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此,武永龙夫妇手中这把龙嘴铜壶所传递的包头人共同的味觉乡愁就显得愈发珍贵。老茶汤是“慢生活”时代的“生活美学”。这是传统社会带给我们弥足珍贵的“生活珠宝”。但在今天,如何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俘获人们的味觉,如何在继承传统食品的制作方法中获得不同年龄人群的青睐
转自:内蒙古日报
□范永
老茶汤,这一源自明清、盛行于塞外的茶食,曾是包头人最温暖的市井记忆。而在今天,这一美食似乎只有在节假日才能被看见。
因此,武永龙夫妇手中这把龙嘴铜壶所传递的包头人共同的味觉乡愁就显得愈发珍贵。老茶汤是“慢生活”时代的“生活美学”。这是传统社会带给我们弥足珍贵的“生活珠宝”。但在今天,如何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俘获人们的味觉,如何在继承传统食品的制作方法中获得不同年龄人群的青睐,这显然是一个新的话题。
老茶汤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在于其蕴含的“慢文化”哲学。在快的生活节奏中,有时慢反而呈现一种“比较优势”,它成为一种“稀缺性东西”。如同钓鱼,在慢悠悠的期待中,钓的过程被调适为一种情趣,慢在某种程度上战胜了快的紧张感。
我们应将其制作技艺与过程转化为可视化的“生动叙事”——通过透明厨房展示的十二道炒米工序,用温度计实时显示水温变化,让消费者直观感受“时间沉淀的味道”和“可观赏的乐趣”。这样,消费经济就转身为“体验经济”,“物质的享受”与“精神的愉悦”油然而生,消费者自然乐在其中。
当然,老茶汤还需要在慢功夫之外,寻找更多的新生“密码”。如是否可以融合其他食材,结合健康趋势推出创新口味,满足多样化需求;是否可以通过茶馆、艺术展览、新媒体直播等场景,将老茶汤与生活美学结合,提升多重消费体验;是否可以通过智能化设备,利用传感器监测水温、冲泡时间,实现精准控制。
此外,老茶汤要获得新发展,也需要重构其价值定位。要抛弃传统认知中“廉价食品”标签,要从寻常饮食跃升为文化象征的产品,要通过场景赋能实现其价值提升。如在五当召文旅景区设置禅茶空间,将饮茶过程与蒙古族待客礼仪、走西口文化相结合。
据非遗研究机构的调研显示,73%的年轻消费者愿意为附加文化体验支付30%以上的溢价。这为老茶汤的价值重塑提供了可能。
包头老茶汤的新生,既不能是僵化的传统守护,也不应是讨好市场的削足适履。它需要在传统配方与现代口味间找到黄金比例,既要保留龙嘴铜壶的温度,也要拥抱数字时代的流量;在坚守小米面的原味中,也能满足年轻味蕾的需求,在时光的热度中持续绽放芬芳。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