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在韩国的生活到底有多爽?【一文揭露真相】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23:37 1

摘要:那如果再往前细数一个月,韩美大演习“乙支自由护盾25”也刚收官,更早一点,便是今年2月,美军核潜艇“亚历山大”号也进过釜山补给。

就在9月25日,美海军第七舰队旗舰“蓝岭”号停靠釜山的消息传出。

那如果再往前细数一个月,韩美大演习“乙支自由护盾25”也刚收官,更早一点,便是今年2月,美军核潜艇“亚历山大”号也进过釜山补给。

因为这种种事件的发生,朝方随即放出的强硬警告。

在联合国大会期间,韩国在野党领袖李在明直接在当场放话。

朝鲜距离把核弹头装上能打到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只差“再入技术”这最后一道门槛。

通俗点讲就是能让弹头重返大气层还能稳准落点的关键技术。

与此同时,经贸这边同样紧张,这又是为何?

原来是围绕关税、汇率和可能的货币互换之间谈来谈去。

因为韩方表态很直白,如果要为降税先掏3500亿美元,这是不可能的。

就这样安全和经济这两条线只能一起收紧。

接下来迎来的结果自然是驻韩美军这70年的“护佑与约束”,又一次被摆上了公共讨论的中心。

其实在此前,二战刚结束之时,美国第24军就曾越过三八线以南,接管南部的军政。

于是在三年后,也就是1948年8月,大韩民国成立,分裂一下成了现实。

但局势其实变得很快,因为在1948—1949年的时候,美国就计划撤走全部美军。

而在1950年战争骤然爆发的时候,又立刻出兵。

因此冷战史学者加蒂斯还在《长和平》里说,美国更担心的是威信坍塌,半岛并不在核心利益盘子里。

这种从刚开始在起点就摇摆,直接决定了此后七十多年的状况:需要、依赖,也常被牵制。

驻韩美军并不只待在营房。士兵走出铁丝网,把军营的生活方式、商品与娱乐带进城市。

1960年代朴正熙上台,经济以“汉江奇迹”的速度起跑。

那时正规渠道并不能让人人买到美货,市场外又生出一个市场:地下黑市。

美国商品成了身份标签,美军广播和电视进入客厅,最吸引新起的中产。许多后来被称作“韩流”的元素,就是在那会儿扎下的根。

饮食也被改造。

二战后美军军需常常过量,剩下的罐头、午餐肉、香肠被居民倒进大锅,撒上辣椒粉,端出一道新味道:部队锅。

名字直白,意思也直白——军营与日常,其实没隔多远。

在政治里,驻军的影子更加明显。

韩国仿照美国建立总统制,但真正的代议政治其实直到20世纪末才站稳

就比如1961年“5·16”军事行动推翻第二共和国,美国默认朴正熙动用部队。

1977年卡特宣布撤出第七师,又相当于一下子抽走三分之一兵力。

撤军原本被视作缓和信号,但是在韩国国内却反而收紧。

朴正熙也是直接撕下体面,推出“维新体制”,抓捕金大中等反对派,美国因此也只剩口头谴责。

1979年10月26日的一天,朴正熙的生命正式结束,死在枪声下。

其实人们一直以为维新走到了尽头。

但是仅仅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谁也没想到全斗焕领导的一心会再次政变,直接在次年把文官政府掀翻。

