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核聚变成了能源圈和资本市场的“热词”——1克氘氚聚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吨标准煤,这种几乎零污染、燃料取之不尽的“终极能源”,被视作破解“双碳”难题的关键。随着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ITER国际实验堆关键部件落地,产业链上的企业也跟着受关注,
最近核聚变成了能源圈和资本市场的“热词”——1克氘氚聚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吨标准煤,这种几乎零污染、燃料取之不尽的“终极能源”,被视作破解“双碳”难题的关键。随着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ITER国际实验堆关键部件落地,产业链上的企业也跟着受关注,中核科技和上海电气这两家老牌装备企业,更是被频繁拿来比较。
有人说中核科技背靠“国家队”,根正苗红;也有人说上海电气产业链全,工程能力强。到底谁能称得上聚变赛道的“真龙头”?不能只看名气,得从技术布局、核心业务、项目落地这三个硬指标掰开了说,看完你心里就有数了。
一、先搞懂:核聚变产业链的“核心战场”在哪?
想判断谁是龙头,得先明白聚变产业的关键环节。简单说,核聚变装置就像个“人造太阳”,核心是靠设备把氘氚燃料加热到1亿℃以上并约束住,这个过程里最值钱、技术壁垒最高的是中游核心设备,占了整个装置成本的70%以上。
目前主流的技术路线是磁约束(比如托卡马克装置),它的核心设备可以分成四大块,也是企业竞争的焦点:
1. 超导磁体系统:相当于“能量笼子”,用强磁场把高温等离子体困住,占设备总成本的28%,高温超导材料是关键;
2. 真空室与第一壁:盛放等离子体的“容器”,要耐1亿℃高温和强辐射,钨合金、低活化钢是核心材料;
3. 加热与诊断系统:给燃料“升温”和监测运行状态的设备,精度要求极高;
4. 偏滤器与包层:处理废料、回收能量的部件,直接影响装置安全性。
谁能在这几块里占据主导,谁就拿到了聚变赛道的“入场券”。中核科技和上海电气的布局差异,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核心环节上。
二、第一回合:技术与业务布局,各有侧重
两家企业的“基因”不一样,导致布局方向差得挺远。中核科技是“核工业嫡系”,专攻核心部件;上海电气是“综合装备巨头”,走全产业链路线。
(一)中核科技:“国家队”背景,锚定核心部件
中核科技的母公司是中核集团,而中核集团正是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的牵头方,还打造了“中国环流三号”这样的顶尖实验装置,刚突破了“双亿度”运行纪录[__LINK_ICON]。这种“父子关系”让中核科技天然贴近聚变研发的核心圈,业务重点也瞄准了最关键的“卡脖子”部件:
1. 阀门与密封系统:这是聚变装置的“血管开关”,真空室、冷却系统里上千个阀门,必须在超高温、强辐射环境下零泄漏。中核科技做核级阀门几十年,已经给ITER实验堆、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供货,技术上能对标国际顶尖水平。
2. 核级材料应用:和中核集团旗下的科研院所合作,在耐辐照钨合金、低活化钢这些关键材料的加工上有突破,而这些材料正是真空室、第一壁的核心原料。
3. 高温超导相关布局:虽然不直接生产超导材料,但在超导磁体的配套部件上有储备,比如超导线圈的冷却管路、绝缘连接件,已经参与到“星火一号”混合堆的前期研发中。
简单说,中核科技走的是“高精尖”路线,盯着聚变装置里最核心、技术壁垒最高的小部件,靠“国家队”资源抢占先发优势。
(二)上海电气:全产业链覆盖,主打工程能力
上海电气是国内能源装备的“全能选手”,从火电、风电到核电,啥都能造。在聚变领域,它不盯着单个部件,而是靠“系统集成+工程经验”卡位:
1. ITER项目核心供应商:作为国内参与ITER项目的主力企业,上海电气负责制造托卡马克装置的“环向场线圈支撑结构”,这是磁体系统的“骨架”,精度要求到毫米级,能造这个的国内企业没几家。
2. 全流程设备配套:除了磁体支撑,它还能提供加热系统的电源设备、真空室的焊接设备,甚至能承接整个装置的安装调试工程。相当于别人卖零件,它能搭“整机框架”。
3. 上海本地资源红利:现在上海正全力打造聚变产业高地,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的总部和研发中心都在上海,上海电气近水楼台先得月,已经参与到本地紧凑型聚变装置的前期规划中。
上海电气的优势在于“全”和“重”,擅长把零散的部件整合成可用的系统,工程落地能力强,适合聚变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的阶段。
三、第二回合:项目落地与订单,谁更扎实?
