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抵达驻马店站后,何超熟门熟路地走向打印窗口——这已不是他第一次来此打印“红票”。这种红色软纸火车票由碳带打印,票面字迹不易褪色,深受何超等火车票收藏者青睐。
9月23日早晨5点,何超从郑州的家中出发,前往驻马店站,包里装着十几张来自全国各地的身份证。
抵达驻马店站后,何超熟门熟路地走向打印窗口——这已不是他第一次来此打印“红票”。这种红色软纸火车票由碳带打印,票面字迹不易褪色,深受何超等火车票收藏者青睐。
10月1日起,全国铁路旅客运输领域将全面使用电子发票,不再提供纸质报销凭证。其实从2020年6月起,铁路部门就全面实行电子客票,此后不再提供纸质车票,有不少公众便将纸质报销凭证称为“纸质票”。
得知取消纸质报销凭证的消息后,何超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代打“红票”的信息,很快便收到上百人的咨询。
何超花了3个小时才打印完150多张“红票”,返回郑州后,他会一一将这些车票和证件寄给它们的主人。
与何超一样对火车票怀有特殊情感的人不在少数,新京报记者找到了五位受访者。他们中有经历3年异地恋情最终团聚的青年,有透过火车窗口阅览祖国辽阔的背包客;有钟情于公益慢火车触摸乡土的19岁少年,也有收藏了35年车票的铁路老职工。
何超觉得,小小的车票,承载的东西却很多——它清晰地记录着我们去过的地方,也悄然唤回那段旅程的点点滴滴。这一刻,所谓的“普鲁斯特效应”变得具体可感。
作家普鲁斯特说过,回忆有时会被一种气味、触觉或视觉突然唤醒,往事如潮水般涌来。我们在记忆中重塑自己的故事,回望那一张张变淡的车票,才惊觉,原来人生,也曾那样鲜活而真实。
何超 24岁,河南郑州
2011年开始收集车票,收集了约180张
帮忙代打“红票”希望大家能如愿收藏
我觉得火车票不只是张乘车凭证,更是情绪的载体。我收藏的每张票都藏着背后的故事:“随着自己最爱的河南队去北京工体远征”“和女朋友硬卧直达上海的毕业旅行”“与大学同学相约去长沙”……
这些纸折过、皱过,有一些甚至不小心被水泡过,令我万分心疼,但每一道折痕每一道褶皱都是岁月的温度,是回忆的脉络。
我特地买了收纳册来存放车票,180张中有80张是“红票”。2024年初我开始专注收藏“红票”,“红票”是碳带打印,票面上的字不容易掉色。而“蓝票”是热敏打印的,接触到阳光、空气就会慢慢褪色,直到光秃秃的一片,有一种陷入回忆却无能为力的怅然。
由于我所在的城市不能打印“红票”,而最多只能打印半年内的行程,因此我会定期把积攒的行程一次性打印出来。
得知10月1日起无法打印纸质报销凭证后,我看到网上有很多朋友都想收藏“红票”,却苦于所在城市没有可打印的车站。而我所在的郑州市周边,如安阳站、驻马店站,仍可打印“红票”。加上我自己也常专程前往这些站点打印,于是萌生了帮大家代打的想法。
9月18日,我在社交平台发帖提供代打服务,至今已有上百人咨询。目前我已与近20位朋友达成合作。打印需要大家邮寄身份证,由我在车站刷证操作。不少人担心邮寄身份证的安全性,我会通过展示自己的个人信息以及个人“红票”收藏,来打消大家的疑虑。
每张票收取1元代打费,一般每人打印不超过20张。做这件事主要是想帮助同样喜爱“红票”的朋友如愿收藏,同时也能稍微覆盖我往返打印站点的交通成本。
我会利用周末时间,乘坐绿皮火车从郑州前往安阳或驻马店站打印。根据网友分享的经验,大多数车站对专程来打印“红票”的旅客都比较配合。尤其要感谢安阳站的工作人员,他们每次都极其耐心地帮我操作,遇到个别行程无法打印的情况,也会手动在电脑上操作,直到打印成功。
山山 33岁,江苏苏州
2016年爱人开始收集车票,收集了约200张
三年异地 每张票都是他对我的爱意
我和爱人曾经历过三年的异地恋时光,我在苏州,他在南京。那三年,他每周五下班就赶来苏州,周一清晨再返回南京上班。他一直都在迁就我,即使相隔两地,每当我需要他,他总会及时出现。他的爱,藏在那些字迹渐渐模糊的车票里,藏在无数琐碎而温暖的细节中。
我们在2014年秋天相识,他是我大学室友的发小。我曾两次婉拒室友介绍的好意。但在第二次拒绝那天,我接到家里的电话,得知妈妈确诊癌症,匆匆赶回苏州。
