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网络高速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思政教育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亲和力,既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集中体现,也是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助推“网络大流量”转化为“思政正能量”的现实需
转自:黑龙江日报
□何晗
当前,网络高速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思政教育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亲和力,既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集中体现,也是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助推“网络大流量”转化为“思政正能量”的现实需要。因此,立足战略发展全局,基于对网络空间传播规律和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科学把握,坚持多措并举、多维构建、精准推送,高效高质地构建网络思政教育与青年学生的“共话”空间,是当前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路径。
在主体交互中找准切入点。置身网络时代,网络不仅是人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社交互动的重要渠道,也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网络时代的到来为重塑思政教育格局提供了更多可能,然而如何找准切入点,切实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成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思考方向。师生主体间交互信任、亲密的情感联结是亲和力生成的重要因素,以师生主体间的交互转换为切入点,构建师生相互信任、相互吸引的主体间性关系,对亲和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其一,教师应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青年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断调动和释放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发展潜力,使其自觉自愿参与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包括素材选取、内容设计、文案创作、视频剪辑等;教师适时适当辅以内容把关、质量监督、教育指导,二者协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传播贡献更多的新创意、新思路、新精品,同时也可让青年学生在积极地自我教育、自我参与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价值渗透和价值内化。其二,教师应树立精准供给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需求,用“精准滴灌”取代“大水漫灌”,尝试走近青年学生,加强与青年学生的交流、对话、观察、互动,深入洞察青年学生背后的所思所想所求,继而为针对性的教育供给提供决策支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分析优势,精准刻画青年学生数字画像,继而提供契合青年学生审美品位、接受偏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做优服务中凸显亲和力。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理念转变、主体交互是重要环节,同时持续加大引发情感共鸣、凝聚思想共识的优质内容的产出,构建一种以对话为手段、以情感为桥梁的新型育人空间,奋力开拓和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界也是重要一环。其一,从内容建设着手。以贴近现实生活、紧扣时代脉搏为准则,围绕价值引领、校园生活、课程建设、时事热点、社会实践、传统文化等为主题做好内容设计,将抽象理论与鲜活故事相结合,将宏大叙事与人文叙事相结合,运用“青言青语”和数智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成为视频、图文、动画、音频等多模态形式,通过文化共鸣、思想共振、情感联结、价值认同等多维交互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感染力与亲和力。以重要契机为抓手,围绕重大节日、重要事件、重要活动、重要时事等进行政策宣讲、时事解读、热点讨论、舆论纠偏等,发布微评报告、学生时评、新闻稿件、专栏文章等,强化正面引导和方向引领,提升思政教育内容的供给时效。其二,从教育格局着手。打破专业、校际、学科壁垒,打造网络思政教育联盟,强化优质思政教育资源供给。以“求是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等权威平台为标杆,依托校地协同、校校协同打造共建、共享、共用的教育联盟与服务平台,积极推动优质网络思政教育资源的系统集成,通过名师在线、示范课程、专题资源、热点动态等多模块内容服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流通共享,拓宽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强化社交网站的思政育人功能。适应微信、微博、贴吧、QQ、B站、抖音、易班等平台的传播趋势,把握该类传播平台“短平快”的传播特征,将思政教育内容以碎片化方式呈现,通过视觉化表达、直播化渠道、故事化叙事、分众化采编,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好地入脑、入心、入耳。其三,从服务优化着手。打造“思政+品牌”,常态化组织开展“思政+政治理论学习”“思政+在线就业指导”“思政+心理健康服务”“思政+实践研学”“思政+线上云展厅”等思政活动,以更贴合青年学生实际需求的服务活动切实增强用户黏性,助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品牌打响打亮。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路径与评估方法研究”(20JDSZK085)。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