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解读|多元举措赋能 女性在数字经济中绽放光彩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9 21:41 1

摘要:我国通过颁布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开展妇女数字素养教育与技能培训、发展巾帼电商品牌等一系列措施,支持广大妇女在数字经济浪潮中把握机遇、施展才华。为深入理解白皮书相关内容,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新时代中国推进妇女全面发展的实践与成就》白皮书指出,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广大妇女在数字经济中绽放光彩,“半边天”作用充分彰显。

我国通过颁布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开展妇女数字素养教育与技能培训、发展巾帼电商品牌等一系列措施,支持广大妇女在数字经济浪潮中把握机遇、施展才华。为深入理解白皮书相关内容,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记者:白皮书提到了推动女性在数字经济中发展的一系列措施,打出了“政策引路、培训赋能、扶持托底”的组合拳。这些举措破解了女性参与数字经济面临的哪些制约因素,对于推动女性在数字经济中的发展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靳小怡:这些举措系统地回应了女性参与数字经济时面临的多重挑战。

“政策引路”破解了传统观念和机制层面对女性经济参与的制约,为女性公平接入数字资源、享受数字服务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等,为提升妇女数字技能和参与度设定了明确目标,创造了有利环境,确保妇女数字素养提升和数字经济参与成为系统工程。

“培训赋能”破解了女性在数字经济中存在的数字技能短板。农村女性、高龄女性等存在数字技能与素养不足的问题,在数字技术的获取与学习上存在困难。通过开展电商培训、直播带货等课程,越来越多的女性能够掌握数字工具,从“会用手机”向“玩转数字”乃至“人工智能+”转变。有针对性的数字技能培训能够帮助女性适应新业态的需求,甚至在某些方面发挥女性的“软技能”优势,如沟通协调、观察细微、共情力强等,增强了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培训赋能”还通过拓宽女性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和拓展社会关系网络,提升了女性在工作转换中的收入回报,让她们在数字就业选择上拥有更多主动权。

这些举措将女性面临的“数字鸿沟”转变为“数字机遇”,极大地促进了女性充分参与数字经济,使其在数字经济中实现自我价值,并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记者:数据显示,互联网领域创业者中妇女超过一半,数字贸易、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就业者中妇女约占三分之一,这反映出女性在数字经济中的参与呈现哪些特点?女性在数字经济中的角色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茅倬彦:2024年,共有14147名妇女取得人工智能训练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占42.3%。这些数据反映了女性在数字经济中的突出参与和角色转型。

从参与形式上,女性展现出“主动创业”与“平台化就业”的特点。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行业的诸多壁垒,其低门槛、高灵活性的特征,极大地激发了女性的创业活力与市场敏锐度。超过一半的互联网创业者为女性,她们正将自身在消费洞察、用户体验、审美设计和社群连接等方面的优势,转化为电商品牌、内容创作、直播带货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近三分之一新业态就业者为女性,体现了平台经济为女性提供了更丰富的就业选择,使“平台化就业”成为一种重要的参与形式。

从角色定位上,女性的职业角色正在由“辅助型”向“主导型”转变。在人工智能训练、电商创业、跨境电商等新兴职业中,女性不仅是执行层面的劳动者,更是技术应用创新者和组织者,逐渐承担起管理者、品牌创始人等核心决策角色。这意味着她们正从价值链的辅助环节、数字经济的“参与者”,走向价值创造的中心舞台,成了产业发展的推动力量。

从发展维度上,体现了女性就业身份更具多元性与灵活性。数字平台使女性能够在全职、兼职与创业之间灵活切换,为女性平衡职业发展与家庭责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许多女性通过短视频和电商实现“线上创业+线下照顾”的结合。这种“多重身份”的兼容,不仅缓解了工作与家庭的冲突,更拓展了女性的职业生命周期和发展空间,显著提升了个人价值实现的效能。

总体而言,女性在数字经济中的身份正由“用户与消费者”转向“创业者、创新者和领导者”。她们的广泛参与不仅拓展了自身发展空间,也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为释放性别红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白皮书指出“数字经济性别红利不断释放”。要确保这一红利的可持续性,未来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继续推动女性在数字经济中绽放光彩?

靳小怡:确保数字经济性别红利的可持续性,核心在于从“机会赋能”转向“系统共建”,构建一个“制度有保障、教育有基础、技术有温度、社会有支持”的长效生态系统。

深化制度保障,筑牢公平竞争的“压舱石”。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政策的“精准化”与“长效化”。建立和完善分性别、分行业的数字经济就业创业统计监测体系,实现政策的“滴灌式”供给;完善支持灵活就业、远程办公的法律法规,保障女性劳动权益、社会保障和职业安全。

推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前移,打通人才培养与输送的“主动脉”。持续的红利根本在人才,须从源头入手。在中小学阶段广泛开展STEM教育,并特别注重鼓励女孩参与,引入女性科技榜样课程。推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对接,为女性提供持续更新、面向未来的技能培训,帮助她们实现从“数字操作者”向“数字创新者”的跃迁。

引导技术向善,打造普惠包容的“新引擎”。技术的设计和应用需要有温度、有人文关怀。鼓励开发更贴合女性需求的普惠型数字工具。严厉打击网络暴力、隐私泄露和数据歧视等问题,营造一个安全、可信赖的创新环境。

优化社会支持环境,营造激励创新的“暖气候”。大规模、多渠道宣传数字经济的女性榜样,形成强大的示范效应。构建包括创业导师网络、女性友好金融产品在内的支持体系,破解创业难题,营造激励创新的社会氛围。让每一位女性都能在数字时代不仅“参与”,更能“引领”,持续绽放光彩。

监制/志飞

来源:中国妇女报

相关推荐