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路由器这玩意儿,我是真有话说。记得前几年,我刚开始折腾家里的网络,那时候买了个标榜“千兆”的路由器,兴冲冲地接上光猫,WiFi信号满屋子飞,结果一测速,下载个大文件,咔嚓一下就卡在100Mbps出头了。啥情况?不是说千兆吗?后来扒拉半天,才发现罪魁祸首是路
说起路由器这玩意儿,我是真有话说。记得前几年,我刚开始折腾家里的网络,那时候买了个标榜“千兆”的路由器,兴冲冲地接上光猫,WiFi信号满屋子飞,结果一测速,下载个大文件,咔嚓一下就卡在100Mbps出头了。啥情况?不是说千兆吗?后来扒拉半天,才发现罪魁祸首是路由器上的WAN口和LAN口,全是百兆的货色。气不气?当时我就想,这厂家也太坑了吧,标题党到这份上?
这事儿可不是个例,我后来问了几个搞IT的朋友,他们也吐槽过类似经历。尤其是那些入门级千兆路由器,看起来光鲜亮丽,宣传海报上WiFi 5、AC1200啥的,实际一上手,就露馅儿了。WAN口接光猫,LAN口连电脑,为啥不给力?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谜底。不是简单甩几个术语了事,我会从头到尾跟你聊聊路由器的“肠子”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千兆时代还有百兆在作祟,顺便说说怎么避坑。走起,保准让你看完后,对自家那破盒子多几分了解。
先从最基本的说起吧。路由器这东西,说白了就是个网络管家,它把外网的信号(从光猫或 modem 进来)分发给家里的设备。WAN口是它的“前门”,负责从运营商那儿拉数据;LAN口是“后院”,连电脑、电视啥的。千兆路由器,本该是前后门都支持1Gbps(千兆比特每秒)的速度,可现实中,很多中低端货,WAN和LAN口就只有100Mbps(百兆)的能耐。为什么?别急,这得从硬件的骨子里挖。
想想看,路由器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的核心是个芯片组。最早的路由器,90年代那会儿,网速才10Mbps,芯片简单得很。后来宽带普及,百兆成了主流,芯片也跟着升级。但千兆呢?那是2000年左右,IEEE 802.3ab标准出来的时候才火起来的。起初,千兆芯片贵啊!一个能处理1Gbps的以太网芯片,成本可能顶三个百兆的。那时候,家用路由器还不是人人标配,厂家为了省钱,就在WAN和LAN上用百兆芯片,WiFi部分再吹吹牛,说支持千兆速率。结果呢?瓶颈就在有线口那儿卡死了。
我记得有个老型号,TP-Link的某个入门款,宣传“千兆无线”,但接口全是百兆。为什么这么干?成本呗。芯片厂家的东西,百兆的RJ45接口模块才几块钱,千兆的得翻倍。加上路由器的主控芯片(比如Broadcom或MediaTek的),如果不支持全千兆交换,强行塞千兆口也没用——数据一到交换层,就得降速处理。简单说,路由器内部有个“交换机”模块,它像个小交通枢纽,把WAN进来的数据分到各个LAN口。如果这个枢纽只有百兆的“车道”,再宽的门也没辙。
再深挖点,技术上讲,百兆和千兆的区别不光是速度,还有物理层的东西。百兆用的是Fast Ethernet,线对数少,只用两对线传输;千兆是Gigabit Ethernet,全双工模式,得用四对线,全速双向。路由器端口的变压器(Transformer)和PHY芯片(物理层芯片)得匹配。要是PHY是百兆的,端口再怎么标,也出不去千兆。厂家懒得升级,就直接用老库存,贴个千兆标签卖。黑心不?但也得理解,市场竞争太猛,低端机利润薄如纸,千兆全套硬件一加,价格就从99块飙到199,消费者不买账啊。
