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年轻时走入佛门以来,释清莲几乎把半生都交给了尼姑庵。48岁时,她已是庵中负责庶务与讲解经义的比丘尼。每日清晨五点半起身,先在石阶上打扫落叶,再步入大殿焚香领众诵经。午间斋饭极为简单,多为粗粮与蔬菜,晚间常因事务繁杂而略过。庵务日渐繁重,既要接待香客、解答经义
自年轻时走入佛门以来,释清莲几乎把半生都交给了尼姑庵。48岁时,她已是庵中负责庶务与讲解经义的比丘尼。每日清晨五点半起身,先在石阶上打扫落叶,再步入大殿焚香领众诵经。午间斋饭极为简单,多为粗粮与蔬菜,晚间常因事务繁杂而略过。庵务日渐繁重,既要接待香客、解答经义,又要抄写经卷、整理典籍。夜深人静时,她常点亮油灯,独自誊写到深夜。长年清苦与劳作使身体逐渐透支,偶有胸闷或乏力,她却总归咎于劳累,从未真正停下脚步。
2008年9月19日上午,在庵中为弟子讲解佛理时,释清莲的嗓音突然发紧,像有绳索勒住一般,声音低沉嘶哑。以为只是开口过久,便停下喝了几口温茶,试着清嗓,可喉咙深处那层模糊阻隔始终未散,甚至越发明显。声音里带着干涩的摩擦,每说一句都夹杂刺痛。伸手摸向右侧颈部,指尖触到一粒米大小的硬结,质地坚实,边界生硬,不似普通淋巴结那般柔软。长时间按压后,局部传来麻胀感,仿佛神经受牵。释清莲皱起眉,却仍坚持完成讲解。
2008年10月8日下午,在佛堂录制经义讲解视频时,释清莲连续诵读三段。刚结束最后一段,嗓音却戛然而止,喉咙像被硬物卡住,呼吸随之急促。她端起茶水急急喝下,却感觉吞咽被阻,咽部有东西顶住。再次触摸颈侧,硬结较前更明显,皮肤表面紧绷,指腹掠过时甚至牵扯出暗暗痛感。声音断续低沉,每句话都像气息被半途截断。胸口升起压迫感,心底涌起不安,但仍强迫自己完成当天录制。
2008年10月29日傍晚,释清莲在偏殿批注经卷。长时间低头后伸展颈项,忽觉右颈紧绷。手指触到一块坚硬突起,质地粗硬,边界模糊,压下去虽不痛,却传来钝重牵拉。继续批注时,喉咙突然像被堵住,说话低哑断续,夹杂摩擦音。试着咳嗽,却只换来干涩嘶哑,胸口随之发闷。喝下温水,液体下咽费力,仿佛中途被卡。呼吸逐渐急促,胸腔闷胀,每一次吸气都似被截断。释清莲停下笔,再次触摸颈侧,肿物随呼吸起伏被动牵扯,带来深层刺痛。想到庵务未完,心中暗下决意翌日清晨去医院检查。
可当晚凌晨两点,释清莲仍在油灯下誊写经卷。忽然胸口骤然压迫,手忙撑住案几。闷堵从颈部扩散到胸前,气息浅薄,每次吸气伴随拉扯痛。右颈明显鼓起,皮肤紧绷,随呼吸上下牵动。手指触到高出皮肤的硬块,压下立刻引发咽喉钝痛,痛感放射至胸口。转动头部试图缓解,颈深处立即传来撕裂般痛感,呼吸更加急促。冷汗自额滑落,手指冰凉,呼吸不稳,胸廓起伏似被铁环限制。释清莲浑身颤抖,披上外衣,强撑着赶往医院。
医院检查结果很快出炉。颈部彩超提示右侧甲状腺叶有一枚约2.5×1.8cm的低回声结节,边界模糊,纵横比>1,并伴有点状强回声。医生眉头紧锁,轻声告知病灶已突破包膜,TI-RADS评估为5级,恶性风险极高。在颈部II、III区也能见到多枚形态不规则的淋巴结。为了进一步确诊,医生安排细针穿刺。针头刺入瞬间,咽部随之被轻微牵动,释清莲感到明显的胀痛。病理报告出来时,纸面上“甲状腺乳头状癌”。进一步CT结果显示,病灶局限在右侧甲状腺叶,尚未侵犯气管与食管。医生解释,这类病灶往往与高碘饮食、作息紊乱及长期精神紧绷相关,若不及时处理,极易沿淋巴扩散,因此必须尽快手术。
释清莲听后心中忐忑。她最担心的不是手术本身,而是庵中事务和讲经安排无人承担。弟子们与师姐妹看出她的顾虑,纷纷劝慰:“师父,这些年庵务已让你身心疲惫,如今更应当珍惜身体。”释清莲久久沉默,心底挣扎不已。庵里的经卷尚未誊完,她始终放不下。可当看到弟子们殷切的目光,她终于点头同意。术前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手术在全麻下顺利完成。切除结果显示病灶局限右叶,喉返神经未受累,清扫出的八枚淋巴结中,仅一枚发现微小转移。
