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刹那间,一股清冽如泉的开水自高昂的龙嘴激射而出,精准无误地注入盛满小米面的青花大碗中,质朴而浓郁的醇香迸发开来,杏黄色的米羹在碗中迅速凝结,晶莹剔透,如同封存了百年时光的琥珀,闪烁着诱人的光泽。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蔡冬梅 通讯员 曹瑾
秋日的包头金街,天气依然炎热。
茶汤师傅武永龙双脚稳扎马步,深吸一口气,古铜色的手臂筋肉微绷,将沉重的龙嘴大铜壶缓缓倾斜。
刹那间,一股清冽如泉的开水自高昂的龙嘴激射而出,精准无误地注入盛满小米面的青花大碗中,质朴而浓郁的醇香迸发开来,杏黄色的米羹在碗中迅速凝结,晶莹剔透,如同封存了百年时光的琥珀,闪烁着诱人的光泽。
这碗看似滚烫的茶汤,此刻却成了消解酷暑的奇妙之物。当那温润粘滑的羹体滑入喉间,带来的并非灼热,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熨帖与回甘。
它早已超越了简单解渴的范畴,是包头这座钢铁之城在滚烫季节里,一份沁人心脾的文化清凉,一项承载着历史记忆、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活态传承,散发着古老技艺的生命力与独特魅力。
茶香无茶:
溯源里的宫廷遗韵与民间烟火
“茶汤”二字,常引人遐想——是茶的清冽,还是汤的温润?然而包头老茶汤,竟无半点茶叶踪迹。它之所以以“茶”为名,奥秘尽在“沏”字之中。那冲茶般滚水高冲的技艺,与茶道之韵异曲同工,便借了这“茶”字的雅意。这名称本身,便是先民智慧与语言艺术的结晶。
茶汤的渊源,可上溯至明代宫廷。明代《酌中志·饮食好尚》所载“茶汤”,便已是御膳珍品,其八宝风味仅为朱门专享。清廷定鼎,深宫秘味终随旗人贵族流入市井,在京津之地落地生根。
当走西口的商旅驼铃回荡在阴山古道,这碗凝聚着宫廷气韵的珍馐,也悄然抵达塞外,在萨拉齐的烟火气里寻到了新家。它巧妙融入当地丰饶的小米物产,经百年时光与无数巧手淬炼,终成今日醇厚绵长的包头老茶汤。
2012年,它正式被列入包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百年漂泊与扎根的传奇,自此有了官方的文化背书。
匠心独运:
一碗茶汤里的乾坤
在武永龙夫妇坚守的金街小店里,时光仿佛被茶汤的香气凝滞。武记茶汤已走过百年,武永龙与妻子闫文英,是这门手艺的第四代传人。
“原料就是茶汤的命脉。”闫文英指尖轻捻起金黄的小米面,认真地说:“小米一定要选向阳坡地长的,颗粒饱满油亮;磨面还得是老法子石磨慢碾,留得住香气;水更是马虎不得,非得是清冽甘甜的好水不可。”
案头之上,宁夏枸杞红艳如珠,新疆葡萄干饱满晶莹,上等芝麻、瓜子仁、山楂碎、红白糖排列齐整——这些看似寻常的辅料,每一味都千挑万选,是成就一碗地道茶汤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
最令人屏息的,无疑是那令人叹服的冲制技艺。武永龙稳如磐石,双脚开立半蹲,这“茶汤马步”是数十年功力所凝。
右手执那重逾40斤的龙嘴大铜壶,左手托碗。只见壶身倾斜,一道滚烫水柱自高高昂起的龙嘴激射而出,如银龙入海,凌空划过一道优美弧线,精准注入碗内。
米面在沸水冲击下翻腾旋转,瞬间化作一碗热气腾腾、色泽诱人的杏黄米羹。整个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力道、角度、水量妙到毫巅,堪称力与美的无声交响。
而真正的“绝活”,在于那令人叹为观止的“扣碗”技艺。茶汤冲成,武师傅竟将滚烫的碗高高举起,猛地倒扣向下掷落!说时迟、那时快,另一只手如闪电般稳稳托住碗底,顺势一个利落翻转——碗中茶汤竟似被施了定身法,稳稳附着于碗壁,凝而不坠,颤而不流。
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正是“扣碗茶汤”名号的由来,是匠人对自身技艺的终极自信。
龙吟塞北:
铜壶里的吉祥密码
那把古意盎然、雕饰繁复的龙嘴大铜壶,早已超越了烹煮工具的范畴,是茶汤艺术当仁不让的灵魂与图腾。
重逾40斤的壶身沉稳如山,壶嘴、壶柄上方,精工镶嵌的龙头栩栩如生,龙双目圆睁,口中吐水,龙须缀着红绒球,更添灵动。壶身通体錾刻着繁复的吉祥纹饰,在岁月摩挲中泛着温润内敛的暗金光泽。
为何独钟于“龙”?武永龙轻抚壶身,道出其中深厚寓意:“这技艺根在皇城北京,那是真龙天子的居所。龙为水之灵长,行云布雨,泽被苍生。从这龙嘴里流出的水,就是带着福气、带着吉兆的‘吉祥水’!”
