法接受祖先轮回为其他生物的观念。更强调“视死如生”,相信祖先在天之灵始终关注着后人。这种积极入世、强调人为的“天命观”,为中国文化注入了强大的韧性与生命力。

认知差异造就了文明的不同路径。其他古文明多因外部入侵或内部断裂而成为“文明标本”,中华文明却能生生不息:从甲骨文的“天”字,到《易经》的哲学体系,再到“天下一家”的观念,昆仑承载的“天命观”始终是凝聚人心的纽带。

昆仑何在?地理坐标始终随“天下观”西移

“昆仑的地理坐标在哪?”巫新华指出,先有昆仑,再有昆仑山,且昆仑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并非固定不变。在早期部落时代,任何一个部族的高山都可能被视为自己的“昆仑”。随着国家形态的出现,“通天”的权力逐渐收归中央,昆仑开始与国家政权结合,成为“天下之中”的象征。

从早期的秦岭、泰山,到后来的帕米尔高原,昆仑的地理坐标始终在向西移动,而这背后是中华文明“天下观”的不断拓展。

先秦时期,昆仑是“天下之中”的象征,与王朝核心疆域绑定。三代时期,秦岭因地处王朝腹心,被视为“昆仑”;周穆王西行后,昆仑的指向首次突破关中,延伸至西域边缘;汉武帝经营西域时,正式将于阗南山(今昆仑山脉西段)命名为“昆仑”,并将其定义为“西极”,标志着中原王朝的疆域认知已跨越河西走廊,直达帕米尔高原。

“昆仑的地理坐标为何持续西移?关键在于昆仑的‘天下属性’——它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是国家疆域与文化影响力的象征。”巫新华介绍,丝绸之路并非始于张骞,早在5000年前后,小麦传入、彩陶技术传播等已见证东西方交流的成熟。而昆仑作为“万物尽有”的象征,作为古代文明成果、财富的重要来源地,丝绸之路的核心方向趋向东方中国。

随着中国对西域的经营加强,昆仑逐渐西移至今天的昆仑山一带。汉代设立阳关、玉门关,控制河西走廊与西域通道,昆仑成为西域疆域纳入中国版图的文化标志;元代以后,青藏高原诸多山脉以“腾格里”命名,进一步强化了昆仑与西部疆域的绑定。这种西移,既是中国疆域扩大的结果,也是“天下一统”文化理念的实践——昆仑所在,便是中国“天下”的延伸。

昆仑是中华文明共生与自信之源

武汉市社科院院长樊志宏认为,昆仑的演变史,折射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或“一体多元”的特质。

他指出,多元与一体并非单向的“多元走向一体”,而是共生关系,多元可能存在于一体形成前,也可能在一体形成后持续被包容,毕竟文明发展需“一生二、二生三”,而长江、黄河等江河正是从“一”走向多元的重要载体。未来在文化体系构建中,仍需昆仑、长江、黄河及其他江河山川共同形成文化共识,进一步夯实多元一体的基础。

他认为,研究昆仑,就是理解中华文明独特的宇宙观、天下观和伦理观,也是探寻其何以历经风雨而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对昆仑文化的深入挖掘,无疑将为今天坚定文化自信、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深厚的历史滋养。

九派新闻 见习记者秦朗

来源:赛业生物cyage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