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东盟咖啡香飘广西早餐桌:从家庭主妇的清晨到早餐桌的“共生”与产业链“共赢”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18:02 1

摘要:清晨五点半的南宁,陈琳家的厨房已经亮起了灯。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女儿在南宁十四中走读,丈夫做个体生意——她熟练地套上围裙,指尖在灶台与储物柜间穿梭,像一场与时间的“早餐赛跑”。给家人准备早餐从不是“任务”,而是她用香气传递爱意的方式,多年来始终如一。把丈夫和

清晨五点半的南宁,陈琳家的厨房已经亮起了灯。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女儿在南宁十四中走读,丈夫做个体生意——她熟练地套上围裙,指尖在灶台与储物柜间穿梭,像一场与时间的“早餐赛跑”。给家人准备早餐从不是“任务”,而是她用香气传递爱意的方式,多年来始终如一。把丈夫和女儿叫起床之后,陈琳撕开两包马来西亚白咖啡的包装,升腾的热气,浓浓的咖啡香马上冲淡了早起的疲惫。

两杯咖啡一杯牛奶,这已经成了陈琳家早餐的饮品标配。孩子还在长身体,高钙牛奶必不可少,至于多出来的两杯咖啡,已经成为陈琳和丈夫的最爱。

“咖啡是在淘宝买的。”陈琳说,“今年逛东盟博览会时,在马来西亚展区试了一小杯,那股不苦不涩的醇厚香气,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她搅拌着杯子里的咖啡,语气平淡,仿佛在讨论一件日常琐事,但她或许没留意——这杯从东南亚来的咖啡,正悄然重塑着广西家庭的早餐桌生态:一条从东南亚农场到广西厨房的咖啡产业链,早已悄悄瞄准了这里“既要方便又要美味”的早餐刚需。

清晨厨房的马来西亚白咖啡:东盟咖啡“爆款”频现,进口量年增超五成

“太好卖了!这几天经销商的微信快被加‘爆’了,早上刚补的50箱Horngwell(宏玮)经典怡保白咖啡,现在只剩20多箱。”东莞佰禾食品贸易有限公司的孙国涛一边整理货箱一边说,这次来东盟博览会,他就是专门为这款白咖啡“站台”——这是他负责的新品项目,进入国内还不到一个月。 他说:“别看品牌新,线上线下的反馈已经超出预期,大家都说‘口感够醇,不挑人’。”

“当然,考虑到是外国产品进入国内,特别是进入广西市场,我们也做出了一些本土化调整。”孙国涛掰着手指头数,“我们特意挑了5种符合国人口味的咖啡来参展,榛果味、榴莲味的线上线下都走货快,但卖得最好的还是经典款白咖啡。”没错,从Horngwell(宏玮)的官方网店数据来看,经典款销量是榛果口味的1.2倍,而这5种“本土化口味”的平均销量,明显高于其他款。

“早上可以不吃早餐,但不能没有咖啡——这是我现在的‘生存法则’。”东盟博览会开展第一天,食品展区永远是人气最旺的地方。各色东南亚美食挑动着游客的“味觉神经”,马来西亚展区前,从柳州专程赶来的卢先生捧着一杯热咖啡说:“我做互联网技术,每天要长时间集中精力,咖啡是刚需。这杯白咖啡不苦,喝下去又暖又提神,正好适合早上喝。”

自然烘烤的咖啡豆、入口温厚的口感,是这款白咖啡的“圈粉点”,但东盟咖啡的受欢迎,远不止这一个例子。 据报道,2024年前9个月,东兴市进口咖啡及咖啡制品达2335吨(同比增长26.9%),货值8464万元(同比增长36.7%);这一增长趋势在2025年仍在加速。我国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7月,全国咖啡及制品进口额1.9亿美元(同比增长87.6%),进口量2.49万吨(同比增长53.2%)。

其中,越南已跃居中国咖啡进口来源国第三位,仅次于巴西、埃塞俄比亚这两大咖啡出口大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则稳坐第五、第六位,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这意味着:东盟咖啡早已不是“区域性小众选择”,而是正在影响中国咖啡消费格局的“主力军”;而作为东盟与中国的“连接点”,广西人的早餐桌,成了这股影响力最直观的“展示台”。

2025年我国咖啡及制品top10进口来源地


2025年中国咖啡及咖啡制品进口主要来源国金额与同比增长对比图

从越南滴漏到“老盐咸蛋黄”:东盟咖啡的供给侧革新,如何抓住广西胃?

