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村史村事】老山田村民族民间文化系列(上篇):地名嵌乡愁,传说藏根脉——解码乌蒙山村落的千年记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21:13 1

摘要:在普安县罗汉镇西北部,乌蒙山脉的喀斯特褶皱里,藏着一片被72%森林覆盖率温柔包裹的土地——老山田村。这里不仅有“西北高、东南低”的地貌肌理,更有24个自然村寨串联起的文化密码。当我们俯身凝视这片土地的地名版图,会发现每个名字都是一则口耳相传的传说,每则传说都是

在普安县罗汉镇西北部,乌蒙山脉的喀斯特褶皱里,藏着一片被72%森林覆盖率温柔包裹的土地——老山田村。这里不仅有“西北高、东南低”的地貌肌理,更有24个自然村寨串联起的文化密码。当我们俯身凝视这片土地的地名版图,会发现每个名字都是一则口耳相传的传说,每则传说都是先民与自然对话、与岁月共生的印记,它们像散落的繁星,串联起老山田村的千年记忆。

老山田村湾子组

老山田村的名字,本身就是一段农耕文明的开篇。据传遥远的过去,这里还是一片原始森林,参天古木遮蔽天日,鸟兽在林间穿梭,河流里鱼群翻腾,清澈的溪水绕着山峦流淌,倒映着蓝天白云与岸边繁花。先人们循着水草丰美的踪迹而来,发现这片土地地势相对平坦,土壤肥沃如膏,便沿着河流开垦良田,春播秋收间,这里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米粮仓”。“老山田”三个字,就这样带着泥土的芬芳,从农耕文明的晨光中走来,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乡愁符号。

2006年,为整合资源、共谋发展,老山田村与良子村合并,新的村落以原老山田村为中心,辐射17个村民组。每个村民组的名字,都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一段独特的故事。

新寨河组的故事,与一条小河紧紧相拥。传说先民定居时,恰好择址河流岸边,溪水常年潺潺流淌,像一首永不落幕的欢歌。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清晨听着流水声起床,夜晚伴着水声入眠,洗衣、灌溉、饮牛,都离不开这条母亲河。“新寨河”的名字,既是对“新村落”的记录,也是对河流馈赠的感恩,如今站在河边,仍能望见孩童在岸边嬉戏、妇人在河边浣衣的温馨画面,流水声里满是岁月的温柔。

博汆组的地名,藏着对地貌的精妙注解。站在远处眺望,博汆组所在的区域四周地势低洼,村寨坐落在一片平缓的山丘上,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巨大的撮箕稳稳摆放在倾斜的山顶。更有意思的是,这里背靠新寨河,脚下便是者核沟,村民站在村中,抬头就能望见远处的河流。有人曾疑惑,为何“汆”字带“水”,村寨却在山顶而非坡脚?老人们笑着解释:“祖先选这里,就是看中‘背山面水’的好风水——既避开坡脚的潮湿,又能守着水源,这‘博汆’的名字,就是要告诉后人,选家要选这样的好地方。”

老山田村寨门

袁家湾子组的传说,浸透着家族温情。相传最早来到这里的是袁氏族人,他们发现这片土地被竹林环绕,背后和左右两侧的山脉像两只温柔的手,将村寨环抱在中间,形成一个避风避雨的山湾。袁氏族人在此搭建房屋、开垦土地,渐渐吸引其他人家前来定居。“袁家湾子”的名字,不仅记录了袁氏先人的开拓之功,更藏着“山水相依、邻里和睦”的生活愿景。如今走在组里,成片的竹林依旧摇曳,风吹竹叶的沙沙声,仿佛还在诉说当年袁氏族人扎根的故事。

蚂蝗箐组的传说,带着几分艰辛与坚韧。这里的先民定居时,条件远比其他村寨艰苦——寨子紧挨着两座山的山脚,中间只有一条不足10米宽的小溪。两山高耸,抬头才能望见天空,小溪边草木繁茂如原始森林,箐荫密布,常年潮湿多雾,水中的野蚂蝗格外多。即便如此,先民们仍看中“有山有水”的生存基础,毅然在此安家。“蚂蝗箐”这个略带“野性”的名字,成了先民与自然抗争的见证。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当地流传的一句顺口溜:“蚂蝗箐水冷石头硬,山顶脚虫草会咬脚。要想得口米汤喝,除非只等病来磨。”这句顺口溜,道尽了过去蚂蝗箐组的贫困与艰难——溪水冰冷,石头坚硬,上山下山还会被虫草叮咬,想喝一口热米汤都十分不易。但正是这样的艰辛,磨砺出蚂蝗箐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如今他们早已摆脱贫困,顺口溜也成了“忆苦思甜”的文化印记,提醒后人珍惜当下的生活。

老山田村寨门志

丫口上下组的名字,与“地形”和“姓氏”紧密相连。传说这里的山脉东西走向,连绵起伏如跳跃的巨龙,村寨背后是悬崖峭壁,直抵河底,南面则是高山与洼地相间,竹林成片,翠绿的竹叶在风中摇曳成“竹浪绿波”。村寨恰好坐落在一个三角形的丫口之间,最早来此定居的是支姓人家,故最初称“支家丫口”。后来人口增多,村民在丫口上下分别居住,渐渐形成“丫口上组”“丫口下组”,合称“丫口上下组”。如今在组里,还能看到当年支姓人家居住的老房屋遗址,斑驳的墙壁上,满是岁月的痕迹。

这些地名传说,是老山田村的“活态历史”,记录着先民选址定居的智慧、与自然共生的勇气,更藏着多民族在此融合共生的密码。在下一篇中,我们将继续走进老山田村,探寻民族节庆的热闹欢腾与民间技艺的匠心传承,感受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活力。

策划:圣鑫

通讯员:黄仕泽

记者:匡维明 谭化文

编审:戴胜

一审:梁赛

二审:梁铭芳

三审:王双全

投稿邮箱:3510946700@qq.com

来源:聪明团团妈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