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党建引领下,赫章同德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深度参与贵州省“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工作,立足大方县九驿街道幸福社区(奢香古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特殊社情,精准聚焦社区儿童文化认同缺失、社区融入不足及景区文化服务力量薄弱等核心问题,创新探索“社区+景区”融合发
摘要:在党建引领下,赫章同德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深度参与贵州省“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工作,立足大方县九驿街道幸福社区(奢香古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特殊社情,精准聚焦社区儿童文化认同缺失、社区融入不足及景区文化服务力量薄弱等核心问题,创新探索“社区+景区”融合发展模式。通过组建“幸福小驿·奢香传声筒”志愿服务队,精心打造“童行奢香·文化传承小使者”项目,以专业社工为引领,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成功将厚重的奢香文化资源转化为社区治理的鲜活动能,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儿童成长与社区发展的同频共振,为类似搬迁社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志融合”实践范本。
一、背景与需求:当搬迁社区遇见4A景区,机遇与挑战并存大方县九驿街道,作为全县单体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汇聚了来自27个乡镇的2858户12782名搬迁群众,其中幸福社区有人口821户3631人。社区所依托的奢香古镇,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承载着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龙场九驿”的历史文化底蕴。景区外表璀璨夺目,引人入胜,社区内部的复杂情况却与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同时也孕育着独特而迫切的需求。
(一)文化认同的“断裂层”。搬迁居民,尤其是未成年人,对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只知梯田美,不知奢香魂”,文化归属感的缺失,影响了社区精神家园的构建。
(二)儿童服务的“薄弱环”。社区内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比例高,家庭关爱与社区支持体系亟待加强。孩子们需要的是一个能促进其全面成长、增强自信的实践平台。
(三)景区服务的“单薄点。奢香古镇景区文化讲解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丰富的文化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未能有效转化为社区共享的发展红利。
(四)社区治理的“参与洼地”。新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参与度不高,邻里融合、文明共建意识有待激发,需要有效的载体连接人心、汇聚民力。面对这些挑战,赫章同德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在社区党组织的坚强引领下,敏锐地捕捉到“社区”与“景区”联动发展的巨大潜力:能否让社区的“人”成为景区文化的“讲述者”?能否让景区的“文化”成为社区凝聚的“黏合剂”?
二、经验与做法:构建“党建+社志+双区”融合服务新体系
(一)强化党建引领,筑牢融合“主心骨”项目始终坚持以社区党支部为领导核心。党支部不仅负责统筹协调景区公司、学校、社工站等各方资源,更通过动员在职党员、社区老党员参与项目策划、担任志愿顾问等方式,确保了项目的政治方向和服务宗旨不偏离。三次由党支部牵头召开的联席会议,为项目落地扫清了障碍,注入了强大的组织动能。
(二)突出专业引领,打造赋能“发动机”专业社工团队深入开展需求调研,建立"专业社工+督导学员"指导模式,确保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开展。精准识别社区文化服务需求。设计系统化培训课程30余场,培训1315人次,内容涵盖文化知识、服务技能、实践操作等方面。内容远超简单的知识灌输。在文化深挖方面,带领孩子们探寻奢香夫人历史,理解“龙场九驿”的开辟精神,将文化自信根植于心。在技能实训方面,从语音表达到礼仪形态,从采访技巧到导游词创作,进行全方位的情景模拟训练。在社会实践方面,设计“小导游”实地讲解、“小记者”采访游客与居民等任务,在实践中锤炼真本领。
(三)创新“社区+景区”融合发展模式,搭建实践“大舞台”打破社区与景区的物理边界和功能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一方面,景区为社区提供实践平台和业务指导;另一方面,社区为景区提供人力支持和文化补充。通过设立景区志愿服务岗和社区实践岗,既丰富了景区服务内涵,又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打造了“社区+景区”融合发展的生动局面。在阵地共享上,将古镇游客中心、梯田景观等变为志愿者的实践基地,设立固定志愿服务岗。在角色互换上,社区的孩子们不再是景区的“旁观者”,而是成为文化的“主人翁”和“传播者”。在功能拓展上,志愿服务从文化讲解,自然延伸至文明旅游引导、社区政策宣传、社情民意收集,使景区服务与社区治理无缝衔接。
(四)培育志愿队伍,激活社区“内生力”项目成功培育了“幸福小驿·奢香传声筒”志愿服务队,有队员42人,下辖“幸福小驿·小喇叭”导游团,32人;和“幸福小驿·小笔杆”记者团,10人。这支以社区儿童青少年为主体的队伍,在2025年暑期旅游旺季和火把节等重大活动中大放异彩,累计服务游客超1800人次。他们不仅讲述奢香故事,还推介家乡特产,更将服务带回社区,为幸福社区老人、监护人举办奢香古镇讲解专场活动,积极参与文明宣传和环境整治工作,通过编排富有教育意义的顺口溜、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普及安全知识,同时有效推进了防溺水宣传和社区治理等系列活动,共计7场。此举惠及群众500余人次,真正体现了“服务他人、成长自我、温暖社区”的宗旨。
三、成效与影响:从文化自信到社区自强,绽放融合之花
(一)儿童成长:从“羞怯退缩”到“自信表达”志愿者们实现了惊人蜕变。孩子们从不敢开口到落落大方地为游客讲解,从对家乡历史漠不关心到主动探究传播。一位志愿者家长感慨:“孩子现在回家会主动给我们讲奢香夫人的故事,整个人都变得开朗自信了!”该项目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社交和能力提升平台,有效预防了社会风险。
(二)文化传承:从“静态展示”到“活态流淌”奢香文化通过孩子们稚嫩而真诚的声音,变得可亲、可感、可传播。景区文化服务内容得到极大丰富,文化影响力借助志愿者的讲解和媒体的报道(累计浏览量超百万)辐射至更广范围。
“幸福小驿·奢香传声筒”志愿服务队参与毕节市”自然凉·毕节嗨“活动传播26.9万人次
(三)社区治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成为连接邻里的纽带。小记者们记录社区问题反馈给居委会,小导游们将文明公约编成顺口溜宣传。居民们因孩子们的表现而自豪,社区认同感和凝聚力显著增强,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围日益浓厚。
(四)模式价值:探索出“社志融合”的可复刻路径项目成功验证了“党建引领、专业赋能、双区联动、文化育人”模式的有效性,得到了市、县各级社会工作部门的肯定与推广。
毕节市委社会工作部、大方县委社会工作部、九驿街道到站点调研大方县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给”幸福小驿·奢香传声筒”志愿服务队授旗
四、反思与展望:深耕细作,迈向更广阔的融合未来 尽管成效显著,我们亦清醒认识到,项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需要更稳定的资源支持;志愿者梯队建设和能力深化需持续投入;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待加强。
因此,下一步将做如下打算。
一是推动项目产品化。将“童行奢香”升级为可筹款的公益产品,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二是加速数字化赋能。运营短视频账号,让“小导游”“小记者”走向更广阔的线上舞台。
三是深化“社区+X”探索。拓展与新媒体从业者等新就业群体的合作,丰富服务内涵。
四是促进校社融合。推动项目进入课后服务体系,实现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效互补。五是总结推广经验。编制《“社区+景区”融合发展模式白皮书》,为同类地区提供系统性参考。(撰稿:唐龙彪)
来源:贵州异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