于是在1980年5月的时候,光州被装甲车与直升机占据,人员损伤极大。

关于这次事件,其实在后来解密材料显示,当时的驻韩美军司令威科姆其实并未反对全斗焕调动空中力量。

在光州之后,大学生和市民的怒火也不再只对准军政府。

进而反美口号开始出现在汉城、釜山、光州等地的横幅上。

而且直到1985年占领美国文化中心的行动的时候,诉求还是直指对光州道歉这件事。

除此之外,制度层面也有着很大的变局。

在1967年的时候将《驻韩美军地位协定》给了美军人员、文职雇员及家属“专属管辖”。

治外法权成为当时韩国人说的最顺口的话。

不过让人没想到的是,在1967到1979年间,统计显示驻军涉案竟高达两万多起

这不算什么,因为重点在韩国法院真正审理的竟然不过177件,如果换算成比例来看的话,其实还不到1%。

这时期被移交美国的嫌犯,他们的关押条件常常被拿来和“三星级酒店”比。

而且根本不像在开玩笑。

这也使得许多韩国人第一次意识到,在自己国土上,司法主权为何却要绕个弯这个问题。

这种局面也伴随着第六共和国成立,这种军事强人才谢幕

就算如此,其实在当时还有文官政府顶着舆论压力想要推动修改协定。

整个过程可以用非常不顺来形容,因为这场谈判竟然从上世纪末谈到了2001年,十轮会议才收尾。

收尾这两个字也代表着纸面上的“治外法权”的消失,但是落地可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因为此时的地方法院常常倾向和解,主张用赔偿换不起诉。

而且更棘手的是当时的环保意识。

在2020年媒体调查驻军基地周边的时候,你敢相信这个地方的重金属含量最高竟然超标15倍。

不仅如此,土壤与地下水的数字让居民更是彻底说不出来话。

就比如如果是孩子在附近长大的社区,那肯定是先问起排污口在哪儿、数据谁公开、以及出了问题谁来修复。

但是答案可现成模板,因为环保本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又因为基地外墙的原因只让过程更慢。

迄今为止一些事件也仍被频繁提起。

在2002年6月,京畿道乡间路上,一辆52吨美军装甲车碾过两名14岁女生。

出了这样的事情后,美军便第一时间封锁现场,直接将其定性为意外,随后便赔偿并将肇事者送回美国。

谁知到了美国军事法庭后,过失杀人罪竟然被判成无罪。

也就是在那个夏天的时候,街头全部铺满了白色纸鹤和蜡烛。

紧接着就是卢武铉要求美方道歉,小布什公开表达遗憾。

这件事情结束没多久,想着美国应该会收敛了。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在2011年的时候竟然又发生骇人案件。

这边事件更恶劣,一名美军士兵强奸韩国少女,持续三小时,还抢走了财物。

因为此次的舆论压力太大,法院只能判了十年。

但是设想一下,如果是本国人犯下类似重罪,可能按照韩国法律还可能追加化学阉割以防再犯,但这一次也并未适用。

那么究竟为何同样的罪,后果却不一样?

这就不得不提当时的一种现象,是在广播和电视上的改变,当时美军电台的英文流行歌在夜里穿过首尔的屋顶。

但是新闻、笑话、广告并不是只给驻军听。

甚至很多中产家庭的孩子也会跟着学唱,而且学校里还有人开始模仿舞步。

后来,韩国更是把这些元素揉成了自己的节奏,这也就导致流行文化从港口城市一路走向了世界。

而与此同时,另外一种声音也在长大。

越是亲近美国的生活方式,越要追问政治上的不平衡。这种亲美与反美,保守与进步,逐渐开始构成韩国政治的坐标轴。

但是这时候如果我们把视线拉远,会发现其实韩美是一种不对称同盟。

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因为在当时韩国外向型经济对美国与日本的市场、技术、安全依赖太深了,而这时北方威胁又长期存在。

仅仅是这些条件的叠加,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不太担心韩国“脱盟”。

于是此时驻军的存在就有了两面性。

主要是安全感与主权感,护佑与约束,现实利益与情感裂痕,也就是说这种两面性一旦存在,只要基地门口的军徽还在,争论就不会停。

关注这点的同时,其实历史里还有些细节会常常被忽视。

就拿1977年撤军这件事说吧,当时这个信号一出,国内政治就开始立刻收紧。

再比如1985年占领美国文化中心的行动,更是直接将诉求直指光州。

其实这也不难看出,从那时起,许多人就已经开始区分两个“美国”。

一个是在音乐与影像里,而另一个则是在政治与协定里。

如今七十多年过去,半岛军火库还是呈现时紧时松的局面。

局势也是经常呈现起伏状态,由此关于驻军的争论就再次被推到台前。

这时候不像从前,反而是一直在有人强调威慑不可或缺,也有人强调司法主权的不可回避。

这两种坚持其实在选举季会已经变成口号,也在议会里变成法条,在街头又回到标语。

历史从来不是单选题,拉扯其实一直在继续。

来源:东观话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