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咸阳面食品类丰富,今天我将聚焦其代表性面品——咸阳“biangbiang面”。从文化图腾、历史来源、经营制作与破局路径三个维度与各位分享。
研究咸阳“biangbiang面”要有囯家和民族视野
——在2025第四届陕西面食大会“智汇面食,问道未来”交流活动上的发言
王海
咸阳面食品类丰富,今天我将聚焦其代表性面品——咸阳“biangbiang面”。从文化图腾、历史来源、经营制作与破局路径三个维度与各位分享。
咸阳“biangbiang面”的“biang”字,不仅是独特的文字符号,更是一部承载秦人发展壮大历程的史诗,凝练着开放包容、改革进取、顽强拼搏、锲而不舍的秦人精神,是咸阳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
一、“biang”字:秦代帝国的战争与治国图腾
咸阳作为秦统一六国的帝都,“biangbiang面”绝非普通面食,其“biang”字的字形结构,正是当时战争谋略与治国理念的生动投射。
1.“一点上了天,黄河两道弯”,“两道弯”象征天下疆域,“八字大张口”则彰显秦人统一六国的宏大胸怀与无畏气魄。
2.“言”字居其中,既是治国理政的核心方略,更代表秦人“一言九鼎、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品格,是一诺千金的精神具象。
3.“扭一扭”寓意畅开言路的民主智慧,体现秦代广纳谏言的治理思维。
4.下半部分的“马”与“长”,是战争进攻的鲜明标志——“马”为冲锋陷阵的坐骑,“长”指杀敌制胜的剑枪,暗藏秦扫六合的军事力量。
5.最后的“月”,象征繁荣昌盛的时光,寓意只要万众一心,便能开创国泰民安的美好未来。
二、“biangbiang面”的诞生:是“天府之国”的历史必然
咸阳“biangbiang面”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古“天府之国”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必然结果。
1.咸阳是“天府之国”的溯源地。早在《战国策·卷三》中,苏秦便称秦惠文王统治的区域为“天府”;秦末汉初,张良在《史记·留侯世家》论证定都关中时,也再次提及这一称谓——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天府之国”,特指关中平原。
2.咸阳地处泾渭流域中部、关中大平原腹地,是连接古长安的咽喉要道,占据“天府之国”的核心位置,是当时中国最富饶的区域之一。
3.2017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底张街道朱家寨村北,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北周墓葬,出土的大量陶俑、配饰中,竟有多枚东罗马帝国金币。这一发现实证:早在南北朝时期,咸阳就已与东罗马帝国存在贸易往来,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印证了这片土地的历史辉煌。
4.正是在这样物产丰饶、文化交融的“天府之国”,才孕育出“biangbiang面”,使其成为承载战争记忆与治国智慧的图腾标志。
三、“biangbiang面”的破圈:从地域美食到民族文化符号
要让咸阳“biangbiang面”走出陕西、走向全国乃至世界,需从文化传播、品质升级、品牌运营三方面发力,讲好中国面食故事。
1.依据”省非遗”品牌,深挖文化内涵,扩大传播影响力。举办“biangbiang面”文化专家研讨会,系统梳理其历史脉络与精神价值;撰写出版相关专著,让文化有迹可循;同时推动“biangbiang面”故事融入戏剧、影视、短视频等艺术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其背后的秦文化底蕴。
2.严控品质标准,打造差异化品牌。组建专业研发团队,针对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优化调料配制、创新面品形态(如推出养生款、便捷款等);制定严格的制作流程与质量标准,从面粉选择、和面、醒面到调味拌面,实现标准化生产,让“biangbiang面”从“街头美食”升级为“品牌产品”。
3.搭建展示平台,提升全国知名度。持续办好陕西面食大会,借鉴今年咸阳面食节“规范有序、内容丰富”的成功经验,将其打造为全国性的面食交流IP,吸引各地美食爱好者关注。
4.扶持连锁发展,拓宽市场版图。对走出陕西、布局省内外乃至海外的“biangbiang面”连锁店,给予政策支持与资金奖励,鼓励更多经营者参与品牌推广,让“biangbiang面”成为传递中国饮食文化、展现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作者简介
王海,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咸阳市文联副主席、西咸新区作家协会主席。
△作者 王海
责编 大美西部观察雷小河
来源:花花美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