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世纪至19世纪,随着俄国向远东扩张,其探险队、商人及殖民者开始接触北海道(日本称“蝦夷地”)。这一过程以科学考察、贸易尝试和领土争端为特点,最终通过外交条约划定边界,奠定了现代俄日关系的基础。
Ковалевский В. И. Россия и Япония в борьбе за Северную Пацифику (XVIII–XIX вв.). — Л.: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СССР, 1939. — 176 с.
【俄国人以“送还日本漂流民”为名,率船抵达北海道根室,详细记录描述了北海道海岸线、阿伊努人村落及日本守军的戒备……】
18世纪至19世纪,随着俄国向远东扩张,其探险队、商人及殖民者开始接触北海道(日本称“蝦夷地”)。这一过程以科学考察、贸易尝试和领土争端为特点,最终通过外交条约划定边界,奠定了现代俄日关系的基础。
1725年,维图斯·白令的探险队确认了亚洲与美洲之间的海峡,俄国随后在堪察加和千岛群岛建立据点。北海道的阿伊努人地区成为俄国向东延伸的天然目标。俄国科学院组织的科学考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形式,旨在绘制地图、研究资源和寻找贸易路线。
根据俄国商船日志,1778-1779年,德米特里·帕波夫率领探险队抵达北海道东岸,与阿伊努人进行物物交换,用铁器、玻璃珠换取毛皮和海产品。这是俄国首次有记录的贸易接触,但遭到日本松前藩的抵制。日本当局视俄国人为“北狄”,严禁阿伊努人与之外交。
受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委派,拉克斯曼以“送还日本漂流民”为名,率船抵达北海道根室。其航行记录详细描述了北海道海岸线、阿伊努人村落及日本守军的戒备。尽管日本幕府拒绝通商,但此次接触为后续外交谈判奠定基础。
俄国自然学家如基里尔·克列布尼科夫在《北海道的自然与居民》(1818年)中,首次从科学角度记录北海道动植物、阿伊努人语言习俗,这些成果后被收录于《俄国科学院远东考察报告》。
1799年,俄美公司成立,获沙皇授权垄断远东贸易。公司多次派遣船只至北海道沿岸,试图建立毛皮贸易站,但均因日本抵制而失败。1806-1807年,俄美公司雇员尼古拉·列扎诺夫在《北海道航行笔记》中主张“以武力迫使日本开港”,引发俄日关系紧张。
日本探险家间宫林藏于1808年探查萨哈林岛(库页岛、桦太岛),发现俄国在此活动。其报告《北虾夷图说》被翻译为俄文,促使俄国意识到日本对北海道的实际控制。
1811年,海军军官瓦西里·戈洛夫宁在国后岛勘测时被日本扣留,囚禁于北海道箱馆(今函馆)两年。其回忆录《日本囚徒记》(1816年)记录了北海道藩制、阿伊努人境遇及日本防御工事,批评松前藩对阿伊努人的压迫,引发俄国学界对北海道社会结构的关注。
1853年,海军将领叶菲米·普提雅廷率“帕拉达”号巡洋舰访问日本,其航行日记包含对北海道函馆港的详细测绘。在克里米亚战争背景下,俄国为避免与英国冲突,选择与日本谈判。1855年《下田条约》划定千岛群岛边界,规定择捉岛以南属日本,得抚岛以北属俄国,北海道主权归日本,俄国船仅可在函馆补给。
此外,俄国地理学会组织多次北海道考察,如博物学家米哈伊尔·扬科夫斯基在1863年调查北海道渔业资源,报告指出“北海道战略价值高于经济价值”。同一时期,俄国在库页岛(萨哈林)与日本展开殖民竞争,最终通过1875年《圣彼得堡条约》以千岛群岛北部交换库页岛全境,暂时解决了领土争端。
俄国东正教传教士尼古拉·卡萨特金于1875年访问函馆,建立日本首座东正教堂。其书信(藏于俄罗斯东正教档案馆)记载了阿伊努人对俄国商品的偏好,以及日本政府对俄国文化渗透的警惕。
来源:Hershela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