铜壶不仅是冲制茶汤的利器,其本身更是承载着趋吉避凶、祈求祥瑞的民间信仰,是中华龙文化在塞北日常饮食中的生动投影与活态延续。每一次龙口倾泻的滚水,都仿佛是对古老祈福仪式的无声复刻。
守艺传薪:
非遗长河中的孤光与星火
“这茶汤,暖身暖胃,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养生智慧。”武永龙常对围观的食客这样说。
小米滋养脾胃,辅料中的枸杞明目,山楂消食,芝麻润肠,红糖温补。这一碗融合了谷物精华与干果芬芳的茶汤,早已超越小吃的范畴,成为融入包头人日常生活的健康食养选择。
然而,时代车轮滚滚,机械流水线冲击着手工的温度,能如武氏夫妇这般,沉下心来,以几十年光阴打磨“铜壶高举、滚水高冲”绝技的手艺人,已是凤毛麟角。这份需要时间与心血浇灌的“绝活”,面临着严峻的传承断层之忧。
面对挑战,武永龙夫妇的选择是坚定地“守”与积极地“传”。三十余载光阴,他们始终恪守古训,原料一丝不苟,技艺日日精进,只为保护那份地道完整的味觉记忆与文化基因。
与此同时,他们将目光投向未来,开门纳徒,现已招收王旭阳等5名弟子。授艺过程充满艰辛,仅学习那稳健的“茶汤马步”与精准的控壶力道,便需经年累月的枯燥重复。
“看准壶嘴,拿稳手腕,心、手、眼合一,差一丝一毫都不成!”武师傅的教诲,伴随着铜壶的每一次沉稳起落,深深烙印在徒弟心中。
他们的足迹更远迈小店,走向广阔天地。海口国际旅游美食博览会上,龙嘴铜壶倾倒塞北风情;呼和浩特的天骄文化非遗年味展,茶汤氤氲唤起浓浓乡愁;文博会现场,扣碗绝技赢得满堂喝彩。
在包头本土,从香火鼎盛的南龙王庙到承载工业记忆的北方兵器城,从游人如织的包头金街到充满生态原貌的赛汗塔拉城中草原,武氏夫妇携带着他们的铜壶与茶汤,一次次走进非遗进景区活动的现场。
每一次展演,每一次倾注,都是对这项古老技艺最生动有力的传播,让非遗真正“活”在当下,融入现代生活的脉搏。
如今,武永龙夫妇的坚守已初现曙光。茶汤不仅作为包头地方风味的代表,荣耀入选“中国200道金牌小吃”名录,更在2013年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消费主张》栏目《再走西口·细品乡情》专题,其独特魅力随电波传遍全国。这碗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茶汤,在非遗保护的春风与现代传播的助力下,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铜壶再次倾泻,龙吟声悠长。那滚烫的水流注入碗中,激荡起的不仅是小米面的醇香,更是穿越了明清风烟、融汇了宫廷智慧与塞北民气的文化血脉。武永龙夫妇以三十年如一日的虔诚,守护着铜壶的温度,守护着冲茶汤时那惊心动魄又行云流水的古老韵律。
每一次扣碗验证的毫厘不差,都是对匠心与诚信的无声礼赞;每一次徒弟手腕的沉稳起落,都是古老技艺在时间长河中顽强延续的希望星火。
这碗茶汤,早已超越了果腹之需,它承载着包头人共同的味觉乡愁,凝结着世代匠人的智慧与坚守,是塞北大地上一份活色生香、触手可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非遗保护的宏阔背景下,这壶中流淌的,是看得见的手艺、摸得着的匠心,更是值得代代守护、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