术后,医生为释清莲开立了优甲乐,叮嘱必须在清晨空腹时规律服用,以替代体内不足的激素。若有漏服,极易出现乏力、心率减慢甚至情绪低落,因此务必要设定提醒,保持长期坚持。医生反复强调,需定期监测TSH和FT4水平,根据指标调整剂量。饮食方面,昔日的海带与紫菜汤都被列入禁忌,今后只能以清淡斋食为主,多摄入新鲜蔬菜与豆类蛋白,少盐少油。作息亦要重新调整,不得再彻夜抄经,需在晚间十点前入睡,每日饭后缓步半小时,以舒缓身心压力。
出院后,释清莲将自律当作修行的一部分。每日清晨,木鱼声响起之前,她先在静室中服下优甲乐,闹钟与案上的便签时时提醒剂量与时间。早课结束后,她以一碗燕麦粥配水煮蛋作为早餐,中午与晚间则多是清蒸蔬菜与豆腐,饮食简单而清淡。庵中弟子见她如此认真,也自觉跟随调整饮食,一同守护健康。生活逐渐步入新的节奏,她把这些变化视作修心的一环。三个月后,复查结果令人欣慰:TSH 0.25 μIU/mL,已接近目标下限;FT4 16.9 pmol/L,显示功能良好;颈部彩超中未见新结节,术区回声均匀,心率70次/分,血压116/74 mmHg。医生仔细核对各项指标,对释清莲的坚持赞许有加,叮嘱她保持当下的生活方式。释清莲微微合十,平静回应,心底却泛起一丝轻快,仿佛修行与调养已融为一体。
然而,2009年12月8日傍晚时分,释清莲独自在偏殿誊抄经卷,伏案已近两个时辰。她正要提笔续写,胸口骤然传来一阵沉重压迫,像有力道从内向外顶起。呼吸随之急促,胸腔难以舒展,她下意识挺直身体想深吸一口气,却发现气流在咽喉口被硬生生截住,只能进入半途。随着空气无法进入,胸腔憋闷愈发明显,她本能地抬手按压胸前,试图减轻压迫,却只换来喉咙深处的刺痛感。那股痛感顺着气道传下,带动胸口一阵钝重的灼烧。她咳嗽几声,胸腔剧烈起伏,喉头被撕扯般生疼,紧接着一口带血丝的痰液涌出口腔,腥甜的味道弥散在舌根,让呼吸更为窒碍。
咳嗽带来的刺痛尚未平复,释清莲试图起身去取一旁的水盏,却发现双腿忽然失去力气。脚底发虚,像踩在空洞的棉絮上,身体重心瞬间不稳。她踉跄着往前挪步,手臂急忙伸向书架想寻求支撑。指尖刚触到木架,手臂便随心跳的无力而颤抖,无法稳稳抓牢。木架轻轻晃动,她的身体也随之晃动,胸腔在起伏之间带出阵阵锐利的疼痛。冷汗开始从额头渗出,顺着鬓角滑落,模糊了视线。她拼命眨眼,却发现案上的经文已在眼前扭曲,墨字化成模糊的黑影,呼吸的节奏被彻底打乱。胸口发闷与眩晕愈发严重,她只能靠着书架勉强支撑摇晃的身体。
症状逐渐加重,释清莲的胸腔在每一次呼吸时都伴随刺耳的哨音。她张口努力吸气,却只能吸入浅浅的一口,下一瞬便被迫急促呼出。指尖渐渐冰凉,手掌在木架表面滑动,抓不住支撑点。心跳开始混乱,胸骨处的搏动忽快忽慢,每一次跳动都带来胸口一阵钝痛。她的膝盖再也支撑不住身体,缓缓弯曲,整个人滑坐在地面,背脊抵住书架,呼吸愈发急促。眼神逐渐空洞,黑影在眼前扩散,她勉强张口却发不出声。此刻,庵中弟子推门而入,看见她的样子,急忙拨打了急救电话。
到了医院,急诊各项检查结果逐一呈现在纸面上:胸部CT显示双肺布满多发结节,既有实性病灶也有磨玻璃样影像,最大直径达2.6cm,边缘呈毛刺状,并伴随局部出血迹象。血氧饱和度仅有87%,动脉血气分析提示PaO₂下降至54 mmHg,PaCO₂升至48 mmHg,显示肺部气体交换已严重受损。随后进行的PET-CT进一步证实,双肺结节代谢异常活跃,SUVmax最高达5.3,恶性可能极高。血清检查也揭示甲状腺球蛋白升至179.5 ng/mL,而相关抗体均为阴性。医生结合既往手术史与病理结果,郑重写下“甲状腺乳头状癌肺转移”。
