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数字时代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方法与思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30 06:30 1

摘要:数字时代,知识产权保护正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知识产权传播速度与获取便捷性大大提升。从侵权行为和纠纷形态复杂程度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数字化浪潮中,如何探寻知识产权保护的方法路径,构建严格高效的治理格局,已成为推动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议题之一。

转自:黑龙江日报

□范萌

数字时代,知识产权保护正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知识产权传播速度与获取便捷性大大提升。从侵权行为和纠纷形态复杂程度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数字化浪潮中,如何探寻知识产权保护的方法路径,构建严格高效的治理格局,已成为推动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议题之一。

协同发力,强化综合保障。伴随数字时代的到来,新领域、新业态、新形态的知识产权相继出现,加之知识产权本身具有的易复制性、无形性等特征,均对新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持续强化监督保障,强化协同配合,才能更好地守护知识成果。国家高度重视数字时代知识产权的保护,颁布的《著作权法》《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在内的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文件均对明确数字权益、化解产权纠纷、保护产权成果、打击网络侵权行为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各地区在上位法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发展需要和知识产权保护实际制定的各类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等也对营造公平、公正的经济发展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围绕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的数字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单位积极推动建立的数字知识产权登记制度、交易制度等也对强化关键领域、重点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实时监控、智能筛查、精准识别功能,构建起的新型监督网络体系,可实现全天候网络侦查和全面排查,是营造公平有序的知识产权环境必不可少的一环。

注重教育,强化意识培养。立足数字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诸多成果,但同时也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为有效应对知识产权相关问题,培育越来越多的专业化人才,强化人才主体作用,才能为引领我国的版权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同时,数字时代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有赖于严格的法律法规体系的保障和规范,还需强化意识培养,提高全社会公众的版权共识,以全社会公众的版权自律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由外部强制转向自主规范。基础教育阶段,强化意识启蒙。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形成产权观念的关键时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结构等开发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相关课程,向学生普及、宣传各类法律法规知识、原理、概念以及数字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技术工具等,组织学生观看学习数字时代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典型案例和教育视频,帮助学生在早期教育阶段便树立起数字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劳动的正确观念。高等教育阶段,培育专业化的数字知识产权法治人才。法学院或法学相关专业应打破学科壁垒,设计开发“知识产权+商业类”“知识产权+科技类”等“知识产权+”的跨界融合类课程,切实提升学生的业务能力,助力学生在数字时代实现高质量就业。同时,聚焦数字时代的知识产权人才应用型培育,高校应尝试开发“知识产权+数字类”融合课程,指导学生掌握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支撑建构起的反复制技术、数字版权管理技术、追踪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等的技术原理与应用开发技能。面向全体大众,落实普法教育。依托知识产权周、知识产权日等重要契机,相关单位及主体应深入高新企业、行业协会、街道社区、工厂车间等开展数字时代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宣传活动,围绕“知识产权与数字技术”为主题,以派发宣传手册、知识有奖问答、现场咨询、指导产权申报等各种形式提升受众的数字时代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同时充分利用全媒体传播优势,打造数字知识产权信息的多维、多模态传播矩阵,将我国数字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的相关进展、成效以及数字时代的各类新型侵权行为、维权渠道与维权手段等进行推广,从而以线上线下一体协同的普法宣传手段加强源头治理,优化市场环境。

优化服务,加大资源帮扶。数字时代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产权利用不到位、不充分相关。完善产权服务,搭建产权人与使用者的交易平台和沟通桥梁,合理降低知识产权使用门槛,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

创新产权服务,促进产权成果高效利用。构建知识产权服务机制。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平台”及各地区的数字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基础,提供信息检索、专利申请、事务办理、审查评议、资格许可、快速维权、公益课堂等多模块服务,对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用具有重要作用。构建知识产权共享机制。通过搭建“专利池”,对内可使成员间实现专利共享和协同运营,对外可以“一揽子”方式进行专利许可管理,提升专利使用率。构建市场化的知识产权运营机制。一方面,政府牵头,企业、行业协会等积极参与,配合大数据技术赋能,共同搭建凭证互认、价值互认机制,畅通数字时代的知识产权交易、转化、应用。另一方面,充分依托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的支撑,全面统筹整合全国各地的知识产权资源,搭建跨地区的权威认证、信息披露、标准化交易、便捷融资平台,打破专利使用壁垒,激活“沉睡”专利。采取数字化保护手段,应用数字水印技术,保护数字内容版权。依托更高级别、更深层次的算法技术,使得知识产权信息在流通、共享过程中更难以被删除、修改;依托数字水印技术、数据指纹技术辅助追踪、识别盗版,为数字侵权行为的溯源治理和动态追踪提供技术支撑,使每一个数字知识产权都有其唯一的身份识别码;依托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特质,强化数字时代知识产权凭证的存证以及智能合约的管理,避免因归属问题引发数字知识产权纠纷。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