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项规定”刚落地那年,有人把茅台倒进下水道拍视频,配文:白酒完了。
“八项规定”刚落地那年,有人把茅台倒进下水道拍视频,配文:白酒完了。
十一年过去,茅台前九个月卖了一千亿,增速比短视频还猛。
打脸来得太快,就像前任结婚请帖——尴尬,但必须看。
当年最惨的不是酒,是人心。
一桌公务餐砍掉,经销商仓库里堆的飞天像砖头,价格从2300跌到850,连黄牛都改行卖面膜。
可转头看,茅台自己没慌,悄悄把开瓶率最高的机关食堂,换成婚宴、生日、满月、公司上市敲钟——场景一拆,需求没灭,只是换了个由头喝。
现在商务宴请只占28%,剩下的全是普通人给自己找理由庆祝:孩子考上985、项目熬完996、周末兄弟撸串,都能开一瓶。
酒还是那杯酒,故事换了主角,销量就活了。
更狠的是,新国标直接说:不准加香精。
一句话,把液态法发酵的“化学白酒”踢出群聊。
有完整老窖池、老酒窖、老师傅的头部品牌,瞬间拿到免死金牌。
小厂想混?
先掏得出三十年以上的窖泥再说。
门槛抬高,马太效应直接拉满,茅台、五粮液成了白酒界的“清华北大”,分数线年年涨,照样挤破头。
年轻人也跑进来了。
以前觉得白酒是爹味代表,现在发现,生肖酒瓶子能当手办,数字藏品还能抽签,抽中一瓶虎茅转手赚两千,比炒鞋香。
“i茅台”App注册用户四千万,比杭州人口还多,早上九点拼手速,跟抢演唱会门票一个节奏。
25到35岁买家占比飙到36%,说白了,就是当年喝啤酒兑枸杞那帮人,如今开始泡枸杞换飞天。
口味没变,只是钱包厚了,想给自己一点“成年仪式感”。
库存危机?
茅台把经销商砍掉三分之一,自己开店,利润从批发价的百分之十涨到零售价的百分之五十。
直营、电商、文创、冰淇淋,能玩的都玩一遍。
你以为他在卖酒,其实他在卖“社交货币”——手里有茅台,等于微信里随时能发“我有人脉”四个字。
其他厂学不会,因为没有“国酒”两个字背书的版权。
所以别再问“白酒还能不能涨”。
政策把泡沫挤干,标准把杂牌清场,场景把年轻人拉进场,数字工具把货直接塞到消费者手里。
四条护城河挖完,龙头们坐在池子里数钱。
剩下的中小厂,只能去直播间喊“家人们”,把九块九的“纯粮酒”卖成流量标本。
投资也好,收藏也罢,记住一句:能穿越周期的,从来不是酒,是附着在上面的文化话语权。
下次看见有人晒虎茅、兔茅,别急着吐槽智商税,那可能是人家跑赢通胀的另类存折。
手里没货?
那就别纠结,真想买,先抢得到再说。
抢不到,也别硬上车,毕竟,飞天下跌的那天,群里最安静的,就是当初借钱加仓的那几个。
来源:机智的奶酪ztvlN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