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的螃蟹丨农与侬,湘沪故事从“人”说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21:41 1

摘要:湖南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起源地,虽然近年来全省发展日新月异,但“农”,始终是鱼米之乡的鲜明底色。

湖南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起源地,虽然近年来全省发展日新月异,但“农”,始终是鱼米之乡的鲜明底色。

“侬”,代指你,你侬我侬,是上海人日常说得最多的词之一。

多了一个“人”字旁,“农”就变成了“侬”。就像所有的故事,都是由人串起来的一样,湖南与上海的故事,也要从人说起。

据《大明一统志》等文献记载,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是“楚黔中郡人”(今湖南常德人)。公元前248年,黄歇被封于江东吴地,当时的上海还是一片荒凉。

上海闵行文化公园里的春申君(黄歇)雕像。(图源:“聚力华漕”公众号)

黄歇在现今松江区新桥镇的春申村建立“指挥所”,带领民众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疏浚了吴淞江,开浚黄歇浦(即今天的黄浦江)。

春申君对上海的开发贡献很大,深受当地民众爱戴。

为纪念他,上海的母亲河被命名为黄浦江(又称黄歇浦、春申浦)。

当然,上海人在湖南也不乏浓墨重彩之处。

株洲醴陵的渌江书院,因朱熹在此开坛讲学而立,被誉为湖湘文脉的梁柱之一,对湖湘文化有着深远影响,左宗棠曾任山长。

而从左宗棠上溯三任,渌江书院的山长周静远就是上海人。

步入近代,湖南与上海的联系更加密切。

19世纪60年代起,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湘军集团积极推动洋务运动,为上海近代工业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曾国藩规划创建的江南制造总局,位于上海,是清末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

江南制造总局炮厂厂房。

江南制造总局创建后的数十年中,其负责人多出自湘军或淮军的高级将领,其中湘军将领李兴锐、聂缉椝(曾国藩女婿)掌控制造总局前后长达二十年。

1809年,聂缉椝投入白银三十二万两,在上海独资创办并经营恒丰纱厂,这是湖南人当时在上海创办的最大的民族企业。

其间,大量的湖南人进入制造总局和恒丰纱厂工作,形成最早的湖南人赴沪“打工潮”。

聂缉椝在担任上海道台期间,规划修筑浦滩马路,参与恢复毁于大火的上海机器织布局,为上海早期现代化立下汗马功劳。

上海衡山路路牌。(图源:湖南省商务厅官网)

与湘系官员在上海积极支持民族资本发展同步的,是民间往来的日益紧密。

1843年上海开埠后,十六铺码头逐渐成为长江流域移民的重要登陆点。彼时码头工人群体中流传着“三帮鼎立”的说法:宁波帮掌控航运、苏北帮垄断苦力、而湖南帮则以镖局护运见长。

这些操着湘音的镖师们,将暂居的巷弄称为“宝庆弄”(今复兴东路附近),以纪念家乡宝庆府(今邵阳)。

这种民间自发的地名标记,成为湖南元素渗入上海城市空间的萌芽。后来上海的很多道路,以湖南的地名命名。

到1930年代,上海湖南同乡会登记在册的成员超过2.8万人,他们在虹口唐山路一带形成的“小湖南”社区,将市井生活与故乡记忆糅合在一起。

众多以湖南元素命名的上海地标,已然成为上海与湖南百年羁绊的时空胶囊。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与湖南这一中国近代革命的主要策源地,共同奠定了中国革命的伟业基石。

1920年,毛泽东赴上海与陈独秀会面,令“睡在鼓里”的毛泽东茅塞顿开,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

此后,上海成为毛泽东等湘籍革命家活动的重要舞台。

蔡和森等湘籍青年从上海启程赴法勤工俭学,《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在此译介传播,深刻影响了一代湖南革命者。

在中共一大会址内陈列着一幅照片,是毛泽东送湖南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合影留念照片,照片里的地点是上海的半淞园。

毛泽东与湖南籍赴法学生在半淞园聚会后的合影。(图源:上海市杨浦区融媒体中心)