技术说得再好,没有实际项目和订单都是“纸上谈兵”。从目前的落地情况看,两家都有斩获,但方向完全不同。
(一)中核科技:绑定“国家队”项目,聚焦研发阶段
中核科技的订单主要来自中核集团体系内的实验堆项目,虽然金额不算特别大,但都是“风向标”级别的:
- 给“中国环流三号”供应了真空室的专用阀门,这套装置刚创造了国内聚变温度纪录,后续升级改造的订单大概率还会落在它手里;
- 参与“BEST紧凑型装置”的配套,提供耐辐照的密封件,这个项目是中国2030年前实现发电演示的关键布局;
- 2025年上半年拿到了一笔4000多万元的聚变相关订单,虽然和它全年几十亿的营收比不算多,但这是聚变领域商业化订单的“起步信号”。
它的特点是“绑定研发端”,现在赚的是“技术验证钱”,等后续示范堆、商用堆开工,这些前期积累的合作关系就能转化成大订单。
(二)上海电气:瞄准国际大项目,工程订单先行
上海电气的订单更偏向“工程化”,金额大、落地周期长:
- ITER项目的环向场线圈支撑结构订单,总金额超2亿元,已经在2024年完成交付,这是国内企业在国际聚变项目中拿到的为数不多的大额订单;
- 承接了安徽合肥BEST装置的“总装调试服务”,光这个工程服务合同就有3.5亿元,相当于中核科技同类订单的近10倍;
- 和上海本地的商业聚变公司“能量奇点”合作,为其“洪荒70”托卡马克装置提供电源系统,这是企业首次参与商业聚变项目,意义重大。
上海电气靠工程能力拿大订单,短期营收贡献更明显,也更能体现聚变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的落地进度。
四、第三回合:未来潜力,看商业化适配性
聚变产业现在还处在“实验堆向示范堆过渡”的阶段,真正的龙头得能适应未来商业化的需求。目前来看,聚变商业化有两个关键方向:一是高温超导紧凑型装置(体积小、成本低),二是规模化工程建造(降本提速),两家企业的适配性差异很明显。
(一)中核科技:适配“小型化”趋势,技术弹性大
现在聚变装置的一个重要突破是用高温超导材料,能把传统托卡马克的体积缩小到几十分之一,成本降下来才能商业化[__LINK_ICON]。中核科技的优势正好能用上:
- 它的核级阀门、密封件本来就追求“小型化、高可靠性”,能直接适配紧凑型装置的需求;
- 背靠中核集团的高温超导研发资源,未来能快速切入超导磁体的配套体系,不会被技术路线迭代甩下。
而且中核集团已经明确要在2035年左右建成商用示范堆,中核科技作为体系内的核心部件供应商,肯定会优先拿到订单,确定性很强。
(二)上海电气:适配“工程化”需求,规模优势突出
等示范堆进入批量建设阶段,拼的就是“规模化制造”和“成本控制”,这正是上海电气的强项:
- 它有成熟的核电装备生产线,能把核电的制造经验平移到聚变装置上,比如真空室的焊接技术、大型结构件的加工工艺,都能直接复用,降本空间大;
- 系统集成能力强,能承接“交钥匙工程”,对需要快速落地的商用堆来说,找上海电气比找一堆零散供应商更高效。
不过上海电气的短板也很明显:如果未来聚变技术路线偏向“小型化、模块化”,它的“重工程”优势可能会减弱,需要及时调整业务重心
五、关键提醒:聚变赛道的3个“认知误区
聊到这里,得给大家泼点冷水。现在市场上对聚变概念有些过度追捧,这3个误区一定要避开:
(一)“现在买股票,就能赚商业化的钱”?太急了
虽然技术突破不断,但聚变真正商业化还早得很。中国计划2035年建成示范堆,2045年才可能有商用堆并网发电,现在的订单都是“研发级”的,占企业营收的比例还不到1%。短期来看,这两家企业的业绩主要还是靠传统核电、火电业务撑着,聚变业务只是“远期预期”。
(二)“谁参与ITER,谁就是龙头”?不一定
ITER项目很重要,但它只是个实验堆,不发电也不验证商业化可行性[__LINK_ICON]。参与ITER只能说明企业有技术能力,但能不能适应未来商用堆的需求还两说。比如有的企业给ITER供了零件,但在高温超导路线上没布局,未来照样可能被淘汰。
(三)“聚变一定能成,相关企业稳赚”?有风险
聚变还有不少技术难关没攻克,比如高温超导磁体的长期稳定性、第一壁材料的寿命、氚的高效回收,任何一个卡壳都可能推迟商业化进程[__LINK_ICON]。而且现在全球私营企业融资超62亿美元,未来肯定会有新的技术黑马冒出来,老牌企业不一定能一直领先。
六、结论:没有绝对龙头,各有“优势赛道”
回到开头的问题:中核科技和上海电气,谁是真龙头?答案是“现阶段没有绝对龙头,各有各的优势赛道”:
- 如果你看短期(3-5年) ,上海电气更胜一筹。它有实打实的ITER工程订单,能靠系统集成能力拿到示范堆的前期工程合同,业绩贡献更直接,适合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投资者。
- 如果你看长期(10年以上) ,中核科技潜力更大。它绑定“国家队”的核心研发资源,技术路线适配性强,等商用堆规模化建设时,核心部件的壁垒会越来越高,它的先发优势能转化成长期红利。
其实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不用纠结“二选一”。聚变产业链很长,上游的超导材料(比如西部超导、永鼎股份)、中游的核心部件(中核科技)、下游的工程集成(上海电气)都有机会。更重要的是跟踪两个关键节点:一是2027年中国氘氚实验的进展,二是BEST装置的发电演示结果,这两个节点才是判断聚变商业化进度的“试金石”。
最后说句实在的,聚变是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现在的每一步突破都值得期待,但投资得保持理性。与其盯着短期股价波动,不如多关注企业的技术储备和订单落地,毕竟真正的龙头,从来不是炒出来的,是靠项目和技术堆出来的。
本文内容基于国家核聚变项目公开信息、企业公告及行业研报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具体投资决策请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
来源:博学柳叶一点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