室友把这件事告诉了他,而他那时也刚刚经历亲人离世。他开始主动联系我,没有谈及感情,只是耐心地给我建议,并坚持每天给我发一个笑话。
后来回忆起那段日子,他给我充满乌云的天空撕开了一点缝隙,让阳光透进来,给我保持乐观的力量。2016年秋天,我们正式在一起了。
我从大学起就有收藏车票的习惯,后来因为字迹容易消失,渐渐不再收集了。但恋爱以后,他几乎把每一次来看我的车票都细心保存了下来。
他像哆啦A梦一样,经常给我惊喜:每周为我订一束花,出差一定会带礼物回来;我随口说了一句苏州下周要下雨,他宁愿改签也帮我把床单洗好晾上再走;我因为过敏和手划破了找他撒娇,他夜里12点多从外地赶回来给我惊喜。
2019年秋天,我们订婚了。恰逢那时他们公司在苏州有岗位内部竞聘,他很幸运地竞聘成功,我们终于结束了异地。他再也不需要每周乘坐高铁奔波来看我。2020年秋天,我们结婚了。
对我而言,我会一直记得他在这段感情里的辛苦和主动付出。那一张张车票,是他每一次不辞劳苦的见证。而对他来说,他总笑说自己都不敢相信能坚持下来,觉得自己“挺牛的”。我们约定,这些车票要好好存着,以后给我们的宝宝看。
我把车票都收在一个复古的铁皮盒子里。这些车票,不仅仅是记忆,更是他对我的爱。如果有一天,有一个从未见过纸质车票的年轻人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我会像老一辈人向我们讲述粮票的故事那样,对他说:这是上一个时代的印记,它承载了一段关于奔波、关于爱的记忆。
曾曦墨 19岁,浙江温州
2023年开始收集车票,收集了500多张
纸质车票是真正能握在手里的记忆
我并非从小接触火车,但从2023年第一次真正启程开始,就深深爱上了坐火车出行。到现在,国内的省份我快走遍了。
我最喜欢坐公益慢火车。2023年底计划去贵州旅行时,我在网上看到了5640次公益慢火车,便毫不犹豫把它列入了打卡行程。
那是我第一次乘坐公益慢火车,一切都如新闻中所描述的那样:车上有菜农摆摊卖菜,还有写着招工信息的小板子。列车长看到我是外地来的,还没吃饭,就贴心地把饭菜送到我面前。整趟列车充满了温暖和人情味。
我常常会为了一张车票特意去一个地方,也专门去打卡各种公益慢火车——云南、贵州、四川、山东、沈阳、北京……
慢火车也各不相同:有些是职工通勤车,有些是村民赶集车;有些要开一整天,有些全程只要四五个小时;有些车厢空空荡荡,有些则挤得满满当当。
有些旅客乘降所甚至连站房或棚顶都没有,乍一看还以为是个公交站。如果在乘降所上车,都是先上车后补票。途经大凉山的5633次列车,自1995年定价以来就从未涨过价,很多人从通车一直坐到了现在。
高铁越来越快,路网越铺越广,但公益慢火车依然有它们不可替代的意义。
纸质车票,是真正能握在手里的记忆,几年后翻出来,当时的故事依然清晰。而电子票,我可能再也不会特意点开看了。纸质车票的取消,是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虽然以后我不再能保存车票,但我还是会用照片记录旅途故事,发在朋友圈或者网络上。
将来,我会把这些车票展示给我的孩子和亲朋好友看。也许十年后出生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曾经存在过纸质车票这样的事物。我会告诉他,这些车票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也是一种历史的见证。
林杏 34岁,广西南宁
2014年开始收集车票,收集了169张
厚厚一沓车票满是时光的痕迹
我从23岁开始旅行的那天起,就养成了收藏车票的习惯,一直持续至今。只要出发,就一定会把车票留下来,日后翻看,厚厚一沓,满是时光的痕迹。
最珍贵的车票,是2014年第一次进藏时留下来的。那时我刚大学毕业,攒了半年的工资,决定出去走一趟。进藏的路线是南宁-郑州-西宁-拉萨,我在社交平台上约了几个小伙伴,大家在西宁集合。
后来我们一起坐上了去西藏的火车。起初大家都特别兴奋,有说有笑。但过了唐古拉山,一位旅客突然高原反应,直接晕倒在我面前,工作人员赶忙拿来氧气瓶急救。我提前半个月开始吃红景天,但还是效果甚微。翻过唐古拉山,我一路吐到了拉萨。
