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伙儿最近刷到那则楼市新闻没?东北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付鹏,就是经常在直播里讲真话的那位,前段时间抛出个狠观点:现在的房地产已经彻底回归居住属性了,别再想着靠买房发财了。
大伙儿最近刷到那则楼市新闻没?东北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付鹏,就是经常在直播里讲真话的那位,前段时间抛出个狠观点:现在的房地产已经彻底回归居住属性了,别再想着靠买房发财了。
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咱随便找个县城看看就懂了:新区的品质新房,单价能卖到 8000 块;可老城区那些房龄二三十年的老破小,单价才 1500 到 2000 块,差了整整 4 倍!更扎心的是,新房开盘还能靠改善型需求撑着,老房子却根本卖不动 —— 有中介说,现在县城里的老房,挂出去半年能有三波人看房都算运气好,想成交得往死里降价,还得碰缘分。
为啥会出现这么离谱的价差?咱掰开揉碎了说,根本不是 “新房贵得没天理”,而是老房的价值早就被掏空了。
首先银行先给老房判了 “死刑”。现在多数银行对房龄超 20 年的房子直接拒贷,就算少数能贷的,也得全款打底。县城老百姓收入就那么点,买老房要掏几十万现金,谁拿得出来?这一下就把 90% 的潜在买家都筛掉了。你想啊,同样是住,新房首付十万八万就能上车,还能办三十年贷款,年轻人肯定选新房啊。
再就是人口和需求变了。县城里的年轻人要么往大城市跑,要么留在本地也想买新房 —— 新房户型方正、有电梯、小区里有绿化,物业还管事儿,反观老房,爬六楼能累出一身汗,管道天天漏水,小区里连个停车的地儿都没有。以前老房还能靠学区撑撑价,现在县城新区的新盘全配了学校,老房这点优势也没了,只剩些为了图便宜的中老年人会买,需求窄得可怜。
最关键的是县城发展把老房坑惨了。现在哪个县城不搞新区?医院、学校、商场全往新区搬,老城区成了 “被遗忘的角落”。我老家县城就是这样,老城区的菜市场都关了,买个菜得走两公里,而新区超市、幼儿园一应俱全。老房周边配套越来越差,入住率不到一半,商业全撤走了,形成恶性循环,越没人住越不值钱。
还有个扎心的事实:老房连拆迁的指望都没了。以前大伙儿觉得 “老房早晚拆,拆了能暴富”,现在国家叫停大拆大建,改成旧改了。可县城的旧改就是刷个墙、装个简易电梯,根本解决不了户型老、结构差的问题,反而显得老房更跟不上时代 —— 住建部 2025 年新规要求新房层高 3 米、隔音达标,老房连这些基本标准都达不到。
这事儿带来的影响,已经砸在普通人脸上了。手里攥着老房的业主最难受,成了 “三难” 局面:卖不掉,挂半年没人问;租不贵,一个月顶多租五百块,还不够交维修基金;拆不得,旧改越改越没升值空间。我表哥就在县城有套老房,去年想卖了给儿子在市区买房,从 25 万降到 18 万,还是没人要,现在只能自己住着发愁。
对开发商来说,路子也变了。以前在县城盖房子随便弄弄都能卖,现在必须做品质房 —— 带电梯、好物业、户型合理,不然根本没人买。我关注的几个县城新盘,全在打 “改善牌”,连售楼处都比以前讲究多了,因为他们知道,刚需早被分流了,只剩改善型需求能撑市场。
最有意思的是对整个县城的影响,新区越来越热闹,老城区越来越冷清。有次我去邻县调研,新区晚上灯火通明,老城区八点多就黑灯瞎火了,街边的商铺十家关了八家。这种 “新城繁荣、老城衰败” 的情况,以后会在更多县城出现。
聊到这儿,我得说句实在话:付鹏说 “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理论,而是咱老百姓能摸到的现实。以前总有人说 “买房稳赚不赔”,现在看就是笑话 —— 房子早分了三六九等,能住得舒服的品质房才值钱,只能凑活住的老房,就是 “冻结资产”,看着是套房,其实跟现金没关系了。
有人说这是楼市不行了,我倒觉得是楼市终于 “正常” 了。20 年前房地产是帮着搞城镇化,现在城市建得差不多了,房子自然要变回 “住的地方”,而不是 “炒的筹码”。以前那种 “买套老破小坐等升值” 的逻辑,早被时代淘汰了,现在拼的是居住体验,不是房本上的面积。
还有个扎心的真相:不是老房不值钱,是 “没有居住价值的房子” 不值钱。你看县城新房 8000 块不便宜,但买的人都是冲着 “住得舒服” 去的,这钱花得明明白白。而老房哪怕 1500 块,没人买是因为 “住得难受”,再便宜也没用。这就跟买衣服一样,破烂衣服再便宜也没人要,合身舒服的衣服贵点也有人抢。
最后想说,这波楼市变化不是偶然,是大周期到了。付鹏说中国房地产出现了大周期拐点,人口在变,城镇化也到了新阶段,再想靠房地产拉动经济走不通了。对咱普通人来说,看懂这个变化比啥都重要 —— 以后别再听人忽悠 “买房保值”,先想明白这房子到底适不适合住,住得舒不舒服。毕竟房子最终是用来遮风挡雨的,不是用来当 “传家宝” 的。
来源:房价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