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文明需要交流,交流促进发展。交流越多的文明,发展得越快越好;交流较少的文明,总是落后一步。中东地区作为亚欧大陆的十字路口,文明交流频繁,似乎本应永远繁荣。而地处东亚、相对封闭的东亚,在历史上总是较晚接触到其他文明的成果。摘要:一直以来,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文明需要交流,交流促进发展。交流越多的文明,发展得越快越好;交流较少的文明,总是落后一步。中东地区作为亚欧大陆的十字路口,文明交流频繁,似乎本应永远繁荣。而地处东亚、相对封闭的东亚,在历史上总是较晚接触到其他文明的成果。
但历史的走向出人意料——曾经的世界枢纽中东在工业化道路上步履蹒跚,而相对边缘的东亚却建成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工业化。
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
且看下文分析。
一,地理决定论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弱化。
从文明史角度看,东亚确实因地理隔绝而长期处于文明传导链的末端。
东亚远离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西边是荒无人烟的大沙漠,南边是难以逾越的喜玛亚拉山脉和热带雨林,东边是太平洋。
从地形上来说就是一个地理孤岛。
这种地理上的劣势造成其他文明发明的先进技术传入中国非常晚。
比如:
新月沃地10500年就开始养牛,而中国出现养殖牛是在6000年前。
最早的养殖羊出现在9000多年前,而过了4000多年才传入中国。
大麦和小麦也是1万年前由新月沃地的农民驯化,传入中国也是6000年前。
葡萄,核桃,大蒜,香菜,黄瓜,豌豆,芝麻,石榴都是汉代张骞从中亚传入的。
由于山脉、河流、山脉、森林等的阻碍,很多古代文明的成果传播到中国非常艰难。
我们拿青铜器做一个例子。
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距离今天7000年前的塞尔维亚温查文化,然后传入保加利亚,然后传入今天土耳其,再传入两河流域。
5800年前传入伊朗,再传入印度,最后传入中国甘肃。
因此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中国古文明领先世界是不符合逻辑和历史真实的。
相比之下,中东地区地处三洲交界,无疑是古代世界的交流中心。
希腊的几何学、印度的数学、波斯的行政管理技术在这里交汇,孕育了灿烂的阿拉伯文明。
巴格达的“智慧之家”曾是全球知识生产的中心。
然而,这种开放性的地理优势,进入近代后却逐渐变成了诅咒。
(巴格达的智慧宫)
二,枢纽的困境:当十字路口成为角斗场
中东位于世界的十字路口,便也决定了中东四面受敌,特别是近代石油的发明,又让中东成为了世界大国博弈的角斗场。
来自于东、西、南、北的力量将中东撕扯得支离破碎。
殖民时代划定的任意边界,将不同民族、教派的人群强行塞入同一政治框架内,为日后的无尽冲突埋下伏笔。
从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到石油资源的争夺,从冷战时期的代理人战争到当代的地区冲突,外部势力的持续介入严重破坏了该地区内生政治秩序的形成。
更为致命的是“资源诅咒”。
石油经济的兴起使许多中东国家沦为“食利型国家”——政府无需通过向民众征税来维持运转,自然也就削弱了向民众负责的动力;民众则因可以享受国家提供的福利,而缺乏参与和监督政治的积极性。
轻松获得的资源财富挤压了制造业和农业的发展空间,抑制了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的迫切需求。丰富的石油与极度匮乏的水资源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制约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三,海洋和集装箱的使用,让边缘不再边缘。
自大航海时代起,海洋逐渐成为连接世界的主要通道,推动了全球贸易与文明的交融。
位于太平洋西岸的东亚国家,凭借濒海之便,更便捷地吸收先进技术与文明成果,为日后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后,集装箱的标准化与大规模应用,显著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海上运输效率,进一步加速了东亚地区与全球供应链的融合,成为推动东亚经济崛起的重要动力。
具体而言,集装箱带来的变革包括:
降低运输成本:标准化集装箱大幅缩短货物装卸时间,提升港口周转效率,从而有效降低整体海运成本。提高运输效率:集装箱运输保障了货物运送的安全与快捷,减少货损与偷盗,增强了全球供应链的可靠性。促进全球供应链整合:依托高效的港口与制造业基础,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借助集装箱体系,迅速崛起为全球制造中心。推动出口导向型经济:凭借集装箱运输优势,东亚各国大力发展出口工业,加速了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完善基础设施:为适应集装箱运输需求,东亚地区积极投资建设港口、铁路与公路网络,持续提升整体物流能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地理决定论的影响虽有所弱化,但远未过时。
大航海时代以来,全球工业化的扩散与转移,一再印证了地理格局的重要性。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带动欧洲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欧洲与大西洋便捷的海运条件,促使美国成为第二个全球制造业中心;而太平洋航线的畅通与集装箱的大规模使用,则助力东亚成为第三个全球制造业中心。
人定胜天?
从宏观格局来看,地理的“宿命”远未消散。
各国在地球上的位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塑造了底层文化,进而影响制度选择,最终决定了文明的发展路径。
来源:黑瞳新视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