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布落,丰碑立!全国唯一粤桂边区革命纪念馆在湛江开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23:45 1

摘要:9月29日,烈士纪念日前夕,湛江市赤坎区寸金桥公园内,红布缓缓从“粤桂边区革命纪念馆”牌匾上落下,这座承载着“一寸山河一寸金”抗法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公园,正式迎来一处全面展现粤桂边区革命历史的红色新地标。

9月29日,烈士纪念日前夕,湛江市赤坎区寸金桥公园内,红布缓缓从“粤桂边区革命纪念馆”牌匾上落下,这座承载着“一寸山河一寸金”抗法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公园,正式迎来一处全面展现粤桂边区革命历史的红色新地标。

湛江市副市长吴国雄主持开馆仪式,他在致辞中动情说道:“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相聚于此,仿佛能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澎湃豪情。”瓢泼大雨中,从广西北海、云南、北京等地赶来的老战士、革命后代撑伞伫立,共同见证这一告慰英烈的庄严时刻。

粤桂边区革命纪念馆揭牌仪式

20年牵挂终落地,九旬将军盼来粤桂边区纪念馆

“我仿佛看到老战友的身影,今天终于实现了他们的嘱托。”开馆仪式的屏幕上,96岁的陈超将军身着军装、佩满勋章,用一段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完成了与2000公里外湛江的“跨时空对话”。这位原兰州军区副司令员、粤桂边纵队老指战员,曾在解放湛江的战斗中担任第十八团营长,率部冲锋陷阵。

他为纪念馆带来一份特殊礼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请柬,座位是东观礼台1台1排1号。“这荣誉该属于牺牲的战友们。”陈超的女儿陈劲说,父亲始终记着吾良突围战的遗憾——当年他冒死背回中弹的战友梁铁王,却只能在河边匆匆挖坑掩埋,连块木碑都来不及立。

从1998年离休起,陈超联合十多位老战友联名写信,呼吁建设纪念馆。一起奔走的人或离世、或卧病,他自己也曾经历病危,却仍念叨“怕看不到战友们‘回家’”。直至2021年,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纪念馆筹备启动。同时,湛江市委、市政府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这座场馆,“要让烈士们堂堂正正被记住”,陈超悬了20多年的心才终于落地。

仪式现场

老兵赴约,文物言史,他们共叙烽火岁月

3509平方米的展馆内,260件珍贵文物、825块图文并茂的展板静静陈列,全景式、沉浸式再现粤桂边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诗。每一件革命文物都在诉说信仰的力量,每一幅历史图片都是初心的见证,每一段英雄事迹都是精神的丰碑。

99岁的杨莲和98岁的张耀森,在家属陪同下从广西北海赶到湛江,坐着轮椅出席开馆仪式。杨莲曾是前线战斗卫生员,跟随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第一团一路战斗;张耀森则在同一团负责宣传工作,二人是并肩作战的老战友。在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队伍照片前,杨莲沉红了眼眶;“纪念馆是传承红色基因最好的地方。”张耀森声音里满是感慨,“看到现在的社会发展非常快,很有活力,我们老一辈也很放心。”

展馆内,还有许多革命后代捐赠的珍贵文物。张立将父亲张宗彩的小提琴无偿献出,这把琴是张宗彩在徐闻开展地下工作时的伙伴——既能拉曲缓解战友疲惫,也能借演奏传递革命消息,如今静静陈列在展柜中,诉说着烽火岁月的坚守;陆冰珊则在这里与父母用过的夹棉被“重逢”,这床被子是1948年父亲陆锦琪随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新一团入越整训时,越南共产党所赠,后来还成了他与妻子梁志达的婚被,二人在被子上题字绣纹“中越的战斗友谊”,留下珍贵印记。

“当年粤桂边区有两万多名烈士牺牲,这座纪念馆的落成,对父亲而言,是作为军人完成了最后一次‘冲锋’,也总算给牺牲的革命战友一个交待了。” 陈劲眼角泛起了泪光。革命前辈唐才猷长子唐舒明感慨:“纪念馆的落成,告慰了所有在这个地区战斗和牺牲的革命前辈,这正是对粤桂边区革命精神的最好传承。”

陈超将军的女儿陈劲(左4)

从革命热土到振兴样板,红色精神照亮新征程

寸金桥公园承载着“一寸山河一寸金”的抗法记忆,如今纪念馆与园内革命烈士纪念碑并肩而立,一馆一碑相互呼应,镌刻下粤桂边纵队“从雷州半岛到十万大山,从鉴江两岸到六万山”的战斗足迹。吴国雄在致辞中提到,粤桂边区革命纪念馆不仅是永恒的历史丰碑,更是指引前行的精神火炬,未来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以馆铸魂打造“革命精神教育高地”,以文化人建设“红色文化传播窗口”,文旅融合构建“红色旅游示范样板”。

当年的边区早已换新颜——通过粤桂东西部协作,这里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正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开馆仪式中,学生们唱响了《追悼歌》,“千百行的泪,洗着你墓上的花枝”的旋律中,老战士们轻声跟唱。正如陈超所愿,这座纪念馆不仅是红土地上的丰碑,更让革命精神在代代传承中永不褪色。

即日起,粤桂边区革命纪念馆将常态化开放。走进这里,每一件文物都是烽火岁月的见证,每一段故事都是精神传承的纽带,诉说着先烈如何用热血护家国,也指引着后人在新时代续写奋斗篇章。

文、图|记者 余胜容 通讯员 吴沅龙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