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雨停不及时,水稻一倒,损失就像悄悄流走的钱包。前几天我回老家,看到田间稻秆压得像被风吹扁的书页,普通轮式收割机一进去就打滑,收不干净。刘猴镇的反应让我有点惊讶:他们在最短时间里把周边的履带式收割机调来,又组织党员志愿队上田头,三名农技人员手把手教农户调整收割方
连阴雨压弯稻穗,镇里72小时调来12台履带机、22支志愿队抢收120亩——农民真能松口气了吗?
雨停不及时,水稻一倒,损失就像悄悄流走的钱包。前几天我回老家,看到田间稻秆压得像被风吹扁的书页,普通轮式收割机一进去就打滑,收不干净。刘猴镇的反应让我有点惊讶:他们在最短时间里把周边的履带式收割机调来,又组织党员志愿队上田头,三名农技人员手把手教农户调整收割方式,烘干厂连夜运转,72小时内基本把120余亩倒伏稻收了上来。这一连串动作既有速度也有温度,至少在短期里把减产风险压低了不少。
说实话,技术性的小细节往往决定损失大小。田头的农技员当场示范,建议把割台高度适当提高几厘米,放慢收割速度并保持稳定行进,这样稻谷不易被拖拽遗落;遇到严重倒伏的地块优先用履带式机具进场,履带能分散压力、减少陷车和再次倒伏的风险。不是空谈,我邻居王师傅就是因为当天按着这样的方式操作,少丢了不少籽粒,回家还特意拍视频给我看,眼里是松了一口气的神情。
更容易被忽视的是烘干和仓储的环节。连阴雨后晒谷风险大,湿度高的稻谷如果不及时烘干,发热霉变会更快。刘猴镇协调三家烘干厂全天候转产,优先接收有倒伏、受潮的稻谷,快速把水分降到安全水平再入库。这一点很关键,抢收只是第一步,及时降水分并充分通风才是真的把粮食“保住”。我有个同学的父亲前几年等天晴才晒谷,结果霉变严重,邻里看着心疼——教训很现实。
把这次事件放到更大的背景里看,根本问题还是气候波动和生产组织方式之间的不匹配。小农户分散、机具短缺、劳动力不稳,这几个短板在极端天气面前就暴露出来了。刘猴镇之所以能迅速响应,靠的是事先建立的农机合作社、热心的志愿服务网络和几名熟练的农技员。这说明一旦把社会资源和技术资源提前整合起来,损失是可以被大幅度压缩的。我朋友所在的邻县没有类似机制,结果因为调机慢,几处倒伏地块产量损失明显,心力交瘁的场面让我印象深刻。
所以,能做的并不复杂,也并非高深莫测。村里可以把易倒伏的地块提前排个优先级,把周边能支援的设备和烘干厂名单印成卡片发到每户手里;合作社可以和镇里签订季节性设备调配协议,保证关键时刻有人按协议来支援;农户本人则应在天气预报一有警报时,尽早和邻里串联,必要时先人工简单整理倒伏秧以减少碎播和霉变可能。政策上如果能把临时机具调度、烘干优先保障等经验常态化,会更稳妥些。我觉得这既是技术问题,也是组织能力的问题。
展望未来,像刘猴镇这种机动与人力并举的应急方式可能会越来越普遍。极端天气频率上升是大方向,适应它的路径不是靠一个人或一台机器,而是靠更多像合作社、志愿队伍、烘干厂这样可以互相调用的“韧性网络”。说白了,农村也需要城市那种“应急预案”的思路,提前想好场景,角色明确、物资到位,才能在风雨来临时从容应对。
最后想说,看到那些党员志愿者在田间背着汗水干活,老人们一边擦泪一边笑着说“还能收回来了”,我心里暖和又紧张。你家乡或身边有过类似的秋收抢收经历吗?遇到倒伏、烘干难题时,你们是怎么应对的,说说你的经历和建议吧。
来源:云雾中赏峰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