北海桥港籺仔街的早市上,一个新摊位悄悄走红:八块钱一杯的越南滴漏咖啡,咖啡豆每周从胡志明市发货,现磨后慢慢滴进装着炼乳的杯子里,摊前的队伍从早市开门排到上午十点。 “来买的基本是年轻人,还有不少游客专门找过来。”摊主阮文玲是来华十年的越南人,中文流利得能说几句北海方言,“生意还可以,每天都差不多能卖光。现在好多年轻人早上就买个包子配咖啡,边吃边赶去上班,像在越南街头一样。”

说话间扫向隔壁的越南法包摊位,几桌游客正坐着吃早餐,几乎每桌都摆着“法包+越南咖啡”的组合,成了早市的“标配画面”。

KeurigDrPepper发布的《2025年饮品现状趋势报告》显示,Z世代正成为饮品消费的核心力量,其中咖啡占据年轻人生活的“C位”:62%的消费者直言“不喝咖啡就无法开启一天”,59%的人表示“宁愿不吃早餐,也不能少了晨间咖啡因”,73%的21岁及以上消费者称“比起放弃晨间咖啡,更愿意戒掉晚间酒精”。

2025年饮品现状趋势报告

这些数据放在广西同样成立——种种细节都在证明:咖啡正在“走进”广西人的日常,而东盟合作的深化,让东盟咖啡成了这场“咖啡日常化”的“加速器”。 尤其是在东兴,“斋啡(黑咖啡)+牛耳饼+油条”的组合,正把咖啡纳入早餐传统,而这里的咖啡,大多来自越南;这种“东南亚风情+广西味道”的融合,吸引了大批游客——截至2025年7月24日,东兴口岸当年出入境人数突破500万,日均2.43万人次(同比增长7.15%),其中超一半游客会特意去老街喝杯“边境早餐咖啡”。

“打个车就能到老街,带上护照和身份证就能出发。”在东兴直播的旅游网红“素素”对着镜头说,“咖啡历史纪念馆要提前预约,欢迎大家来东兴老街,我请你们喝现滴的越南咖啡!”

东盟咖啡能“抓住”广西人的味蕾,背后藏着供给端的“主动革新”。

2004年第一次站上东博会展台时,中原传奇咖啡(TrungNguyenLegend)在中国只有1个代理点,连超市货架都进不去;如今21年过去,它已成东盟进口咖啡的“标杆”,稳居越南咖啡口碑榜首。 中原传奇咖啡大中华区总经理李青海回忆:“那时候没名气,线下推广花了很多功夫,超市不让进,我们就跑便利店、找经销商,一点点拓宽渠道。”

从1个代理点到线上线下全渠道覆盖,中原咖啡的步子越走越稳。“未来五年,我们计划在全国开1000家门店,现在南宁已经有两家大型门店了。”李青海说,“接下来还会推冻干、果干味道类这些新品,甚至在考虑在中国建工厂,搭建自己的供应链。”

“国内已经进入‘精品咖啡时代’了。”李青海直言,“以前大家喝速溶,现在更愿意为现磨、高品质的咖啡买单。”凭着这份敏锐,中原咖啡果断调整产品结构,逐步减少速溶咖啡生产。 2021年,其旗下G7速溶咖啡曾跻身天猫年度单品百强;2022年11月,G7速溶咖啡更以845.53万元销售额位列天猫速溶咖啡榜单第五。但此后,速溶咖啡产量逐年减少,三合一速溶咖啡占比从90%降至50%。

“中国消费者太爱尝新了,比如瑞幸和茅台的酱香拿铁,国外消费者很难想到这种组合——他们更认传统产品。”李青海说,“这也给了我们启发:国内接受度高,我们可以大胆创新,比如把广西的花椒、胡椒加进咖啡,最近还在尝试新口味。”如今在大众点评上,越南滴漏咖啡、鸡蛋咖啡仍是中原咖啡的“主推爆款”;2025年9月16日,其新品“老盐咸蛋黄咖啡”一上线,就成了年轻人打卡的“网红款”。

可见,东盟咖啡在广西早餐桌的崛起,从不是“偶然”,也不是“单方面推动”,而是供需两端的“双向奔赴”:消费者需要“方便、提神、好喝”的早餐饮品,供给端就用“本土化口味、全渠道覆盖、创新产品”回应;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咖啡从“高端享受”变成“日常刚需”,当消费端的需求遇上供给端的创新,广西早餐桌的“新生态”,就这样悄悄成型了。