医生放下片子,语气缓慢而谨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病灶确实已经扩散到肺部。所幸结节虽多,但尚未出现大范围器官衰竭。通过口服靶向药物和激素替代治疗,有机会控制病情,延缓进展。预后取决于你能否长期规律治疗,保持随访。”释清莲望着检查报告,心中无比沉重。她反复追问自己:“究竟是哪里走错了?”回顾这几年,庵务与修持从未懈怠,饮食作息也努力调整,可终究还是走到如今这一步。情绪逐渐低落,释清莲开始产生抵触,不再按时服药,也放弃了清淡饮食和每日散步。“做与不做,又有何不同?”她低声喃喃,眼神空洞地凝视屋顶,身子蜷缩在偏殿的角落,任由疲惫将自己一点点吞噬。
庵里的师姐妹看在眼里,心口仿佛压着巨石。她们强忍住泪意,轻声劝慰,一边把几册典籍与医书放到桌前:“师父,别轻易放弃。你看,这些古德也曾经历过低谷,但他们终究找到了法门。你不是最能忍耐的人吗?再多走一步,说不定就会看到新的转机。”释清莲沉默许久,才缓缓伸手,取起一本封面写着“内分泌疾病长期管理”的医书,眼神中闪过久违的一丝专注。
然而回到熟悉的庵堂,身体依旧难得安稳。释清莲常在夜半因腹部隐痛惊醒,额头渗出冷汗,呼吸急促,需要长久静坐调息才能缓解。白日讲经时,她时而声音哽住,胸口压迫,难以连句。弟子们忧心不已,却不敢多言,只能在一旁随时奉上温水,或在她背后轻轻搀扶。释清莲每次只是淡淡一笑,轻声安抚:“色身终有无常,不必挂心。”但当她转身走入偏殿时,那份虚弱却再也掩饰不住。
就在众人愈发担心之际,转机悄然出现。某日,一名小尼外出偶然听闻一位肿瘤专科的老医生依然在行医。此人从业数十载,临床经验丰富。弟子闻言心头猛然一震,眼眶泛红,当即恳请路人引荐。她顾不得风尘仆仆,立即赶往医院,立誓要请医生来为师父寻得一线希望。几经辗转,医生终于步入庵堂。身着白衣,神情沉稳,他先翻阅厚厚的病历,从最初的影像资料,到手术和放化疗的记录逐页细看。整个过程安静而细致,偶尔抬眼示意释清莲补充说明。释清莲将一路病程、药物副反应,甚至动摇放弃的念头,悉数道来。医生沉思片刻,低声开口:“病灶确实棘手,单一疗法风险大,效果也未必理想。但医学从来不止一种路径。”他语气平稳而坚定,“关键在于调养与坚持,才能为身体争取更多机会。”
见释清莲神情专注,那位比丘尼缓缓说道:“我曾将诸多病人的经历汇聚成四个方向。”语气不许诺奇迹,却带着多年行医与修行的笃定。释清莲静静凝望,眼神中渐渐泛起久违的光亮,心底的灰暗仿佛被点燃了一丝火星。此后的日子,释清莲开始依嘱而行,不再急于求成,而是把注意力落在每日的细微起居与心境。庵中弟子渐渐察觉师父的变化:虽然身形仍显清瘦,但气色沉稳,神情安然。释清莲在经卷的空白处写下一句话:“不是与病对抗,而是与身体重新建立关系。”这句话成为每日的提醒,也让她在持守与坚持中更添信心。她明白,这是一场持久战,急不得,也退不得。
2011年5月10日,释清莲再次前往复查。当结果交到手中时,她几乎不敢相信。血清甲状腺球蛋白已下降至8.3 ng/mL(原值接近180 ng/mL),TSH稳定在0.27 μIU/mL。胸部CT提示双肺的结节显著缩小,最大者仅余0.6cm,且周围未见新发病灶。结论栏里清楚写着:“病灶明显缩小,指标下降,疗效稳定。”她靠在走廊石壁上,手中报告轻微颤抖,低声一字一句念着,泪水悄然滑落:“坚持真的有用……”
此后的十余年中,她每一次按时复查,指标都维持在理想范围。甲状腺球蛋白始终保持在低水平,TSH稳定在目标区间,胸部影像学检查再未发现新的病灶。每次医生或比丘尼翻阅报告,都会点头称许,叮嘱她继续保持。释清莲逐渐恢复了庵务节奏,体力和心态也比从前平稳。她心里明白,这一切并非偶然,而是源于自己多年坚持那四个方法的结果。
2021年一次复查时,医生接过最新的检查报告,沉默许久,眼神里写满不可思议:“这些指标……一点复发的迹象都没有。你能告诉我,是怎么做到的吗?”释清莲笑了笑,把自己一路走来的方法讲给医生听。没多久,医院特意组织了病友沙龙,她作为“典型个案”被邀请分享。会议室里坐满了患者,走廊上也挤满人。刚一落座,就有人迫不及待举手问道:“是不是用了什么偏方?”“是不是找了国外的药物?”
