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柯城区石梁镇麻蓬村共享食堂里,工作人员正在准备午餐,饭菜香气四溢。这几年,由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共享食堂共同改造而成的乡村生活馆,已成为村民每日必到的“幸福驿站”。
转自:衢州日报
本报讯 (报道组 郑晨 通讯员 刘烨珏) 近日,柯城区石梁镇麻蓬村共享食堂里,工作人员正在准备午餐,饭菜香气四溢。这几年,由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共享食堂共同改造而成的乡村生活馆,已成为村民每日必到的“幸福驿站”。
近年来,针对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分布不均、乡村治理效能不足等问题,柯城区创新打造乡村生活馆公共服务模式,通过整合闲置资源、数字化赋能和多元协同治理,构建起覆盖“老有照看、小有关爱”等八大功能的乡村服务综合体,形成便捷的15分钟生活圈,切实提升了农村居民的获得感。
在统筹规划方面,柯城坚持全域布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和人口、交通等因素,在发展轴重点村开展先行试点。通过召开户主大会、乡贤议事厅、“请你来协商”等方式,柯城广泛征集意见建议,实现布点合理、共建共享,而且盘活村集体闲置房产,采取“微改造、精提升”,实现“一地多用”,并按照“中心集聚+分散设点”模式优化服务设施布局。
走进万田乡上蒋村乡村生活馆,“幸福志愿者”正在乡村振兴讲堂里开展村播培训。据介绍,该乡已发动800余名志愿者,依托此类培训带动超1000人就业。乡村生活馆内还设有共享食堂、“宝宝乐”儿童之家、四点半学堂等服务场景,切实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共建共治,是乡村生活馆保持活力的关键。柯城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志愿服务、认领“微心愿”,整合多方资源开展民生代办和志愿帮扶。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流转处理事件200余件,办结率达100%,同时进一步拓展了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应用领域,使乡村生活馆不仅具有服务功能,更承载着人文温度。
通过建设乡村生活馆,柯城逐步构建起城乡一体的数字社会系统,线上平台与线下场馆深度融合,重点弥合“一老一小”数字鸿沟,完善养老、托育、医疗等线下帮办服务。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服务评价机制和自我服务机制等不断健全,村民广泛参与乡村治理,自治能力显著提升。
此外,各村还根据特色需求拓展“X”项服务,涌现出土灶头体验、研学工坊、文创空间等新业态。沟溪乡余东村在乡村生活馆联动发展陶瓷、手工面等特色产业,形成文化产业集群,2024年文旅产业产值突破2000万元,带动91名村民就业增收。
柯城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乡村生活馆不仅是乡村的标志性建筑物,更是他们实现产乡融合、共建共享的重要平台。这一模式不仅有效破解了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也为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柯城样板”。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