豆奶日产600吨VS咖啡排长队:广西早餐桌的“共生”局,不是替代是共赢

云南大学农学院教授、云南省精品咖啡学会理事何飞飞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取消90%以上商品关税,咖啡及相关产品受益于低关税或零关税政策,为产业链深度合作提供了“红利”。 在RCEP框架下,东盟进口咖啡品牌更是获得实实在在的助力——越南G7咖啡贸易商马洪军说:“RCEP的政策让我们省了不少成本,这些钱刚好用来开新店、拓市场。”

RCEP的“引进来”政策,最先在广西落地见效。 2025年上半年,广西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250亿元(同比增长超140%),其中对东盟国家的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占比近70%。东盟咖啡走进广西早餐桌,正是广西与东盟深化经贸合作的“小切口”——RCEP早已改变我们的日常,身边的东盟产品,远不止咖啡。

但问题来了:东盟咖啡“抢镜”,广西传统早餐饮品就“输了”吗?答案恰恰相反——它们在早餐桌上,活出了“共生”的样子。

以广西人熟知的“六点半豆奶”为例,数据最有说服力。“我们一条生产线每小时能产12万袋豆奶,差不多20吨。”六点半豆奶生产总监曹海平介绍,“通过自动化、数字化改造,日产能从250吨提至600吨——相当于每天能给全广西人每人送上一袋豆奶。”近年来,在广西—东盟经开区管委会支持下,六点半豆奶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无菌车间保证了产品质量;2025年前五个月,其产值同比增长超20%。

2023年,六点半豆奶集团总裁周九平提出“从广西六点半走向全国六点半”的战略;此后,六点半豆奶畅销全国19个省区市,瓶装豆奶累计卖出超15亿瓶,能绕广西边境线近20圈。东盟咖啡走进广西,六点半豆奶走向全国——本土品牌的“走出去”与东盟产品的“走进来”,本就不是“对立项”,硬要分“输赢”,反而忽略了背后的消费多元性。

东盟咖啡的竞争力,首先来自RCEP框架下的“成本优势”。 专家分析,RCEP实施后,东盟咖啡豆进口关税大幅降低,加上广西边境口岸的“绿色通道”和智能化改革,通关效率提升至“秒级”,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幅压缩。这些优势叠加,让东盟咖啡的综合成本大幅降低。

也正因如此,终端市场才有了8元一杯的现磨越南咖啡、单价不到1元的速溶白咖啡——这样的价格,让它能和传统豆奶、牛奶在早餐市场“同台竞争”。但这不是“份额争夺”,而是广西人消费心理的“升级”:早餐饮品不再是“选A或选B”,而是“根据需求选”。

“能满足我的需求,我就选它。”南宁市民小胡捧着一杯印尼咖啡豆做的现磨咖啡,准备骑电瓶车上班,“我不是不爱喝豆浆,早上赶时间要提神,就选咖啡;周末在家慢悠悠吃早餐,就煮一壶豆浆配卷筒粉。这从来不是‘二选一’的事。”

在RCEP的支持下,广西传统饮品没有“排斥”东盟咖啡,东盟咖啡也成了早餐桌的“新选项”,它们共同改变着普通人的日常,也见证着合作的温度。

所以,这从不是“味蕾的替代战”,而是“发展红利的共享局”:广西的早餐桌从来没有“谁输谁赢”,只有“新老伙伴”的并肩——东盟咖啡带来了东南亚的风味,传统豆奶守住了广西人的记忆,而最终受益的,是每个在清晨醒来、期待一杯热饮的广西人。

当陈琳家的厨房再次飘起咖啡香,我们仿佛能看到这杯咖啡的“旅程”:越南农场的咖啡豆、广西口岸的查验员、阮文玲摊位前的年轻人……这些普通人的选择,正织就一条连接东盟与广西的“贸易纽带”,把合作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无数个“陈琳”的选择,汇聚成旺盛的市场需求,倒逼着供给端不断创新;而供给端的革新,又进一步满足了更多人的需求——东盟与广西的合作,就在这样的“双向互动”中愈发紧密,这正是共赢的意义!

作者:陈颖 韦馨如

来源:广西财经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来源:瞰见新八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