释清莲环顾四周,等人声逐渐安静,才缓缓开口:“其实病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抓住正确的方法。我能挺过来,就是坚持把4件小事做到极致。这其中的关键,往往不在药物本身,而在我们是否真正愿意长期坚持。”她停顿了一下,语气中带着力量,“有时候,做一个聪明的病人,比做一个盲目顺从的病人更重要。而我能走到今天,就是因为把这4件事一一落实,才慢慢扭转了局面。”
释清莲最初明白的一点,是要真正做到规律服药。许多患者在病情稍有缓解时,会觉得一日两日不吃药并无大碍,但体内的激素水平和代谢状态往往会迅速受到影响。她曾在手术后有过一次轻微偷懒,结果几天内就出现极度疲乏、心率减慢和情绪低落。医生解释,这是因为激素缺口会迅速干扰身体的代谢平衡。自那以后,她再没有漏过一次剂量,并坚持在固定时间、固定状态下服用,这种看似简单的坚持,却是保持身体稳定的关键。
第二个细节是饮食上对碘含量的把控。很多人只注意避免海带和紫菜,却忽略了一些隐藏来源。释清莲在一次复查指标波动时,才发现庵中常用的一种酱料含有较高碘盐,长期少量摄入就能对残留的异常组织产生刺激。医生帮她分析后,她才真正意识到隐形碘源的危害。从那以后,调味品、点心甚至斋食原料,她都一一查证成分,弟子们也一同帮忙把关。正因如此,她的指标逐渐恢复稳定,这个细节让她印象极深。
第三个坚持与作息有关。过去夜里抄经常常拖到深夜,身体疲惫时她也认为只是劳累。但经过医生提醒才明白,长期熬夜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免疫力下降,进而给异常组织以机会。她强迫自己在十点前休息,哪怕经卷尚未完成,也要按时熄灯。起初这种改变让她不安,但随着身体逐渐轻松,她才体会到规律睡眠带来的修复作用。很多患者忽视了这一点,往往习惯比药物更难改变,却对病情走向有决定性影响。
第四件事是规律随访检查。释清莲在病程初期曾因害怕结果而拖延复查,等到症状明显时才发现问题已加重。医生强调,复查并非只是走流程,而是能在指标轻微变化时就及时调整方案。她后来严格遵循复查时间,每一次结果都认真记录,并与医生反复确认趋势。她发现,哪怕血清指标略微上升,只要及时干预,很快就能回到理想范围。正是这种严谨,使得病灶逐渐缩小,而不是悄然进展。
最后,她坚持保持平和的心态。很多病人因为病变而长期焦虑,甚至拒绝配合治疗。释清莲起初也曾陷入低落,觉得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意义。但她逐渐学会在日常修持中融入调养,把每一次服药、休息、用斋都当作修行的一部分。这种心境转变让她不再抗拒,也减少了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负担。医学研究早已证实,情绪长期紧张会影响治疗效果,而释清莲的经历正说明了这一点。多年后,她回首时才明白,心境的改变与药物一样重要。
冯程,李璐璐,马宏文.甲状腺癌术后女性患者发生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影响因素分析[J/OL].重庆医学,1-13[2025-09-29].付涛,包雪青,夏捷,等.多维度互动延续护理在甲状腺癌术后出院患者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25,姚泽坤,李振苏,张进,等.健康生态学视角下甲状腺癌病人术后重返工作现状及影响因素[J].护理研究,2025,39(17):2894-2899.(《52岁尼姑庵比丘尼患甲状腺癌,13年未复发,她总结3个秘诀,人人可学可用》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湖北饮食健康养生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