当然,这不是借口。运营商那边,千兆光纤早普及了,家家户户拉100M甚至500M的宽带,你路由器卡在百兆,等于请了个保镖,却让他用自行车拉货。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路由器市场,入门级千兆机型占了六成多,但其中四成接口是混搭的——WiFi千兆,有线百兆。为什么不全换?供应链问题大。芯片短缺那几年(疫情后遗症),高通、博通的千兆芯片供不应求,厂家只好退而求其次,用Realtek的廉价百兆方案顶上。结果呢?用户吐槽满天飞,京东评论区一搜“千兆路由百兆口”,几万条心酸史。
说起历史,这事儿还得追溯到无线路由器的兴起。2000年代初,WiFi 802.11g标准出来,理论速54Mbps,实际20多M,跟百兆有线配一脸。厂家就顺势推“无线百兆路由”,后来WiFi升级到N和AC,速率蹿到几百Mbps甚至Gbps,但有线口没跟上。为什么?因为大多数人用无线啊!手机、平板、电视,全无线连接,谁还天天拽网线?厂家算盘打得精:无线部分投钱升级,吸引眼球;有线口凑合着,省下的钱投广告。结果,用户一测有线速,才发现上当。
我自己试过,换了个小米路由,标称千兆全口,结果WAN口测出来110Mbps封顶。客服说“正常,兼容性问题”,气得我差点砸键盘。后来上网搜,才知道是光猫和路由的协商机制。千兆端口有Auto-Negotiation(自动协商)功能,它会根据连的设备,降速到共同支持的级别。如果光猫是老款百兆,路由器就乖乖降速。但问题是,很多“千兆路由”压根儿没真千兆PHY,协商个啥?直接就是百兆硬件伪装的。
技术细节再啰嗦点,感兴趣的可以跟着想。路由器的以太网端口,用的是MII(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或RMII接口连接主控芯片。百兆MII只需25MHz时钟,千兆得125MHz,功耗和复杂度高一截。廉价路由用ARM9或MIPS低端CPU,带不动千兆总线,就只好在端口层限速。内部NAT(网络地址转换)和防火墙模块,也得处理千兆流量,缓冲区小了就丢包。厂家为了稳定,干脆把口限在百兆,少出bug。
但话说回来,不是所有千兆路由都这样。高通骁龙平台的,基本全千兆;华硕、网件的旗舰款,更是10G口起步。为什么中低端爱坑?定位问题。入门机针对租房党、学生,预算低,厂家就“偷工减料”。数据显示,阿里云IoT报告里,2024年Q1,国内千兆路由渗透率85%,但全口千兆的只占55%。剩下的,全是这种“半吊子”。
那为啥不早点普及全千兆?监管和标准滞后。工信部有规范,但执行松,厂家自测自报。消费者呢?测速工具多用无线,忽略有线。加上宽带升级慢,农村和二三线城市,还在100M徘徊,用不上千兆。结果,市场惯性大,百兆口赖着不走。
现在,痛点越来越明显。4K视频、云游戏、远程办公,百兆口早不够用。下载个4K电影,百兆得10分钟,千兆1分钟不到。游戏延迟高,丢帧卡顿,全怪瓶颈。朋友圈里,有人吐槽“路由千兆,网速却只有百兆,运营商推责,厂家甩锅”。是啊,生态链条上,谁都想省事儿。
解决方案呢?先别急着扔路由。检查方法简单:用电脑连LAN口,iPerf工具测内网速,或Speedtest测下载。如果卡100M,八成是口的问题。升级?预算100-200的,选TP-Link Archer C80或小米AX3000,全口千兆,WiFi6加持。高端点,华硕RT-AX88U,千兆稳如狗。更狠的,用交换机桥接:光猫接千兆交换机,再连路由,绕过瓶颈。但这得额外花钱,懒人免。
长远看,WiFi7时代来了,速率10G起步,有线口肯定跟上。芯片成本降了,Realtek RTL8211系列千兆PHY,现在才几毛钱一个。厂家没借口了。但短期内,这种坑还得踩。建议买前看拆机图,AnandTech或Chiphell论坛有评测。或者直奔官网规格表,搜“Gigabit Ethernet ports”。
聊了这么多,你是不是也想起自家路由了?千兆不等于全千兆,这话听着扎心,但了解了,就不慌。网络这事儿,本来就是水深,慢慢捋顺。希望这篇碎碎念,能帮你避开雷区。下次买路由,记得多问一句:“哥们儿,这口儿真千兆不?”哈哈,保准厂家支支吾吾。
来源:wljslmz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