在沪期间,毛泽东常去《天问》周刊社,他为该刊撰写了《湖南人民自决会宣言》《湖南改造促成会复曾毅书》等文章。

在这些文章里,毛泽东不仅“设计”着湖南的未来——成立湖南人民自决会,推进湖南人民自治;还指明中国的出路,必须推倒帝国主义的走狗——南北军阀的统治。

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8万湘军尽锐出战,用生命粉碎日军速亡中国的妄想,而这也成为湘军最后的“绝唱”。

抗战期间,震旦大学等一批上海高校也迁至湖南或经湖南西迁,为当时的湖南带来了新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抗战期间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等相继迁至湖南,湘沪两地编辑、印刷工人在湘西合作,共同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火种。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百余年历程中,湘沪两地始终携手前行。

2025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现场,湖南出版集团汇聚旗下12家出版发行单位亮相。

上世纪60年代开启的“三线建设”,上海机电系统先后从近百家企业抽调4万多名职工和近万台设备,分赴陕西、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等地进行支援。

比如浦沅工程机械厂,就是1968年由上海迁往常德的“三线”企业。2003年,湖南的中联重科与浦沅两个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实现并购重组。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开放,上海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2001年,中国加入WTO,也正是这一年,湖南在上海举办首届“沪洽周”。

两年一度的“沪洽周”,成为湘沪合作的重要平台。2018年,“沪洽周”升级为“湖南—长三角经贸合作洽谈周”,辐射范围更广,引资带动作用更强。

2024年11月6日,2024湖南-长三角经贸合作交流活动先进制造新材料专题招商推介会在上海举行。(图源:娄底新闻网)

湖南需要借助上海国际化的优势,大步走向世界。以长江为纽带,上海是湖南对外贸易的重要出海口。

而上海的企业,也需要利用湖南的综合成本优势,寻求更大的市场空间。

2013年,上汽大众湖南(长沙)项目签约,第一期投资超过120亿元,是当年湖南投资最大的项目。

当时有媒体评价,时任上汽集团董事长的胡茂元已成为在湖南最受欢迎的上海男人——他不仅带来了优质的上汽新车,更有年产30万辆的上海大众项目和四五千个工作岗位。

几十年来,湖南除了从上海吸纳资金、引进项目,还积极学习上海的改革创新做法。2024年4月,湖南省党政代表团就专程到上海,进行考察学习。

湖南湘江新区智能装备和工程机械产业链赴上海开展招商活动。

湖南与上海,虽地理遥距千里,但文化上有着深刻共鸣。两地在近代和现代的历史激荡中水脉相连、人文相通。

进入新时代,湘沪合作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深度。从“洞庭湖”到“黄浦江”,“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与“开放包容”的上海气质再次交汇共鸣。

新的故事,再次因为“人”字开篇。

9月27日,“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上海站专场招聘活动,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

现场,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向上海的学子发出热情邀约:“我在湖南等你们。”

近年来,地处中部的湖南,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推出了一系列重磅举措,力图以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开放格局等维度,重塑全省的发展格局。

这个过程,最关键的还是在人,在人才。因为,人才聚集的地方,才更有活力、更有动力,也更具想象空间。

此次湖南引才活动现场,万兴科技董事长吴太兵、希迪智驾(湖南)无人重卡事业部总经理盛维天、捷易生物创始人朱智、长沙市雅礼实验望城学校校长杜渐在现场分享发言,现身说法。

他们四人中,吴太兵毕业于上海交大,盛维天毕业于同济大学,朱智毕业于复旦大学,而杜渐则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

他们均表示,求学、生活或工作于上海的经历,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

“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上海站专场推介大会现场。

作为中国首个国家级新区、中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首个跨省域的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无数人在这里学习创新、感受活力、革新观念,这种影响也伴随着这些人的流动,向神州大地深入延展。

黄浦江畔的湖南路上,梧桐树下曾留下多少湘人的足迹;岳麓书院的门匾前,也曾有沪上学者的身影。两地情缘如一江春水,奔流不息。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