后来慢慢适应了高原,我才真正见识到西藏的壮美。在拉萨的布达拉宫,我看到从外地赶来朝圣的游客突然跪在佛前放声大哭;在海拔近5000米的纳木错,一天仿佛经历了四季——大雪和晴天仅相隔几小时,天空被洗得湛蓝如镜。
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刚毕业那几年没有正式的工作,打工存够旅行的钱就去玩,玩够了再回来继续打工。除了内蒙古、吉林、辽宁和天津,我几乎走遍了全国,宝岛台湾也有幸去过。
每次旅行回来,我都会把车票随手放进一个盒子里。直到去年盒子满了,整理时才发现,这些车票摞起来竟有四个手指并拢那么厚。
以前的车票是红色的,后来慢慢变成蓝色,再后来,直接刷身份证就能进站。我能清晰感受到科技的进步,但也注意到很多老人仍然依赖那张小纸。今年我去参加了广西的“三月三”壮族歌节,看到不少老人坐火车回乡祭祖,他们仍需要拿着“纸质票”找位置。
9月初,得知铁路将全面取消“纸质票”,我心里有些失落。以后能留下的实物记忆,恐怕越来越少了。国庆节我打算去看钱塘江大潮,今年中秋国庆双节重合,大潮或许会更加壮观。唯一的遗憾是,这趟旅行不再能打印“纸质票”了。
孙昆育 56岁,云南昆明
1990年开始收集车票,收集了约60公斤
重铁路串联起三代人的情感与记忆
我是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职工。早在去年,铁路内部系统里就流传着今年将取消纸质报销凭证的消息。
得知这个消息时,我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作为一个痴迷于收藏车票的人,想到今后再难有新的纸质车票入藏,心里多少有些不是滋味;另一方面,我们一家三代都见证了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车票的信息化正是这一进程的缩影,没有什么比亲眼见证并参与其中更让我感到自豪的了。
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曾参与修建铁路。当年修建陇海西线时,父亲路过母亲所在的村庄,两人因此相识,这才有了我。可以说,铁路不仅贯穿了我家的生活,也串联起了我们三代人的情感与记忆。
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我就开始了车票的收藏。除了在旧货市场、二手市集和网络平台淘票,由于我在客运段工作,每次到站后第一件事,就是去站台的垃圾桶翻找被丢弃的车票——那是我收藏的重要来源之一。
我尤其钟情于老车票,因为它们承载着时代的印记。新中国成立初期,主流的是手写票和硬板票,二者使用年代相近,只不过硬板票主要由车站工作人员出具,手写票则由列车员填写。
大家现在喜欢收藏的“红票”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推广应用的。现在普遍的“蓝票”属于磁介质火车票,它可以储藏旅客的乘车信息,支持机器直接刷卡进站。整体趋势是向公交化、无人化验票方向发展。
虽然纸质报销凭证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但不必担心不习惯使用手机的老年旅客——行程信息提示单仍然保留,上面清晰标注了开车时间、座位号、候车室等关键信息,可凭身份证打印使用。如今,已有藏友开始收集这些新型凭证,毕竟它们同样是铁路发展的见证。
我收藏的车票数量庞大,难以逐张清点。2023年我曾称过一次重量,所有车票加起来约60公斤,少说也有几万张。
我有个心愿,等退休之后,要写一本《火车票鉴赏与收藏指南》,透过一张张车票,梳理中国铁路的发展脉络。我还梦想能创办一个火车票展馆,让更多人看到这些珍贵的时代符号。
如今,我也常受邀参加铁路部门组织的宣传活动,走进小学开展思政讲座。我会带上部分收藏,告诉孩子们:中国高铁是国家的一张亮丽名片,营业里程稳居世界第一,每一张车票背后,都是一段发展的故事。
我深信,中国铁路始终在高速前进,“纸质票”的退出不过是发展路上的一个小站。未来,旅客与铁路之间的故事,仍将不断向前书写。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